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影响

2024-03-22 05:35刘建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系统化神经功能家属

刘建霞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贵州 贵阳 550004)

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损伤类型,各级医疗机构每年收治的患者数量较多,每年因为该疾病致残﹑致死的患者数量也较多[1]。因为脑梗死有着起病急﹑发展迅速的特征,所以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而肺部感染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类型,其感染率高达20%。发生肺部感染会导致患者存在死亡的可能性,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除了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溶栓等治疗措施,还需辅以行之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旨在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快速修复[3]。随着我国护理理念的更新,系统化护理的出现逐步取代了常规护理干预,以现代化护理观念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作为核心内容,对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予以优化,加强护理细节的管理,并被医疗机构的科室广泛应用。此次临床调查针对系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影响开展深入的剖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重症监护室自2020 年3 月—2023 年3 月共计收治482 例脑梗死患者,为了确保此次临床研究样本数据的精确性及采集样本工作的便利性,特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选择其中符合标准要求的11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对象进行随机性﹑数字化的临床分组,具体分组如下:

对照组:男34例,女25例,其年龄分布为65~85岁,平均年龄为(74.48±0.52)岁,首次发病38 例﹑非首次发病21 例。试验组:男36 例,女23 例,其年龄分布为67 ~83 岁,平均年龄为(74.84±0.16)岁,首次发病39 例﹑非首次发病20 例。两组入选对象的性别﹑年龄﹑发病次数等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将其形成的数据结果进行临床比较(P>0.05)。

纳入标准:(1)入院后行脑CT﹑MRI 检查,其检查结果与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一致;(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均超过8 分;(3)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4)病情未呈现恶性发展;(5)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6)经家属同意自愿参与此次临床调查;(7)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的患者。

排除标准:(1)GCS 评分不足8 分;(2)发病时间>72 h;(3)病情不稳定;(4)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5)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自入住ICU 后,由责任护士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其临床症状,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嘱患者头部禁用冰袋。保持ICU 病房的空气清新﹑清洁安静,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同时保持其呼吸道的畅通。意识清楚者,需由责任护士协助其拍背,并鼓励患者自主咳嗽,以预防肺炎的发生。对于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需保持其饮食的清淡﹑易消化,富含足量的维生素﹑纤维素;无法自主进食者,需尽早给予鼻饲饮食,并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工作,2 次/d。

1.2.2 试验组

(1)护理评估:患者自入院后,首先由护理人员采用专业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状态﹑护理风险进行专项评估,并依据其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以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2)一般护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宜用头高脚低的半侧卧位体位,从而有效地避免呕吐物倒流入气管中。为此,护理人员还需定时清除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减少误吸的风险。同时为ICU 病房安装新风系统,以15 min 为宜,避免强对流通风,同时确保室内温度为22℃~24℃,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需每日对病房实施强制性消毒30 min,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3)日常生活护理:对所有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并依据其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若测得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60 分,且肌力>4级,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漱口,并保持其口腔的湿润与清洁。若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多,护理人员需定期对其进行咽拭子培养,针对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详细观察其有无溃疡症状,并给予对症治疗。

(4)气道管理: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需鼓励其有效咳嗽,并确保其呼吸均匀﹑缓慢,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需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训练。而对于意识不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定时拍背﹑更换体位,若患者的痰液黏稠,则可给予呼吸道雾化与湿化,必要时可应用振肺排痰液,促进患者有效咳嗽,以确保其呼吸道的畅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在为患者吸痰时,做到及时﹑有效且动作轻柔,并严格控制吸痰的速度以15 s/次为适宜。在吸痰完成后,立即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避免患者因缺氧而发生窒息。

(5)鼻饲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并借助洼田饮水试验测试其吞咽功能,依据检测结果给予其相应的饮食指导。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需尽早插入鼻饲管,给予鼻饲护理,为机体注入更多的能量。鼻饲前﹑后30 min,护理人员可适当抬高床头20°~30°,从而有效地避免胃反流现象。在鼻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的头部偏向健侧,并确保其鼻饲量<250 mL,避免增加胃负担,造成胃痉挛。对于已经出现胃反流的患者,需合理应用鼻肠管。

(6)基础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生素,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体温﹑面色﹑呼吸﹑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若发现患者的体温过高,需给予物理降温。若发现其血氧饱和度不足90%,护理人员需给予及时的翻身﹑叩背,鼓励其有效咳嗽,对于排出的痰液,需加强观察,通过痰液的颜色﹑性状﹑排出量,及时发现肺部感染的征兆,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7)心理干预:家属会因为患者的疾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表示理解。同时,一些意识清醒的患者,因为自身疾病的影响,加上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因为其肢体功能的降低而加重其心理负担,严重者会感觉失去生存的价值。为此,需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在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的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也有助于降低其肺部感染风险,促进其病情的快速恢复。

1.3 观察指标

(1)ADL 评分:借助ADL 对所有入选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专项评估,共计为10 个条目,采取百分制的计分方式,日常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4]。

(2)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依据NIHSS 对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专项评估,分别从意识﹑语言﹑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眼球运动﹑视野等条目进行评估,分值设为0 ~42 分,其分值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即神经功能随着分值的增加而损伤严重[5]。

(3)家属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依据SAS 与SDS 对所有入选对象家属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行准确评估,其标准分值分别设为40 分﹑43 分,负面情绪随着分值的增加而愈加严重[6]。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临床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与处理均借助SPSS 23.0 统计软件来完成,其中,数据中所涉及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而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以n来表示,行χ2检验,数据检验标准: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ADL 评分比较

干 预 前,对 照 组 的ADL 评 分 为(65.81±0.39)分﹑试验组为(65.79±0.41)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ADL 评分提升至(75.93±0.57)分﹑试验组提升至(87.76±0.64)分,试验组的ADL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9 17.61±0.29 8.62±0.18试验组 59 17.59±0.31 6.17±0.23 t 值 - 0.361 64.434 P 值 - 0.718 <0.001

2.3 两组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的SAS 评分﹑SDS 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家属的SAS评分﹑SD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结果(分,±s)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结果(分,±s)

组别 n SAS 评分 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9 42.37±0.83 37.96±0.64 43.85±0.15 37.67±0.43试验组 59 42.41±0.79 32.83±0.22 43.88±0.12 32.86±0.24 t 值 - 0.268 58.225 0.371 64.415 P 值 - 0.789 <0.001 0.739 <0.001

3 讨论

肺部感染作为脑梗死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发不良预后结局的主要因素。因为脑梗死患者的下丘脑功能显著降低,甚至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并在此基础上诱发肺水肿,使机体出现缺血﹑缺氧的状态,甚至加重脑水肿,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这无疑增加了患者临床治疗的难度。

而在给予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为了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快速修复,临床上还需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作为辅助。常规护理往往以疾病作为出发点,只能够针对外在的疾病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干预,虽然涉及部分心理干预内容,但因为其干预内容缺乏系统性,而无法直击患者及家属的内心,从而导致其护理效果差强人意。随着我国临床护理理念的逐步更新,系统化护理理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给予脑梗死患者基础护理﹑日常生活护理﹑鼻饲护理等多项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患者认知﹑神经功能的锻炼,同时给予多领域的干预,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相较于常规护理,系统化护理干预中融入了心理干预﹑气道干预﹑鼻饲护理及日常生活护理等干预手段,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步伐,逐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使其正视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同时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脑部神经功能,加强肌肉功能的训练,降低致残的风险。

在此次临床研究工作中,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近几年收治的部分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辅以常规护理与系统化护理两种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手段,综合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在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ADL 评分由干预前的(65.79±0.41)分提升至(87.76±0.64)分,较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明显提升,同时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临床机构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系统化神经功能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