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娟
“超文本课堂的构建,将互联网与课堂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学习情境的“无边界”,将使学习的偶然性、选择性、全景性明显增强。超文本、非线性和自主调控也成为学习的鲜明特征。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积极追求教学的开放性,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超文本课堂”。
将传统讲授变为“超链型课”
“超文本”(hypertext)是美国学者纳尔逊于1965年提出的概念。“超文本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超链接阅读到其他文本,从而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组“超级链接”,将传统讲授变为“超链型课”。
“超文本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拓展需求并不相同,这便需要教师拥有大量综合知识的信息储备,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他们。
“超文本课堂”是打破教材局限性的要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体现了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超文本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具有高度集成性的资源库。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超文本的知识补充。
“超文本课堂”是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互联网开启了多元化学习模式,使自主探究式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方式成为可能。“超文本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创建“超文本课堂”的策略
运用超文本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文本信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一课。在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看演变、猜汉字”的方法。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猜字,成为参与者、活动者、思考者,对学习更感兴趣。
制作课堂学习网页,落实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把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以链接形式制作成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汹涌而至、奔腾咆哮的壮阔图景,有了直观的体验,此时再读课文,更易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深入理解为什么人们称之为“天下奇观”。
设置图书资源链接,让读书跨越时空。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总量。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太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超级链接,使文字画面化,并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惊叹于宇宙的神奇。在情绪被激荡、兴趣被调动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阅读,也可以保存下来,回家上网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时空得以拓展,阅读效果自然会提升。
创建交互空间,促進合作交流。在实现人机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很强的直观性和自我操作性。例如在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教师制作网络课件,学生自由分组并推荐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对所有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本组独具特色的电子版报纸。
“超文本课堂”的构建,将互联网与课堂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超文本课”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历程,开启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