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

2024-03-24 03:16黄光炎
福建文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田茶场茶厂

黄光炎

1

回春姓张,我与他相识,缘于一小撮茶末。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在政和县工作,一日不打招呼到一位朋友的办公室闲聊,见我到来,朋友急忙烧水要泡茶招待。他先拿出一罐铁观音说是上好之货,我连忙摆手说胃寒,问可有岩茶?那年头,闽北的喝茶之风尚未兴起,喜欢喝茶的人大都还是将一撮茶叶丢进水杯就冲泡一天,即时烧水摆茶具泡工夫茶品饮的人极少。却不想这位老兄不仅茶灶茶具一应俱全,而且茶几旁的一个置物架上,还摆放着许多紫砂茶壶和几个纸皮的茶叶罐。见我说想喝岩茶,嘴里忙说可能还有,便将架子上和茶几下的罐罐一个个拿起来摇,终于从一个罐子里听到一点点窸窣声。

那是仅够一泡的茶叶碎末,装在一个纸皮制作的公版武夷岩茶圆筒里。虽然我是地道的闽北人,却对工夫茶的喝法知道较早,因早年在闽南读书,老师个个都是茶鬼,他们的房间,都有一个圆形的塑料茶盘,颜色与摆放在盘子上的七八个紫砂小茶杯几乎一致。于是,在那里我就学会了喝工夫茶。参加工作后,我又很快地和武夷山有了交集,加上胃寒的因素,逐渐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见朋友还做窘状,我说,足够一泡的了,可能还是沉底的好货呢。于是开泡,果然沸水一入壶,武夷岩茶那特殊的香气就氤氲开来。

还果真是一泡好茶呢,你闻这香、这韵,还有这挂杯之美,令人忘我啊。我说。

真这么好吗?我还傻傻地认为铁观音更好呢,还特意省着,为的是招待客人呢。这是朋友的回答。

的确,武夷岩茶那时还不被人看好,市面走俏的是继风靡一时的台湾乌龙之后的闽南铁观音,但那时的茶叶包装都比较原始,要么是纸罐,要么是铝膜密封袋,只有价位较高的铁观音用铁皮罐。武夷岩茶虽已出现一两一盒如香烟盒般的小包装,但很小众,绝大多数还是以散茶出售。听我半桶水式对武夷岩茶的夸赞,朋友立马表态周末回家路过武夷山,就去将这一款茶叶找来。果不其然,第二周周一的下午,朋友就打电话叫我晚上到他办公室喝茶,说是茶叶找到了。

朋友还说,那个茶厂的名字叫“回春”。

2

第一次到回春茶厂做客,是我回到市里工作不久。因为心里还惦记着那泡茶,那日出差一到达武夷山,就逡巡武夷大道两边茶厂的广告。一路盼啊盼啊,果不其然,在高苏板路段里侧一栋大楼的顶部,高耸着“回春茶厂”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

那是一座宽敞高大的后厂前楼式建筑。后厂是一排宽大的平房,内设摇青、炒青、揉捻、烘干、烘焙等一条龙的制茶设备,几十个摇青桶排列其间,令人一眼就知其制茶规模很不一般。前楼则是一栋五层的建筑,一层、二层是招待客人评茶、品茶的场所,三层、四层是仓储,五层是一个多功能厅,既设有品茶桌,还有会议室,一家网际教育学校在这里设置了教学点,学校的茶叶制作实操教学就在这里进行。

车子开进回春茶厂的大门,只见院内桂树枞枞,绿意盎然。在浓浓茶香的浸染之中,大楼门联“聚天地灵气孕花香岩骨,集日月精华育纯正天然”,显得格外醒目。

走过大楼一道水廊式的前厅,紧接着的就是一张硕大的巴西花梨大板桌,再往近乎中堂的位置,还摆有一套像是鸡翅木的雕花茶桌椅。那时二楼还没开始接待客人,我们就坐在了那张巴西花梨大板桌上。主人的热情荡漾在幽香的空气中,也飘荡在浓郁的茶汤里。他对我说,去年那次你的朋友到厂里来找茶,是把七八个铁桶里的茶叶,一个个喝过去才找到的。他还说,你那朋友还真是个好茶之人,时隔几天还能过“味”不忘地找到他的那款北斗一號。那可是三仰峰的茶青制作的,可惜当时就只剩一点点底了,我就只好全部倒出来做礼品相送。

这一次,张回春还告诉我,他是古田人,是古田的“58”移民。

3

古田县地理位置独特,水力资源丰富,是水电能源开发的理想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急需建设一批大中型电站来保障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建设之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古田溪水电站被列为国家建设重点项目。为响应国家号召,古田人民主动奉献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可爱家乡,为推动整个福建省经济繁荣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起了“一五”计划中编号为“101”、总装机容量25.6万千瓦的古田溪水电站。张回春,就是这拨移民中的一分子。

古田溪水库1956年动工建设,1959年建成,移民工作是1958年完成的。张回春说,当时多是被淹没区的人往地势更高的山区搬,他们一家9口,就是从原平湖公社仕坊大队的炎墩村迁移到了鹤塘公社前洋大队的。那天,一家人携老护幼,一步一回头地走向村头接送的汽车。到了坡头,再回首还在视线里的村庄,想到那一幢幢的农舍和庄稼地即将淹没水底,大家个个忍不住泪流满面。后来到了前洋,他们被安置在了一户姓余的人家,余家挤出了一间厨房和两间住屋给他们。

张回春还说,其实第一次移民时他还只是个未满两岁的幼儿,是后来听大人们说,当时仕坊大队400多人移民到前洋,第一年日子过得还马马虎虎,接下去的日子就非常艰难。古田县是一个山区,山多田少,本就不多的田亩主要集中在几条溪流的两岸河套,现在要蓄水作库了,43000多名良田沃土被淹没的人口,要挤在高山区,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人们连起码的饭都吃不饱了。吃不饱饭,就一切都无从谈起!

怎么办?

4

土地是万物之母,缺乏土地,生命的孕育就得不到有效保证。为寻求生路,1963年,古田县的第一批后库区移民开始了第二次迁移。当时的古田还属南平专区管辖,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古田县派出移民代表前往土地广袤的邵武、顺昌、建阳、武夷山等地考察,择地二次移民。

世间确有许多巧合。当年国营崇安茶场(今武夷山市茶场)的第三作业区,曾经驻有黄土劳改农场(今武夷山监狱)的一支在押劳动改造人员,后来监狱收回了这支服刑人员队伍,以致茶场第三作业区一度缺乏劳动力。得知古田库区移民要寻找土地再次迁移的消息,茶场派出干部到古田前洋招工。听说国营茶场招收员工,虽然工作性质仍与当农民不相上下,但每个月41斤大米作为一个劳动力口粮配给的诱惑,使得第一次后靠前洋村的400多名移民,全部迁移到了当年的国营崇安茶场。

张回春说,第二次移民来崇安,大家是分批走的。第一批是小孩,第二批是大人和家具,第三批是耕牛。他的哥哥作为孩子头,率着二十几个小家伙第一天到达,大人和家具第二天才到。他的父亲和其他几个人赶牛,走了快一个月才走到。他说来崇安时他已经是可以上小学的年龄了,记得他们是乘坐靠烧煤炭提供动力的汽车来的。那天阳光明媚,天气不冷不热,汽车自古田前洋走愁岭,经建瓯玉山、小桥一路奔波,中午在小桥的一个路边店吃了一点东西又继续赶路,直到傍晚天快黑了才到达崇安茶场。当晚,场部安排了他们的食宿,第二天大人和家具都到达后,全部人员就被安置在了在押服刑人员退出的房子里。

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山村,突然来到有饭有菜甚至还有点肉食的地方,移民们都有点恍惚,感觉自己是不是掉进了蜜缸里。原来,有的时候人心是容易满足的。移民们能吃饱饭了,古田人身上那种不屈不挠、肯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一下子又激发了出来。他们成了崇安茶场崭新的生力军。张回春与其他一同来到的小伙伴们一样,在这里生活、上学、成长、成才并成家立业。

5

在武夷山,有一个老崇安人唤之为下回厂的地方,据说那里曾发现武夷先民烧制瓦罐、钵头的窑址。那就是崇安茶场第三作业区的所在。1963年古田移民来到那里不久,与第三区老的建筑设施仅一小河之隔的相对应位置,有着被称为新三区的29栋干打垒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那就是古田移民来到崇安茶场后的自建房屋。现在,那些房屋多数已被拆除重建成为现代式的小洋楼了,仅存为数不多的几栋“干打垒”还夹杂其中。那几栋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已历经了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尽管看去有些斑驳破败,但那里还承载着那些古田移民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毅然决然远离故土的铁骨柔肠,也承载着他们对故乡古田的念想。

“被淹掉的古田老家是一马平川啊,那一望无际的洋面田,一丘就可打20多担稻谷。”“谁不喜欢自己的故乡呀,如果水库干了,我还是会回古田的。”

当然,这些话语想表达的只是故土难离的那种牵挂与不舍。这一拨的古田移民,除了孙辈不再想学古田老家的方言外,其余的至今乡音未改。张回春一直记得故乡的那些亲切的面孔,记得那些故山熟土,记得那些美食零嘴。尽管他离开故乡时还是一个孩童,也不禁乡愁满满。

或许是小时候吃苦太多的缘故吧,一说到故乡的美味,张回春一直记着和叨念的是古田老家的苏州糕和礼饼这两款甜食。他说,来到武夷山多少年了,他每年都要吃古田的苏州糕和礼饼。慢慢地苏州糕在古田也很少人做了,但他还每年都要叫人从古田寄礼饼过来。近些年来交通方便后,他还忍不住每年从古田买回100多斤礼饼来武夷山送人。尤其让张回春忘不了的,是他小时候见过奶奶和母亲做的一款萝卜菜脯。

他说那是他的爷爷奶奶和他的父母以及他自己,都很喜欢吃的一道老家菜脯。就是每年冬天萝卜收成之后,先把萝卜洗净,然后在大铁锅里铺上一层稻草,再把整根整根的萝卜铺在稻草上面,加水煮透,待萝卜熟透了,取出来晾晒一两天后,再用第一次煮萝卜的汤汁,继续将晾晒过的萝卜熬焖至完全收汁。到那时,原本一根粗壮的萝卜,已经萎缩成大人的拇指般大小,萝卜的颜色也乌黑乌黑的了,于是人们就叫它乌萝卜。待到这时,就将萝卜起锅,放置在陶瓦钵里,想吃的时候,才从钵头里夹出几根。

众人皆知,萝卜是很清凉很败火的一道菜肴,但不知老古田人从哪继承来的智慧,将很难保存的根茎菜肴萝卜,制作成可以长期保存的菜脯。听说无论饮食上火还是皮肤生疔长疮,只要抿几口这萝卜脯,毒气全消。怪不得张回春说,这道工艺,完全可以申请非遗。

6

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上午,我与几位文友乘船游览古田的翠屏湖,但见水光山色,旖旎潋滟。但未曾想,在游艇二层的茶吧上,一套标注回春字样的精美茶具赫然在目,瞬时让我倍感亲切。我知道,张回春的故乡,就在我们泛舟的水底,但我不知,张回春早已将他的茶产门店开到了翠屏湖畔,以作为他对故土的一种回馈。

回春,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将其作为茶厂的名称,既是张回春自己的美名,又涵盖了他夫人王春玲的春字。这还真是天作之合。感谢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在鼓励干部职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号角声中,他们将自己几十年在茶厂生活、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劳所作,积累成成功的创业经验,于1988年时就大胆租赁厂房制作武夷岩茶,获得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又于2006年在旗山工业园区购买了大约5亩土地,建起了自主产权的岩茶厂。他们制茶,坚守传承,独树自己的风格,辛苦经营,信誉为上,生意一直风生水起。

翌日,我离开古田,径直来到武夷山的回春茶厂。张回春正站在一楼制茶车间一个堆有茶青的篾编茶弧前,对着围成一圈的十几位网际教育的茶修学员,讲解岩茶制作去寒存温的道理。早在2015年,他就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了。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讲授,只见他张嘴就来明末清初周亮工所作的《闽茶曲》:“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我是在二楼的品茶间和张回春座谈的。每次见面,他都风貌依然,热情不减。在他招待我的那间品茶室门口,我看见一幅书法:“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边饮边聊间,谈及人生过往,只见张回春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如他厂名一般四时回春、时时回春的笑容。

猜你喜欢
古田茶场茶厂
古田镇
华侨茶厂换新颜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论茶场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防范
伊马茶场
古田,心灵的沃土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古田“鱼宴”“有机”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