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戈
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街小学“导航式”校家社协同育人项目课题组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及实效评估,在四层归因基础上提出“知行螺旋”教育理论模型,并构建了“系统治未病”和“寻根治已病”的协同育人内容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项目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对学生常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归因,梳理出四层因果关系。第一层“显性结果”问题,如学生不爱学习、自制力差、各种心理问题等。第二层“显性原因”问题,即学生没有处理好当下自己和未来自己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等。第三层“隐性原因”问题,即学生没有正确认知当下自己和未来自己的关系,没有正确认知自己的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从而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稳定的原则体系。第四层“根本原因”问题,即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对现实产生不科学的认知。认知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四层因果问题,同时也是家长四层因果问题的映射。
此外,我们发现人在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叠加。当下发生的问题,往往是由之前的问题恶化发展而来的。因此,从因果层次的纵向维度上,任何“显性结果”问题都由深层次的“根本原因”问题即认知问题导致;从成长阶段的横向维度上,任何问题都经前一阶段的问题发展而来。任何一个节点的问题,都是其纵向深层寻根和横向回顾溯源两个维度范围内各节点问题叠加而形成的,头痛医头的简单方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通过一些方式解决了表面问题,但只要“病因”不消除,问题仍然会反复出现并继续恶化。这也是我们不主张采用强制和说教的方式,而主张采用“导航式”系统教育方式的原因。
从“导航”系统的视角看,如果我们以提升认知能力为基础,按学生成长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知当下自己与未来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稳定的原则体系(即核心社会人格)为核心,进而做到在各类场景下以实际行动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从根本上避免各类显性结果问题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成效。
为有效提升家长和学生的认知,项目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指导,基于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知行螺旋”教育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发展不断经历“认知———决策———行为———结果———再认知”的流程螺旋式发展。
如果掌握了科学正确的认知方法,则会不断扩展认知广度与深度,实现全面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即“系统治未病”。反之,则会不断形成狭隘、肤浅、错误、偏执的认知,导致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各类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寻根溯源解决认知问题,即“寻根治已病”。
项目的课程开发团队就是基于上述逻辑设计了内容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帮助家长做到“治未病”,从根本上避免各类问题的产生。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以提升家长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根本起点,以七组社会关系原则(即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目标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组织的关系、与经济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与青少年发展阶段为经纬坐标,设定具体目标点,形成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导航地图。
根据“知行螺旋”模型,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就不能用强制和说教的方法,而要用引导的方法。我们课程研发组设计了十大场景下,关于七类关系的70套引导问题包,这套问题包作为导航地图的配套工具,全部是生活化、口语化的,针对性很强,让家长一看就能懂,一懂就会用,一用就见效。
不替孩子做决定,但是要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循序渐进,步步见实效,护航终生全面健康成长。这就是“导航式”的含义。
运用这套系统,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布置了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例如,“二十年后的我”社会探索亲子任务,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未来职业的初步探索,描绘出理想场景和实现路径。广大家长与孩子一起,从兴趣出发,探索未来职业可能性,选择理想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场景考察体验,了解职业发展各阶段的晋阶条件,设定入职、大学、中学、小学的关键目标点,在导航地图标明里程碑坐标。不仅如此,还制定了家长与孩子的分工协作计划。
很多家长表示,通过这样的实践引导,增进了家长与孩子彼此的了解,建立了更加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孩子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也更加注重人际交往的健康良性发展。
这样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逆反、空虚、厌学等问题的发生。随着项目的系统性深化,可以不断巩固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家长将更深切地感受到“治未病”的成效。
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已经发生的显性结果问题设计了一套“诊疗”流程。第一步是鼓励交流,倾听并了解问题,准确定位显性结果的属性。第二步是分析诱因,定位显性原因,即该问题的产生溯因于哪几类关系没有处理好。第三步是通过外力干预,先控制和缓解显性结果。第四步是引导家长和学生深入建立正确认知,形成正确原则,逐层改变隐性原因和根本原因,达到“治本治根”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名学生因为家庭问题产生了较为极端的想法。我们第一步首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情况,第二步分析“显性原因”在于家长关系出现问题,这也印证了“学生的四层因果问题同时也是家长的四层因果问题的映射”这一判断。接下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家庭问题的认知下行螺旋,探索未来在社会中发展的可能性,转入认知上行螺旋,大约经过一周时间,学生立下了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志向,愿意学成后回到母校工作,既回报师恩,又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有理想之光的照耀,学生彻底打消了极端想法。这就是“治已病”流程的第三步。随后,我们通过家访、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举办家长读书会等多种方式,逐步改变家长的认知,尽可能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治已病”比“治未病”更加困难,需付出的时间和代价更大,而且有些既成伤害是不可逆的。
实践证明运用四层归因逻辑和“导航式”方法,无论是“治未病”还是“治已病”,都能按照知识螺旋和四层归因的基础逻辑,设计步骤清晰、目标导向明确的实施方案,进而可达到明显的可预期、可控制、可测量、可评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持续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反馈,不断完善改进整个系统。
(作者系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街小学“导航式”校家社协同育人项目课程研发专家)
(作者单位:中国产学研促进会)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