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联合SBAR沟通护理模式在职业性噪声聋预防体系中的应用

2024-03-22 05:35梁婉文陈满连李少霞李蔼媛柳映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业性听力噪声

梁婉文,陈满连*,李少霞,李蔼媛,柳映霞

(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健康监护科,广东 东莞 523008)

近十年来,职业性噪声聋新发病例数为东莞市职业病谱之首,同时也与广东省职业性噪声聋发病例数的增多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广东省重点关注的职业病[1]。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的发生机制目前在临床尚存在争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职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疾病具有渐进性﹑缓慢性﹑隐匿性,且潜伏期长,患者往往是长时间持续接触高强度噪声,进而引起永久性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2]。NIHL 对职工的危害以及社会的危害形势严峻,目前,NIHL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较于病发后的治疗,提前针对环境因素的改进治理以及强化作业者个体防护措施是保护噪声作业者听力的最佳举措,同时也是最具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利益的举措[3]。然而,当前医疗单位对于噪声作业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NIHL健康教育往往较为缺乏或者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并不能深入了解该类群体的基本认知情况,因此无法很好地向其输出相关知识。SBAR 沟通护理模式是指利用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这四个基本流程实现正确﹑及时﹑系统的沟通,从而将相关群体的信息进行有效传递,提高沟通效率[4]。这对于提高噪声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信念及良好的工作和行为习惯均具有积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健康教育联合SBAR 沟通护理模式在职业性噪声聋预防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4 月—2023 年3 月期间在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210 例噪声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10 例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即A 组﹑B 组﹑C 组,每组70 例。所有参与研究者均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工作岗位或工种性质实质性接触超标噪声环境(85 dB 以上强度的噪声);(2)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参与研究前已出现听力异常;(2)先天耳部畸形或有其他耳部疾病。A 组:男性45 例,女性25 例;年龄20 ~42 岁,平均(28.69±4.56)岁。B 组:男性42 例,女性28 例;年龄21 ~45 岁,平均(29.26±5.14)岁。C 组: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22~46岁,平均(29.14±4.22)岁。三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已通过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噪声危害和防护知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问卷二维码扫码答题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问卷经过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调查组人员向研究对象介绍调查目的及意义,获取其知情同意。调查完毕后,将210 例噪声作业人员分为A﹑B﹑C 组,A 组不进行干预,B 组予以健康教育,C 组予以健康教育+SBAR 沟通护理。

(1)健康教育。①职业卫生科普基地宣教:组织噪声作业人员前往职业卫生科普基地进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采用PPT 授课方式向噪声作业人员介绍噪声的基本知识,如介绍噪声的基本类型与来源﹑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听觉系统受损的表现及全身症状。第二个环节: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噪声作业人员了解各类听力保护器的使用方法与作用,同时亲自示范耳塞﹑耳罩的佩戴方法,邀请噪声作业人员体验使用。第三个环节:带领噪声作业人员前往噪声模拟区,由噪声模拟屏幕展示噪声的级别﹑噪声分贝(可使用耳机亲耳聆听分贝值)﹑噪声的预防措施。②常规科普:邀请噪声作业人员关注相关的职业病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预防噪声损害的文章﹑视频,同时向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

(2)SBAR 沟通护理:利用SBAR 沟通护理模式与噪声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进而更好地帮助其改善企业生产环境及个人防护行为,步骤如下。①现状:整理噪声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体检情况,了解其听力受损现状以及体征﹑症状等信息,为后续的沟通打下基础。②背景:对《噪声危害和防护知识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13 个问题了解噪声作业人员对于职业卫生知信行情况﹑职业安全防护的情况﹑行业岗位性质﹑噪声环境的工作时长﹑岗位﹑调岗情况等。③评估:提前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评估标准,若遇到不同意见时共同讨论,直到意见统一。将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对噪声作业人员的个人工作环境﹑防护情况进行评估;对当前各企业生产作业环境的噪声情况及是否出台相关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情况﹑患者职业病就医及护理服务需求﹑职业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④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管理人员及噪声作业人员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向其提出建议,尽可能控制噪声源,同时告知其避免噪声传播的方式与原理。例如,可建议企业管理人员改用无声或低声设备﹑选择具有更高精度的机器﹑将噪声源移至车间外或更远的地方﹑将强度不同的机器分开放置。建议噪声作业人员佩戴隔音耳塞﹑隔音耳罩﹑隔音头盔等工具。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的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PTA)结果以及知信行水平。

PTA 测试:分别于研究开展时﹑研究开展3 个月后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PTA 测试。首先,请受测者脱离噪声作业环境,安静休息48 h 后,由同样的2 位专业测试人员根据GB/T 16296.1-2018《声学测听方法第1 部分:纯音气导和骨导测听法》要求,使用听力测试仪在标准隔声室中对受测者进行双耳500 ~6000 Hz 纯音听阈测试。

知信行水平:分别于研究开展时﹑研究开展3 个月后向受测者发放科室自制的《噪声危害和防护知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中的第Q1 ~Q6 题评估受测者对职业性噪声聋的相关知识了解情况﹑信念以及实际预防行为,从而综合评价其知信行水平。6 个问题中,回答“是”记1 分,回答“否”记0 分,总分0 ~6 分,总分与受测者知信行水平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TA 测试结果﹑知信行水平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一般资料中的男女例数这类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若P<0.05 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三组的PTA 测试结果

研究开展3 个月后,A 组﹑B 组的PTA 测试结果高于本组研究开展时(P<0.05),而C 组的PTA 测试结果与本组研究开展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开展3 个月后,C 组的PTA 结果均低于A 组﹑B 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的PTA 测试结果(dB,±s)

表1 比较三组的PTA 测试结果(dB,±s)

组别 例数 研究开展时 研究开展3 个月后 t 值 P 值A 组 70 28.46±7.65 37.65±4.59 8.619 0.000 B 组 70 29.13±8.04 35.43±3.36a 6.049 0.000 C 组 70 29.20±7.11 30.12±2.37ab 1.027 0.306

注:与A 组相比,a:P <0.05;与B 组相比,b:P <0.05。

2.2 比较三组的知信行水平

A 组研究开展时﹑研究开展3 个月后的知信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开展3 个月后,B组﹑C 组的知信行评分高于本组研究开展时(P<0.05),且C 组的知信行评分高于A 组﹑B 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三组的知信行水平(分,±s)

表2 比较三组的知信行水平(分,±s)

组别 例数 研究开展时 研究开展3 个月后 t 值 P 值A 组 70 2.69±0.98 2.96±0.63 1.939 0.055 B 组 70 2.72±0.84 4.46±0.65a 13.706 0.000 C 组 70 2.70±0.91 5.03±0.34ab 20.067 0.000

注:与A 组相比,a:P <0.05;与B 组相比,b:P <0.05。

3 讨论

当前,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国职业病病种中发病率排名第2 位的疾病[5]。该疾病不但会威胁群众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还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阻碍[6]。噪声除了会对听觉系统产生特异性损伤外,还会对患者的睡眠﹑心脑血管﹑心理状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7-8]。因此,临床应当注重疾病的预防,提高相关职业人员的自保自护能力以及企业方的防护意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开展3 个月后,C 组的知信行水平明显高于A 组﹑B 组。究其原因,健康教育能够让噪声作业人员系统化地了解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与防范办法,通过多渠道的知识分享方式让其更好地体会﹑牢记相关知识,从而将知识迁移应用至生活﹑工作当中,保护听力。但是,单纯的健康教育可能会存在知识传播效率低下﹑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健康宣教模式往往是同时面对一个受众群体,在缺乏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单向式输出,较为缺乏针对性[9]。SBAR 沟通模式是在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现状﹑背景的基础上来予以精准的建议[10]。该模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噪声工作者的知信行情况与企业方实施噪声预防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让医务人员给出专业性的整改意见。

本研究结果显示,C 组对于职业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保护效果优于A 组﹑B 组。健康教育+SBAR 沟通护理模式能够产生协同作用,首先健康教育具有普适性,其能够在噪声作业人员脑海中构建一个职业噪声聋的相关知识体系,满足噪声作业人员的基本知识需求[11]。其次,SBAR沟通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其能够根据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给出更为精准的指导与建议,从而保护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两种方式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强化[12-13]。

综上所述,针对噪声作业人员开展健康教育联合SBAR 沟通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其对职业性噪声聋知识的知晓情况﹑信念及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听力损伤水平。

猜你喜欢
职业性听力噪声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控制噪声有妙法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