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理念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03-25 12:03胡劲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积累整合古诗词

胡劲草

【摘 要】 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时,教师可进行有效整合,从诗歌发展、诗配画以及诗歌的意象、主题、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切入,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诗歌知识的迁移运用,将经典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 古诗词 积累 运用 整合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集中编排了十首古诗词,均配以注释、插图等学习资源,旨在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引导学生加强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也隐含着向中学古诗词学习的过渡与预热。笔者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古诗词进行整合教学,现略述如下。

一、从诗歌发展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古诗词诵读”板块的编排暗含两条线索,为整合教学提供了多维思考的可能性。一条线索是时空变化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十首古诗词反映出时代的更迭、生活的变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传统的滥觞;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李白、王维、杜甫、韩愈等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宋词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臻于极致,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李清照等大家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诗体发展变化线。《诗经》以四字句为主,整饬严谨中又不失灵动变化之美。唐诗在继承前代诗歌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文体革新,诸体齐备,欣然可喜:古体近体并驾齐驱,短章长篇相映成趣。到了宋代,“词别是一家”,小令、中调、长调各逞其能,流光溢彩,独具风格:或粗犷豪放,或婉转细腻;或属意市井烟火,或青睐清风明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以说,这十首古诗词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引导学生循着两条线索或顺流而下,或沿波讨源,可当作对中国古代诗歌史做一次概要式的巡礼。学完这十首古诗词,学生会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对《诗经》、唐诗、宋词等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

二、从诗配画的角度:由诗“想”画,借画“品”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这样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诗中有画”,写景咏物诗自不必说,即使是王之涣《登鹳雀楼》、朱熹《观书有感》这类哲理诗,也无不借“象”言“理”,画境十足。“画中有诗”,也是毋庸赘言,宋徽宗赵佶主持宣和画院的考试就常以“深山藏古寺”“踏青归来马蹄香”等古诗为题,让应考的画师按题作画,择优录取。仔细读来,这十首古诗词也是十幅画卷。在“古诗词诵读”板块,编者精心为每首古诗词配上精美的国风插图,诗画联袂,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对诗中画面的想象和描述,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借助所配插图,又可拓展诗歌内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插图对诗中画面进行联想和补充,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一段段情感真挚、诗意盎然的优美文字。

一位学生这样演绎《江上渔者》:“江风呼啸,江浪喷涌,远远望去,一片树叶般的船儿在风浪中出没。它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被抛入浪底。那些达官显贵们啊,你们在品尝鲜美鲈鱼的时候,可曾想到过渔夫在大风大浪中撒网捕鱼的危险和艰辛?”一位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了新诗:“早上的一场细雨/带来这沁人心脾的空气/柳色新鲜明媚/映绿了这客舍的四壁/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叹气/也不要推辞/饮尽这最后一盅/最后的離别的酒/出了这阳关/让真挚的友情/伴你/一路向西。”以上两段文字称得上“二次创造”,其创新意义和写作价值不言而喻。

三、从意象的角度:认识古典诗歌与山水自然的“鱼水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其实,不仅诗歌如此,绘画、书法、舞蹈等传统艺术都与自然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不借助山水自然意象,中国诗歌几乎无法发声,而这又使中国古典诗歌带有蕴藉含蓄的特点。歌德说:“最直露的中国诗歌,与西方的诗歌相比,也是含蓄的。”因此,阅读诗歌必须抓意象,入意境,感受诗歌意趣,领略个中况味。笔者对“古诗词诵读”板块出现的意象统计如下:“水、雨、风”各出现四次,“柳、山”各出现三次,“船、草”各出现两次,另有“花、月、雪、酒、鸟”等意象。

“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以本单元为例,有朝雨、好雨、小雨、暮雨等,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的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咀嚼品析,不仅能够细腻精准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柳”,古人因其谐音“留”而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作为传统意象,“柳”也常被诗人写入送别诗中,如李白《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名句。本单元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均含有与亲友告别时的留恋不舍之情。至于“烟柳”,多代表宜人春景,如柳永《望海潮》中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描写。本单元中“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烟柳”也含此意,表达愉悦欣赏之情。其他意象如“子规”“流水”,它们作为某种情绪及思想的代名词,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习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传统意象,对他们今后独立阅读诗词、亲近经典大有裨益。

四、从诗歌主题的角度:由“一”而知“类”,举“一”而反“三”

人们习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将其分为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诗等类别,而每一类诗歌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技巧。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和精准把握本单元的诗歌所属类别及其表达艺术,使他们在今后阅读此类诗歌时,能唤醒和提取这些积累,从而达到由“一”而知“类”,举“一”而反“三”的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离别诗词,而选自《诗经》的《采薇(节选)》总体上虽是一首征戍诗,但单看课本的节选部分,将其视为离别诗也未为不可。如果将这三首诗词放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离别诗词通常有如下的特点:其一,除直接表达惆怅伤感,诗人也往往借助景物的烘托渲染来间接抒情,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使离别之情更显蕴藉厚重。其二,离别诗固然都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调子,然而诗人们更注重传达彼时彼刻个人的独特感受。《送元二使安西》中一个“劝”字,不舍之中饱含着劝慰和排遣;《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通过“山”“水”与“眉”“眼”的巧妙互喻、暗中转圜,让读者分明地感受到一对离别友人双眉紧蹙、四目迷茫的神情;《采薇(节选)》通过“昔往”和“今来”的强烈反差,写出了物是人非、生离死别的莫名哀痛。

《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泊船瓜洲》属于托物抒怀诗,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所托之物——抒情达意所凭借的载体——的特征的精准把握和到位传达,让读者(对方)共知共情,感同身受。《春夜喜雨》的前两联以“好”“乃”赞春雨的及时,以“潜”“润”赞春雨的低调;后两联中的“江船火独明”“花重锦官城”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让读者领会此时的诗人踊跃欢欣,以至夜深未眠。诗歌正文虽无一“喜”字,但处处皆“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干谒诗,也是一首借描写初春之景来展露才情的托物抒怀诗。诗歌的前两句写出了初春小雨与小雨滋润下的草色的特点,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泊船瓜洲》先言京口瓜洲仅在“一水间”,再说诗人所居之钟山与瓜洲也“只隔数重山”,接下来的两句借“春风又绿江南岸”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仰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形象呼之欲出。

五、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读懂“诗家语”,识得“解诗路”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据此看来,“诗”是诗人吐露之“志”,是诗人经过审美加工之“志”。因此,赏析诗词之美,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寻索它的审美加工艺术手段,即鉴赏诗歌独特的创作手法,亦即人们常说的读懂“诗家语”,识得“解诗路”。

如前所言,不同类别的诗歌情感不同,而这些表达不同情感的诗歌,其表达艺术也各有不同。离别诗,多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托物抒怀诗,重在对所托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摹,使读者能够“逆其志,悟其情”;讽喻诗,则像《江上渔者》这样,往往借助于强烈的反差来完成思想情感上的逆转,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强烈刺激和巨大震撼。《游园不值》和《浣溪沙》追求物象和理趣的自然契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盐融水,品之方觉。

不同类别的诗歌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便是同一手法在不同情境下也富有变化。以借景抒情诗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例,在处理“景”和“情”的关系上可以是以乐景衬哀情,如《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或以乐景衬乐情,如《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或以哀景衬哀情,如《采薇(节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分析鉴赏时,教师要灵活对待,不可生搬硬套。

诗歌向来被称为“最高的语言艺术”,而“炼字”则是这种“最高的语言艺术”的一項“独门绝活”。比如,《采薇(节选)》中 “雨雪霏霏”中的“霏霏”和《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中的 “萧萧”,这两个叠词不仅描摹出雪和雨的声音,而且有引导读者去想象雪和雨落下时的情态的作用。《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不说“花大”“花艳”,而说“花重”,何也?因一夜春雨的滋润,花朵更大了,所含水汽更重了。一个“重”字,包含几个词语的含义。《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中用“叶”来修饰“舟”,江面浩渺无边,舟竟小如片叶,大与小的反差巨大,作者对捕鱼者所处危险处境的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权贵富豪们的严正讽喻,尽在不言之中,深得“春秋笔法”之妙。※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古典诗歌微型课程的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LXD/2021/04]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积累整合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