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峰
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教师们早就习惯了在课堂上使用统编教材按部就班地上课,对课程的思考也主要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等微观具体的问题,水平高一些的教师则会想到如何教会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从更宏观的层面树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观,下大功夫研究和实践,这对于精力和水平有限的教师而言十分困难,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是“拿来主义”、缺少创新。
实施校本课程,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高中阶段,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有些学校会尽量避免在校本课程中設置课外实践活动,这就违背了校本课程的初衷。从日常与家长的交流来看,很多家长并不赞成学生参与除了学科知识学习以外的学习活动,认为校本课程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此外,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这就需要家长、社会、政府等各方的支持和认同,然而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单凭学校自己很难做到协调多方关系共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这给校本课程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