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2024-03-29 07:53:49薛晓峰
关键词:教师应法治道德

薛晓峰

(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小学,江苏 如皋 226542)

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根本一旦坏了,纵然有一身学问和本领,也无处施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现状展开探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多方面优化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理念。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

(一)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是道德与法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当前教材目录可以发现,健康生活行为和习惯是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在素质教育模式下主张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指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优秀品格,某种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长,如加强对情绪的调控和自我管理等。教师要将健康生活部分知识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加强对教育优化的重视,借助高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在未来的生活中真正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落实“知行合一”,形成规范的行为和态度。

(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便是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但在实际教学阶段,还应结合学生的行为特点、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通常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包含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综合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合理开展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落实科学教学。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另一精髓,小学阶段内容较为基础,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了解其性质,教学中需要学生结合案例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以知法守法为原则,利用法律解决问题、保护自己、保护合法权益。教师要从小处入手,精心筛选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这样才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认识,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一)情境为主:合理营造外部环境,丰富德育内容

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校园氛围和课堂氛围。教师基于德育视角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寻找多种途径落实德育,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强化德育的层次性。另外,教师还要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德育的初衷和实施路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世界的认知较为浅显,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合理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升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排队意识,教师在教学前应借助实物创设情境。首先,在课堂初始,教师为学生购买棒棒糖等小零食,并将其作为礼物发放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排队到讲台前面领取,过程中一些学生迫不及待想要获得礼物,出现了插队、争抢等情况。当所有学生都领取礼物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领取礼物的过程,让学生分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使其从自身出发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错误行为产生羞愧的情绪,为后续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向学生展示校园公共活动中的照片,让学生分析照片,从而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插队和拥挤会影响公共秩序,影响活动开展的效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有序排队,如果没有排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排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媒体为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德育渗透

实用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传统教学中,教师若单纯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学生往往容易失去深入探究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发挥多媒体的媒介作用,突出多媒体的特性和优势,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其情感认知,达到德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动态形式,将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真实场景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感受,以此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教学为例,为了加强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三段不同主题的视频,视频一是学生清扫校园后和清扫校园前的对比图,视频二是小明和小丽吃完雪糕后对外包装的不同处理方式,视频三则是当前社会的垃圾分类原则。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内容,认识到了随意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形成了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的正确意识,并在看到垃圾时随手扔进垃圾桶。其次,教师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两种不同的情境,一个情境中展示的是整洁的教室;另一个情境中展示的是杂乱的教室,二者对比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对比,纷纷表示更喜欢第一种情境中展示的环境,为教学主题的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拓展延伸教学,先展示垃圾分类的图标,再播放《垃圾分类》动画片,让学生分辨不同类型垃圾的标志和概念,明确垃圾分类的好处。基于此,学生在生活中会自然养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文明、美好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突出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生活为引: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开展德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教师应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听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只有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摆脱传统的说教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合理分析,以加大德育力度,推动道德素质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教学为例,教师应联系生活渗透德育,并合理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引导学生思考“上周末是如何度过的?”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向大家讲述周末的计划及执行情况。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周末有明确规划,有规律、有安排地度过周末时间;另一种则是对周末生活没有特定的安排,自由、轻松地度过周末时间。其次,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周末休假计划”,教师不要急于断定谁对谁错,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判断相同时间内有计划和无计划的差异,并提出问题“两种不同的周末形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哪一种对学生健康成长更有益处?”学生思考后,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提出自身观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在对比中认识到周末时间非常宝贵,如果不做计划随意挥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当学生意识到应巧妙安排周末时间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以写“周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周末生活,并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让其他学生也懂得珍惜周末的宝贵时间。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记“周记”作为一种习惯,以便养成凡事有规划的良好习惯。

(四)互动为媒:课堂师生积极互动,提炼德育要点

师生互动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能在师生之间架构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的分享完成思维的碰撞。以往课堂中,教师多会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理论教学,侧重知识的讲解,主动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并不高,学生缺少表达兴趣、想象力和个人见解的渠道,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在实践环节设置与知识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适当渗透德育理念,形成高效的互动教学模式。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在教学中提炼出德育的要点。首先,教师先依托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四个不同的场景:场景一,有人在公园里遛狗,没给狗拴牵引绳;场景二,公交车上乘客打电话时声音很大,影响他人;场景三,地铁进站后,人们一拥而上,推搡拥挤;场景四,在火车站进行安检时,有人不礼让老幼,反而随意插队。教师结合场景中的内容与学生展开交流:“同学们,大家在公共场合是否有遇到过以上行为?自己是否有过这种行为?大家觉得这样做对不对?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以上的行为是不对的,会影响到公共秩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如果看到他人有类似不文明行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阐述,认为场景一中的人不带牵引绳遛狗是不文明的行为,应劝诫其为狗戴好牵引绳;场景二中的乘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不礼貌的行为,应劝诫其注意音量;场景三中的人在公共场合不排队,是一种无秩序的行为,应该约束自身行为,自觉排队;场景四中的人随意插队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劝诫其自觉排队。由此,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随着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率的增加,教学深度也会逐层递进,让学生成长为懂规则、遵守规则的优秀青少年。

(五)作业巩固:合理布置多样内容,巩固德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有一些特殊性,很多教材中体现的价值观均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应合理设计生活实践类作业,并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验证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展开分析,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只形成了浅层认知,其日常行为与道德规范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通过合理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践行中真正落实德育,增强德育效果的同时,也让作业特色更加鲜明。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懂得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实践类作业】

背景:每个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备受宠爱,享受父母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却甚少帮助他们分担家务,为了报答父母、孝敬父母,应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要求:以“我帮爸妈做家务”为主题,利用周末时间观察父母是怎样做家务的,并学着完成洗衣服、洗蔬果、叠衣服、清理地面等家务,替父母分忧,将活动中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

此类作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还能懂得关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家庭活动中养成主动参与、帮助父母分担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可以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猜你喜欢
教师应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