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本课堂”理念下的概念教学策略

2024-03-28 00:15钟炳琴
关键词:生本课堂偶数因数

钟炳琴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数学知识体系比作人体的话,那么数学概念好比人体的细胞,没有数学概念,也就无法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可见,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我明显感到学生对概念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尊重学生,落实生本教育的宗旨。且生本课堂可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都比传统的数学课堂有了较大的提升。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牢固。在生本课堂理念下,如何加强概念教学呢?现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全班交流,加强对概念内涵的多元表征

比如,在教学“奇数”与“偶数”时,以前我一般是在学生探索了2的倍数特征后直接揭示:是2的倍数叫做偶数,反之,不是2的倍数叫奇数。我个人认为奇数、偶数概念简单易理解,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但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偶数的概念认识不清。而在“生本”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认为:“双数就是偶数,单数就是奇数。”于是我继续追问:“何为‘双,何为‘单?”学生1:“两个两个地数,则好数完就是双数,不能刚好数完就是单数。”学生2:“两个两个地数刚好数完说明这个数是2的倍数,不能数完,就不是2 的倍数。”师:“你们同意他们的看法吗?是否理解他们的说法。”生齐答:“同意。”教师又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教师再引导:“偶数有什么特征呢,奇数又有什么特征呢?我们来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这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多元表征,可以让学生在全班交流环节充分发表个性化的意见,将概念的本质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化。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比如“质数”与“合数”,布置如下前置性作业。

(一)“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完成下表

(二)观察上表,你有什么發现

有了这个充分准备,第二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小正方形个数,拼成长方形的种类数与因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环节,发言人语言流畅,激情飞扬,发言完后小组内成员还有补充,还有向全班学生发出邀请:“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接着,其他小组成员代表小组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用表中所示的小正方形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2个,比如:“2、3、5、7、11,有的能拼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的,它的因数至少有3个,有4、6、8、9、10、12。”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组织讨论:“根据什么来将表中的数进行分类,分几类?”学生最终得出分为两大类:1.只能拼一种长方形的,且只有两个因数的;2.能拼两种或三种长方形的,且至少有3个因数的。教师说:“那第一类叫什么数,第二类又叫什么数,你知道它们的“新身份”吗?能否为它们取个名字?”于是学生又开始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这样的课堂,学生既有活动体验(拼长方形、填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分类),又有独立思考,还有多次交流,动手多,想得多,说得多,理解与掌握知识自然水到渠成,且印象比较深刻。教师要了解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课堂上要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而这也是“生本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突出学习 、突出合作、突出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学习、合作、交流充分感受到概念的本质,从而有效理解概念。

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努力,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偶数因数
奇数与偶数
因数是11的巧算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