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从古田出

2024-03-24 03:16李迎春
福建文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田县古田菌菇

李迎春

菌菇也叫蕈、蕈菇,是历来为人们喜爱的野生食品,甚至有人甘冒生命危险也要尝试一番。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蕈子》一诗写道:“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诗人对于生长在南方的菌菇非常熟悉,在他的诗句里,蕈菇如蜡面的光泽、酥茎的脆嫩,如鹅掌般鲜美的口感,像蜂蜜一样浓郁的味道,入口滑爽如薄丝而不带丝毫的涩味,让人不禁垂涎欲滴。

南方湿润的气候最适宜各类菌菇生长,至少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采食蘑菇。野生菌菇由于受季节和自然环境影响,能够享用的时间很短。然而,在福建古田县,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些原本深藏大山之中的名贵菌菇,变成了遍布城乡的菇棚里出的娇艳仙子。在经过一系列神奇的嬗变之后,那些美味的食用菌走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面前。古田菌菇成为食用菌的代名词,“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品牌享誉海内外。

破土

讲到古田菌菇,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60年代是古田食用菌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古田县在全国率先掀起培育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树菇的“五次浪潮”。为什么是60年代?60年代有什么特殊之处?

初冬时节,我来到绿韵无边的古田县。走在山川之间,草木葱茏,水天一色,古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处处吸引着我的目光。碧波荡漾的翠屏湖,宛如一个少女婀娜多姿地站立在那里,弯弯曲曲的岸线勾勒出她迷人的身姿。殊不知,这座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湖面下,静卧着一座被称为玉田的千年古城。20世纪50年代末,为建设古田溪水电站,古田移民搬迁4.3万人,近4万亩良田随同整座县城沉没水底。电站建成了,重建家园的古田人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一觉醒来,我们就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啦。”父辈的话让年轻一代记忆犹新。我来到吉巷乡坂中村的时候,这个典型的移民村已经摆脱贫困,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特色村。但是他们都没有忘记历史,时至今日村里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移民房。在“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附近,利用老房子设立了一个移民记忆馆,里面都是饱含辛酸、跨越时空的深情回忆。一砖一瓦,岁月留痕,当我们抚摩这些历尽沧桑的简陋房屋时,心里涌起一股五味杂陈,一腔热血感叹。我们无法想象,当年失去家园、淹没良田之后的古田人民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据记载,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水库建设淹没了古田县海拔382米以下最肥沃、耕作条件最好的耕地。如何生存,如何走出移民后的困境?大家都在思索。

耕地骤减,留下的只有连片山林。一个偶然的机会,移民发现,每逢雨季来临,摆放在屋檐下的椴木便会生出银花。银花,就是被冠以“斤耳百担粮”之名的银耳。于是,椴木栽培银耳破土而出,改变了原来依靠纯天然环境培育菌菇的方式,古田人开始踏上椴木栽培银耳的创业之路。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敢闯敢干的古田人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到了80年代,又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和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末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树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从而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食用菌生产的“五次浪潮”。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到姚锦土。1968年3月,家住古田县大桥镇沂洋大队苍岩村的姚宜孝从浙江庆元引进古田县第一瓶银耳菌种,并带回了在当时尤为珍贵的属于内部保密文件的银耳栽培资料。经过与儿子姚锦土长达半年多的坚持与努力,1968年9月,古田县第一朵椴木银耳终于在苍岩诞生。1969年,姚锦土在苍岩村创办“苍岩村食用菌实验场”,生产菌种供应周边村庄需求。1972年,他转入更为经济实效的瓶栽银耳研究。《闽东科技》1977年第1期刊登了《姚锦土、姚素钗瓶栽银耳成功》一文。姚锦土成为古田人工栽培银耳的首创者,开启了古田县食用菌的快速发展之路。

“福祸相依,水库建设淹没了祖辈赖以生存的田地,但翠屏湖的氤氲水汽却为食用菌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坂中村第一支部书记彭仁东感叹道。

新生

说起古田香菇,不得不提一个人:彭兆旺。熟悉古田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可是被誉为“菌业袁隆平”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之父。

彭兆旺对于食用菌的最初兴趣,源于银耳栽培。1968年,彭兆旺的哥哥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回乡后兄弟俩种植了3立方米的椴木银耳,采收14斤,供销社收购每斤127元(当时劳动力1天工资1元多钱)。这次成功,让他对食用菌有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70年代初,彭兆旺的村里有少量人工椴木栽培香菇,所产香菇质量比较好,每百斤椴木可生产干香菇1.8斤左右。1973年一次偶然的機会,彭兆旺无意中发现,木屑瓶也能栽出银耳。由此,他产生了模仿椴木制作菌棒而袋栽香菇的理念。1982年,彭兆旺动员邻里亲朋6户,将自己的6000元借于他们,又将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一起合作栽培香菇,自己做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6户人家均成为万元户。次年,彭兆旺把栽培技术推广给本乡的70多户农民,当年栽培成功率达96%。1985年,美国有人通过报道了解到“香菇菌棒袋栽”技术问世,特写信邀请彭兆旺去美发展,并在美申报专利。彭兆旺没有为名利所动,还是选择留在国内发展。

据《古田县志》记载:“1986年菌棒香菇技术推广到各乡镇,全县有占总农户25%的农民18000户,栽培3778万袋;1987年全县有32258户农民栽培香菇8400万袋;1988年后每年栽培1亿袋,居全国首位。”

涅槃

到20世纪90年代末,古田县已有银耳种植户3万户,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然而产量虽大,落实到各家各户的时候其实很少。而且银耳娇嫩,冬天怕冻、夏天怕热,一年只种6个月,种植季全家人都扑在菇棚里,小心照料,产量却很难提高。“以小农户为主的产业形态难以满足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市场高品质的需要,机械化、标准化成为必然。”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速说。与此同时,银耳产量大增,市场接近饱和,最低时一斤只有12元,连成本都不够。怎么办,菌农的出路在哪里?古田人在苦苦思索着。

2015年,古田县针对性出台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9条措施;县里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政策支持下,第一家袋栽银耳工厂化企业——天天源在大桥镇落地。工厂化投入巨大,由菇农投资的天天源很快经营困难。“必须引入龙头企业。”古田县千方百计引进乡贤林久芳回乡接手天天源,从此天天源智能化生产步入正轨。同一时期,在外经商的张家巧和丈夫回到古田,从事银耳生产。在县里引导下,张家巧接手晟农食用菌合作社,主攻银耳智能化生产和有机栽培。“智能化生产,大大提高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银耳通过智能化生产走向世界。”李速告诉我们。

鲜炖银耳羹、银耳露、银耳饼干、银耳面膜、銀耳多糖……在古田县“十方田”农产品展示中心,直播镜头前,30多种银耳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早在2016年,古田食用菌企业就引进FD冷冻干燥设备,率先研发出冻干银耳羹产品,开水冲泡一分钟即可食用,十分契合上班族对快捷营养食品的需求,市场反响十分热烈。受到冻干产品启发,古田食用菌企业举一反三,纷纷加入精深加工赛道,在银耳产品的形态、包装、口味上玩出新花样。有的推出雪梨、木瓜、枸杞等各式风味的冻干银耳羹,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有的推出碗装、杯装、盒装的银耳羹,开盖即食;有的推出银耳与燕窝、马蹄、椰奶的组合产品,令人耳目一新;还有的苦心研发本草银耳,主打高端市场。

在古田县采访期间,我见到了被称为“银耳姐姐”的张家巧以及她的丈夫“银耳大叔”郑开亮。见到张家巧的时候,我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她身上还保留着教师的那种干净和纯粹。作为同是师范毕业也有过教师经历的同龄人,话题很快就被打开来。

2013年,在外拼搏了十几年的张家巧和丈夫一起回到古田,接手了主打海鲜菇生产的古田县晟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数年时间的摸爬滚打,在使企业成功转型,走出一条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发展之路的同时,也使自己从一名食用菌生产的外行变成了声名在外的银耳姐姐。企业生产的银耳分别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认证,她引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社”,公司“三朵银花”品牌入选“2021年度福建名牌农产品”名单。

问起银耳姐姐的网名,张家巧笑了起来,向我讲起这段有趣的经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张家巧的计划。生产出来的银耳,根本无法走向市场。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在女儿的鼓励下,2020年2月2日,张家巧开始学习直播带货,取网名“银耳姐姐”。一直到7月,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都在直播,做了100场。5个月时间,几乎没有卖出产品,但“银耳姐姐”依然充满年轻时的勇气、斗志与毅力,坚持下来。她说:“一开始我就抱有100场卖不出货的坚强的心理素质。直播后台交易数据拿不出来,内心也很焦虑,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新形式取得成功。10月份后,每天直播都在6到8小时,可以说是拼了命了。”三年来,银耳姐姐共做直播带货750多场。积累了两三百场直播经验后,终于水到渠成,“三朵银花”才真正打开销路,其间两场三天爆单,卖出几万份产品,最高一场有800多万观众,收获了意外惊喜。她说:“新媒体助力产业发展,假如是传统销售,肯定走不到今天。”

来到晟农食用菌的菇房前,技术员为我打开菇房门,一股雾气扑面而来。23℃的恒温菇房,近10层高的菇架上,朵朵银耳通体雪白,走近还能闻到淡淡芳香,宛如盛放的鲜花。这些晶莹剔透的银耳承载着古田人的希望与梦想,实现了它的凤凰涅槃,再一次走在时代潮头。

远行

探访山城古田,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疑问,这里的食用菌产业何以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雷银清认为,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市场竞争充分,社会化服务体系齐全,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政府与民间力量手拉手,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缺一不可。

2023年7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与中国服务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活动,如期在北京、广州两地同步举行。来自“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大学生创业协会荣誉会长、宁德诺蓓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丽云博士作为全国中小微企业代表之一,应邀出席了当天在北京的主会场活动,并作为圆桌会议嘉宾分享了自己在返乡从事古田银耳创业过程中的难忘经历,以及在面对多重挑战接踵而至时如何增强自身企业能力建设的真实案例。

当年轻而充满智慧的姚丽云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想起那朵朵雪白芬芳的银耳。姚丽云正是姚锦土的女儿,于2006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公派赴英国留学。2013年10月回国创办古田县聚珍堂食品有限公司,专注古田银耳产业链的延伸发展。2015年创立“诺蓓耳”品牌,2018年成立深圳诺蓓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姚丽云在从事古田食用菌产业创新创业中,积极参与食用菌“数字大脑”建设,带领公司核心成员研发新专利、新技术,主动探索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新途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在古田县食用菌“数字大脑”运营中心,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全县食用菌产业链动态交易、溯源码申请使用等信息,犹如一张产业链图谱。“数字大脑”通过搭建产业大数据中心及助产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溯源平台、助销平台的“一中心+四平台”,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一盘棋”统筹管理。“我们做了一个供应链金融的尝试。目前主要是和我们当地的农信社进行合作,根据我们提供的菇农在线成交订单和数量对菇农进行评估,银行也进行评估,从而给予他们授信。目前通过大数据平台给予菇农的授信已经达到2000多万贷款总金额。”姚丽云告诉我。

一朵菌菇富了千万家。古田县内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营销网络,在县外开拓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3万多食用菌营销户,营销网络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打入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产销率达98%以上。可以说,“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古田人。”

一朵菇的远行,需要多少智慧与辛劳,古田人用实际行动告诉给了我们:只要追随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敢于破题,敢于创新,一切都有可能。

猜你喜欢
古田县古田菌菇
古田镇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蘑菇点点
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生命最后一刻 心里想的全是群众——追记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 周炳耀
我们是老年大学生
——福建省古田县老年大学校歌
古田,心灵的沃土
古田 古田县凤都镇三措并举推进乡村旅游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