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摘 要】第三学段的学生写想象类习作时,容易出现想象内容单一、不着边际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全面剖析教材文本,考虑学情,由读到写,夯实想象的基础,落实和细化习作前、习作后的指导,搭建从想象到表达的支架,助力学生提高习作能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类习作;第三学段;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表达与交流”板块提出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学想象类习作时,往往课堂上呈现热闹景象,可学生一旦落笔,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想象内容单一,创新性不够;想象不着边际,脱离现实背景……要想“啃”下想象类习作这块硬骨头,必须立足课堂这块主阵地。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都应追求一课一得,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作意识,积累习作知识,掌握习作技能。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学段要求以及教材要求,细化习作指导内容,搭建从想象到表达的支架,助力学生精准表达。
一、由读到写,夯实想象基础
第三学段的想象类习作对想象的方法、维度、策略和合理性都有一定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想象的水平?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在阅读课上为学生打好想象的基础。
(一)善用课文,设计练笔
依托教材开展想象小练笔,对课文进行补写、改写、续写、仿写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以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课上,针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教师引导学生在解读古诗、理解大意后,抓住景物,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出发,将动静结合的画面描绘出来。
又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如何让想象更丰满?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以下支架:你曾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是忧伤的还是欢快的?听音乐时你联想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哪些人?借助提问,教师唤醒学生的记忆,使其丰富想象的细节,为其降低想象的难度。
此外,语文园地中也有类似的练习。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要求“读句子,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这些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小练笔都可作为想象类习作教学的支点。在练笔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运用课文中关于想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库。
(二)想象还原,展开对比
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学生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事情会怎么发展?我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感悟到了什么?如果让我写的话,该怎样写?由此,学生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情感。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提到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学生围绕“仙女们在人间看到了、听到了什么?仙女们会怎么想?”展开想象,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再与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比较,体会到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想象有不同的方向。
二、作前指导,提供想象路径
有了阅读课的铺垫,在开展习作教学时,教师可进一步开展作前指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想象的根基。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使其展开合理的想象。
(一)关联生活,寻找素材
要突破想象力受限的瓶颈,学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寻找习作内容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结点,让想象进一步生根发芽。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在正式习作前,教师借学校校庆的契机,布置了一系列小练笔。练笔一:畅想百年后学校的校园设施、环境等(主要练习环境描写)。练笔二:畅想百年后学校里的老师、学生等(主要练习人物描写)。对于这样贴近生活的小练笔,学生感兴趣且有抓手,习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再如,学校劳动基地的“萌宠乐园”是全校学生最喜爱的地方。学生向学校咨询能否认领兔子。学校语文组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我和兔子过一天”的活动。围绕喜爱的话题,学生想象兔子跟着自己进了课堂、回了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自己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从给兔子喂食、打扫笼舍卫生、和兔子玩耍等方面进行猜想,并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巧用情境,丰富素材
创设情境,运用观看图片,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进行补白与拓展。
比如,《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来一次时空穿越,大胆想象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对学生而言,并不那么容易体会世事变化、岁月沧桑。为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创设“坐上时光机,回到爸爸妈妈的童年”的情境,播放视频、微课,引导学生立足二十年前看待当下,找一找反映二十年前社会风貌的资料,感受爸爸妈妈二十年前的生活。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二十年后的故乡展开想象。教师再创设“坐上时光机,看看二十年后的我们”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班级的小队活动,走访家乡,了解现在的衣食住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畅想二十年后的家乡。
(三)梳理素材,搭建框架
当学生定下习作素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暂不动笔,先用思维导图梳理出习作框架,让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培养学生整理习作提纲的意识。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好故事的标准”:人物形象特点鲜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环境描写引人入胜,故事结局出人意料,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其次,明确本单元习作任务和要求:选择或自己创设一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个故事。最后,结合“好故事的标准”,给予学生习作支架,让学生在“编剧说戏”的情境下完成如下习作任务单,明确“目标+挫折+行動+结局=精彩故事”的基本架构。
编剧说戏
【环境】
【人物】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主要任务编写故事,确保情节真实生动,能吸引读者。
三、作后评价,多向交流写法
评价是检验习作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手段。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对习作的指导,实现学教评一致。一方面,要明确评价标准,指明修改要求;另一方面,可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模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将评价融入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互评自改,拓展想象的广度
《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教师有必要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提升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从内容、语言、结构等维度出发,分条列举评改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评改效率。
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神秘的探险之旅》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习作要素设计评改标准,让学生有章可循,進行互评自改。
《神秘的探险之旅》习作评价标准
▲我的场景、装备中有“探险”元素。(☆☆☆)
▲我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了。(☆☆☆)
▲我写清楚了自己心情的变化过程。(☆☆☆)
(二)师评助改,拓展想象的深度
想象类习作旨在关注学生习作的独特性、丰富性、创新性,考查学生想象的品质和能力。教师要通过多元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引导他们把故事写具体。
如学生以“我在宇宙飞船上”为话题,撰写想象类习作时,教师结合习作要求,从在飞船上所做的事情、看到宇宙中满天星星的心情、出舱后所做的事情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导,让学生明晰想象的维度,拓展想象的深度。教师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和侧重点,让学生的习作得到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三)多维展评,拓展评论的空间
在想象类习作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内容,创设“想象岛”,开展“想象故事会”等活动。如教学习作《神秘的探险之旅》时,教师可组织开展“我的探险之旅”故事分享活动,先在班级内设置故事墙,张贴学生的习作,同时向学校大队部申请在学校宣传窗内展出优秀作品。再如,学生完成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后,可配上相应的图画,根据习作内容,拍一拍解说小视频,上传到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此外,还可以在群里展出写得比较出彩的习作,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发表看法。在类似的展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习作带来的快乐和自信,习作积极性也大为提高。
总之,要想学生写好想象类习作,可以阅读课和习作课为阵地。教师要认真研读统编教材,统整其中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本的表达手法;运用多种策略,助力学生激发想象力,丰富想象内容,达到习作要求,由此提高习作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夹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