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芬
【摘 要】 体验教学是一种遵从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个性化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以体验教学为支架,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助力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关键词】 体验教学 学习支架 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教学是一种遵从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教学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在体验中,教师和学生融合自身情感,自主参与,通过生活中语言文字的真实需求,来构建学习主体的知识。[1]亲历式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将体验留存于意识深处,习得知识,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体验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系统化、条理化、静态化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将“体验教学”这一支架有效應用于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学生作为体验教学的对象,处在一定的情境和关系之中,并不会孤立存在。因此,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体验。学习情境是体验的“硬核背景”,而源于生活的情境则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快地入情入境,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去感知,去尝试。深度融入的体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不断丰富自身所学。
例如,《桂花雨》一文中,作者琦君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念念不忘,借助“桂花”这一具体的事物写出了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由于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借物抒情”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笔者根据班级中的多数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这一学情,设计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你的家乡在哪里?在那里有没有你特别想念的东西?可能是小时候的一个玩具,也可能是村里和小伙伴奔跑的山头、捕鱼的小河……”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回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物的同时,也想起了带给自己快乐的家乡,有效链接了作者琦君的情感体验,“借物抒情”这一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1.意境式体验。小学语文教材选材极为丰富,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培养学生阅读情感创造了多样化的条件。在内容方面,依据不同年级特点进行了统整:低年级的韵文、童谣,图文并茂;中年级的童话故事、写景散文,朗朗上口;高年级的革命文化作品、古典名著等,为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搭建了平台。语文课标于各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均提到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体验和感知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阅读体验的最佳路径便是朗读,它能有效链接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四季之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教学时,笔者发现,作者清少纳言的审美视角十分独特,在她的笔下,四时景物皆独特:春天最美是黎明,那是云层微染红晕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色彩美;夏天最美是夜晚,那是细雨下闪着朦胧微光,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的动态美;秋天最美是黄昏,那是夕阳斜照时风声、虫鸣、鸟返时那份渐渐安宁的渐变美;冬天最美是早晨,那是凛冽清晨中燃烧炭火的生机美……一句句清新隽永的描写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直叩学生的心灵。教学时,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这种意境式体验浸润着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将自身理解和表达融合到一起。学生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去体验、领悟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以此提升阅读效果。
2.代入式体验。体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种主体式的体验是对和自身有关系并有意义的事物产生的,是他人难以替代的体验。教学时,教师应做好宏观引导,通过驱动任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温馨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行体验。
例如,《腊八粥》一课,作者对八儿在等待妈妈熬腊八粥时那种急不可待的心情和神态进行了刻画,将一种温馨、和谐、淳朴的画面展现了出来。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式体验:“过年时,和父母一起包饺子,你会说些什么?看到饺子即将下锅,你又会说些什么?饺子出锅了,你还会说些什么?”学生回味在节日的氛围中,和家人共同制作、品尝美食的美好温馨画面,产生了与文本相似的阅读体验,生发了情感的共鸣。这种代入式的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指引着学生抵达深度感悟。
3.沉浸式体验。
(1)角色体验促共情。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与文本对话,让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多维视角进行角色体验,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从“原我”到“新我”的转变。
教材在“识字加油站”栏目安排了“一张火车票”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认识包括“昌”“铺”在内的八个生字。在教学中,笔者以“秋天到了,我们坐着火车一起去北京游玩”这一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初识火车票,并提出第一个驱动任务:“仔细看看这张火车票,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整体感知火车票的票面信息。在生生互动中,学生提取到了票面有始发站、终点站、出行时间、车次等详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相机教学票面所包含的生字。笔者继续推进第二个驱动任务:“如果你就是这次列车的乘客,你觉得哪些信息是你一定要掌握的?”听到这个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接着,笔者呈现第三个驱动任务:“如果你是火车站的广播员,火车即将发车,你会怎么播报?”又激起了新一轮思维的火花。最后,第四个驱动任务:“如果你是火车票的设计者,你打算怎么设计?”这一任务将学生的体验之旅推向高潮,他们有的在票面上加入了地标性的建筑,有的加上了相关城市的土特产,还有的加上了城市的吉祥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每一次体验,都让他们与相应的“角色”共情。这种共情的力量,有效地指引着学生深度思考。
(2)场景体验促共鸣。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如果依然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使其失去学习兴趣。[2]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适切的情况下以场景体验、情境演绎的形式将文本中的内容呈现出来,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小马过河》时,四位同学在读懂课文基本内容后,分别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再现小马过河的场景,其余同学一起读课文中的旁白,营造氛围,渲染情绪。一次课堂的场景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反应能力,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场景还原式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成深度研习。
(3)实践体验促共识。语文课标实施以来,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又有了新的提升。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知识,并主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需知识,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己有。[3]可见,教师为学生创建多種类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势在必行。
教育源于生活,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草船借箭》《红楼春趣》,学生可前往图书馆,验证相关信息;学习《故宫博物院》,学生可整理相关资料,制成资料卡片,等等。学生在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并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
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学生对于书中描述的曹冲测出大象体重的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表达了不解。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还原曹冲称象的场景。在引导学生读通句子,明确称象的步骤后,教师用准备好的器皿、水、“大象”(木块)、天平秤等实验用品进行现场实验,验证文中曹冲称象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准确。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活动,直观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做中学”的方式中,学生对称象原理的理解达成了共识。
教师要将“体验教学”这一支架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体验为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体验为径,助力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1]张莹.小学语文低年级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2]夏静.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J].人民教育,2017(24):53-55.
[3]雷青林.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41-4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