杨秀娣
(连云港市院前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042)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是全体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巧妙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的重点,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工作时便可以有的放矢地渗透德育元素,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思考,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实践中,教师可以“单元”为教材研读单位,从而确保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特定的德育主题展开教学工作,以此加深学生对某一价值观、道德品质或科学精神的理解,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 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分析单元导语和各课时内容,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单元导语:通过“土壤是蚂蚁的家”“山林是猴子的家”等句子初步引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强调“爱护地球”这一观念。
第15 课“生物与非生物”: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第16 课“动物的庇护所”:结合动物的特点分析“安家”时考虑的因素。
第17 课“环境变化以后”:介绍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季节更替时生物的适应方式、自然环境突然变化对动物的影响,并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生物生存的影响。
在分析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确定本单元德育渗透的要点:启发学生尊重生命,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变化,人类应避免破坏环境,以此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巧妙渗透德育元素,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科知识探究环节,又可以通过情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积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模拟游戏、精彩视频、新闻案例等媒介创设情境,并通过与学生展开对话使学生深入情境。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 单元“探索宇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本单元第14 课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创设情境:分享自主剪辑的微视频,展示我国科学家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成就,如“1970 年4 月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92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921’工程”“2023 年10 月26 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图片和语言自然衔接这些信息。在微视频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自然地创设“探索宇宙”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期间取得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享一些研究期间遇到的问题,简单说明科学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案,从而培养其科学精神。教师在课上通过微课创设情境,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研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透过“玉兔二号”月球车、“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等照片推断科研人员付出的努力,形成克服各类困难的意识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想法,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在合作时逐步提升集体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使其在与组员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并能主动督促组员展开学习,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提出表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其能在后续学习活动中主动与组员配合。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 课“电磁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探究小组,组织各组学生围绕“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展开实验探究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各组的合作氛围,并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学生完成合作后,教师需要从合作意识角度展开评价,如教师可以表扬部分学生能号召全体组员参与实践活动,在提出多个假设的基础上分工设计活动方案,共同做准备,最后结合活动方案做实验,验证猜想,提升探究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指出学生合作时存在的问题,如“个别小组只有部分组员参与实验活动,其他组员注意力分散,导致部分组员未能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可以展开反思,从而调整学习态度,在今后的科学学习时有效与他人展开配合。
教师可以在完成新课知识教学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度,确保学生可以挣脱教材的束缚,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积极的价值理念,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系统讲解知识或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启发学生关联所学知识与生活,渗透德育工作。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 课“空气有质量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科学精神”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教师在提出本课关键问题“空气有质量吗?”后,可以记录学生的答案,并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或用电子秤测皮球里的空气质量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活动后,教师可以在总结环节将本课探究活动与生活关联:生活中,同学们经常会围绕物品的质量展开推理,而在与科学相关的讨论活动中,同学们需要通过做实验、测量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有人说“人在夜晚的时候会比在白天的时候矮”,想要证明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记录自己起床时和睡觉时的身高,并通过对比验证这一说法。此外,同学们还可以结合实验验证“如何更快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冰变成水后有没有变重”等问题。这样,教师在总结新课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直接说明学生在本次学习期间应了解的道理,并使其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话题与科学知识相关,从而初步培养其实证精神。
为深化德育渗透影响,教师需要适当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科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设计多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方向,鼓励学生基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压力,使学生基于兴趣愉悦地参与学科活动,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良好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的理解。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珍惜水资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践行节约用水理念”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在完成课内教学活动后,设计如下实践活动:
活动1:参加手抄报绘制活动。搜集网络信息,查找世界上有哪些缺水地区,分析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绘制手抄报,分享收集的信息。
活动2:参加家庭节水行动。制订家庭节水方案,与父母共同践行该方案,记录一周前后的用水量变化。为提升活动效果,可以在睡前与父母展开总结活动,全体家庭成员反思自己是否做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活动3:参加社区宣传活动。调查社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通过采访了解人们有哪些节约用水或浪费水资源的行为。结合调查成果在社区内参加宣传活动,号召社区居民节约用水。
活动4:“校园节水小卫士”活动。在校园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节约水资源,如随手关闭水龙头、收集洗手的水用于拖地等。
以上活动中,活动1 可以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了解节约用水的必要性,有助于推动学生在活动中、活动结束后通过多种途径节约水资源;活动2 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随时关闭水龙头、通过大桶收集冲洗蔬菜的废水等;活动3 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居民用水情况的过程中认识到很多人在生活中存在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并在收集、宣传节水方案的过程中,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活动4可以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践行积极的价值理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节水氛围。学生可以任选一个或多个活动。同时,为确保学生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如针对活动3,教师可以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学生集合起来,辅助这部分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共同参加调查、宣讲等活动,提升调查效率,保护学生安全。
教师组织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一个或多个活动,可以使其受到活动的影响,在了解他人活动成果、自主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分析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德育渗透效果,教师还要在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组织课外指导工作,以此丰富德育素材。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学习期间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期间遇到的问题及学生未能透彻掌握的知识点等作为课外指导的切入点,通过分享微课、课外阅读材料及开设线上课堂等途径提升课外指导效果。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自制指南针”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文化自信”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在课堂教学期间,学生会关注到教材如下内容:“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旅行、航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哪些”“指南针在航海领域如何发挥作用”等,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开展如下课外指导工作:
活动1:分享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印发阅读材料,分享“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解释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郑和横穿印度洋到达非洲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指南针是郑和在海上辨别方向的一个重要工具。除此之外,故事中还可以呈现明朝时期我国的强大,展示古人的智慧。
活动2:分享四大发明微课。教师可以开发微课,分享四大发明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的相关知识,使其全面认识四大发明。
活动3:“指南针发展史”云课堂。教师可以开设云课堂,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借助典籍系统介绍指南针知识,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了解,并在线上授课时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升学生对典籍内容的了解,最后辅助学生巩固自制指南针的知识。
教师结合德育工作重点,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学生开展课后学习活动,通过课外指导让学生围绕“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两个关键词展开探究,通过更多的德育素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文化和科技自信,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简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工作的开展重点,在教学前通过情境渗透德育元素,在教学中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搭建科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在课堂教学后通过组织活动、提供课外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