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4-03-21 07:52展勤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词

展勤丽

(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 江苏邳州 221300)

古诗词是经典传统文化的结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录113首古诗词,为学生积累古诗词提供了素材。然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串讲式”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整合学习资源,优化古诗词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资源的变化

(一)网课资源与时俱进

中小学智慧教育、名师空中课堂等平台集中了优秀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线上平台中的很多古诗词网课教学课件丰富精美,微课内容有序精致,教师理念先进,为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备课、思辨性研究、创造性优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扶手。

(二)资料搜集渠道广泛

信息时代互联网媒介提供的众多搜索引擎,使得资料的搜集、归纳和整理更为便捷迅速。“互联网+”时代下的资料搜集渠道更加多样,图片、视频、背景资料等信息丰富全面,呈现出专题化、直观化、模块化特征,借助这些资料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

(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灵动

在教学中,教师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制作或选用配套的课件,重构教学环境,提供与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或文本,教与学的交互渠道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有力助推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微课”“双师课堂”“在线直播课堂”等多样的方式指导预习、研读和复习,也为古诗词的理解和积累注入了鲜活的源流。

二、“互联网+”背景下古诗词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多媒体过度使用——喧宾夺主

借助直观的图片或音视频,创设与诗词相关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有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用得太多,挤占了学生的品读、想象时空,导致古诗词教学变成走马观花。

(二)古诗词教学目标拔高——脱离学情

三个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分别在“喜欢上读古诗”“理解内容、想象画面”“品味意境、体悟诗情”三个层面逐一提高。统编教材中有些古诗在编排上与旧版教材相比发生了变化,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由原来的五年级改到了二年级,原来六下的《墨梅》改到了四下,原来“文包诗”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到了语文园地。很多教师未能有效界定不同学段间古诗词教学的侧重点,对课文里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中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未能有所区别,目标设置拔高。

(三)古诗词教学板块割裂——缺乏统整

古诗词是在具体的单元主题下的内容板块之一,无论是课文形式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与单元主题相关。以五上教材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一花一鸟总关情”,安排《白鹭》《落花生》等描写具体事物的散文;“日积月累”板块又补充了虞世南的《蝉》,同样是借物抒情,诗人借写“蝉”表达清纯高洁的志趣,写法上与课文有相通之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语文园地中的古诗作为独立的板块,而缺少单元内容的整合设计。

三、“互联网+”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互联网+预习资料库,拓展自主先学的渠道

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蕴藉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在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遇,可以有效拉近小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面对网页中繁杂的信息资料,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一大挑战。为了减少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之前,设置了电子资源库“快乐预习”专栏,提供了相关链接,有诗人简介、创作背景、诗词大意、奇闻趣谈等。学生既可以从专栏中获得一些已有的素材信息,还可以上传共享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预习的实效。

(二)互联网+在线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诵读能力

在理解古诗词方面,教师将古诗文的学习交流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在学校网站中专门开设“古诗词在线交流”栏目,分不同学段安排相关古诗词,为学生的思考、感悟、分享、互动提供平台。学生用一小段文字描述自己对某首诗词的理解,以留言帖的方式在交流区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管理员教师回帖评论,并依照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评分享,答疑解惑,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

定期开展“我爱古诗词”推广活动,鼓励学生背一背、讲一讲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推选优秀语文教师开展“古诗词诵写讲活动”,每个年级“每月一推”。比如有的老师讲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大诗人顾况对这首“应考之作”高度赞美;有的老师分享《黄鹤楼送别》中悠悠长江水所包含的浩荡情意;有的老师借助一首《涛声依旧》的深情回响,探究《枫桥夜泊》里诗人的孤寂愁闷;等等。课堂内外的诗词解读,带领学生走进不一样的诗词天地。

此外,利用互联网分享“名师在线课堂”,共享优质资源,借助名师专家的诗词解读,拓宽古诗词赏读的视野,促进古诗词的进一步积淀。

(三)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古诗词凝结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智慧。2022年版新课标把“学业质量”这部分单独列出,足见对教学评一致的重视。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评价方面,主要考查依据诗歌上下句填空和根据语境选用相关诗句,对手法内容分析和诗歌鉴赏方面不可拔高要求。

笔者通过“钉钉网”和“学科网”的智能作业发布和大数据统计,优化布置的古诗词作业,筛选高质量的古诗词试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业盒子”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提出需要关注的易错生字,以及常见的古诗词名句。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盲点,更利于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默写时总会默错的“箬笠”“橙黄橘绿”“浥轻尘”“栀子花”等词语,以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经常考查富含哲理的诗句,教师应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时代更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建立古诗词认知结构与体系,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继承古诗词文化,感受古诗词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语文素养。

(四)互联网+课下资源库,加强课内外知识有效融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录113首古诗,分别在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园地和专题诵读几个板块出现,体裁和内容丰富,有绝句、律诗、乐府诗、词以及《诗经》选段等。

想要学生实现厚积淀,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课外积极诵读古诗词。笔者所在的学校倡导、鼓励师生“共建”诗文天地,在学校公共平台上上传优秀古诗文,形成完备的“电子书库”。内容形式包括诗歌文字、精美插图、参考注释、示范诵读、名家赏析等,有必背诗词,也有选背篇目,同步拓展,形成小学阶段古诗词课内外积累的系统体系。

1.拓展组诗,凸显人文主题,横向对比诗词间的同异

教材中的古诗词多注重单元主题的凸显,又各具特色。教师需在指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比如《出塞(其一)》和《凉州词》都表达了将士们的报国之志,但却同中有异。教师借助时代背景资料,拓展《出塞(其二)》及相关边塞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于悲凉中道出的那声呼唤和感叹,感受戍边将士誓死保卫国土的悲壮与豪迈。

2.加强融合,聚焦内在联系,走向古诗词间的有序梳理

“电子书库”的诗词间纵向链接,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古诗词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以“中华传统节日”题材诗为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是传统节日,六年级下册的《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诗,则是在了解风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如何抓住重点抒写感受。教学的基点不同,侧重点自然也不同。“电子书库”补充欧阳修的《元夕》、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既与所学诗词主题相通,又符合本学段学生的接受水平。

3.整合发现,提炼不同主题,板块呈现序列古诗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古诗词活动相结合,推进“电子书库”的应用,既在全校范围内助力学生养成读背古诗的习惯,又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了时空和资源上的束缚,整合了课内外古诗词内容。以“我最喜爱的诗人——苏轼”为例,从三年级所学古诗《赠刘景文》中诗人对好友的真诚劝勉,到《惠崇春江晚景》中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到《题西林壁》中深入浅出的智慧感悟,再到《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老当益壮、豁达乐观,结合所搜集的苏轼不同时期的生平资料,一路梳理下来,学生便可体会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得失淡然的智慧心态。同样,用这样的方式走进“古诗里的思乡情”“古诗里的锦绣山水”和“古诗里的田园风光”,或者关注诗歌独特的表达。这样对已学古诗词的纵向梳理,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时代特色,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有着万千联系的整体。

(五)互联网+任务群,优化大单元主题下的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目标依照学段螺旋上升,学生从诵读短小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到领悟诗文大意,加深情感体验,再到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丰富语感经验,逐步提升鉴赏和表达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依托大单元主题,加强单元内容组块间的联结与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价值。以六下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引领学生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古诗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一定的单元教学任务。在学习这三首古诗词时,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寒食、七夕、中秋的由来,了解节日的其他习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等。教师及时点拨,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予以肯定,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想象画面,激活思维,感受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中秋节赏月、万家团圆等习俗,把握诗人在描述场景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写法,体悟诗人韩翃对皇宫特权的讽喻,王建对月怀远、望月思友的深沉情思等。在将古诗词与单元课文、语文园地内容进行联结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单元课文的内容及表达特色,为“介绍自己家乡风俗”这个习作任务服务。提炼出从“筛选相关的习俗”到“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再到“在介绍习俗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倾向”的写作思路,实现从读到写、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教师要巧借互联网平台,拓宽古诗词学习渠道,整合网络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体悟古人的思想智慧,传承古诗词文化,优化古诗词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