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情境作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2024-03-13 09:11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黄文静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减作文情境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黄文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优化指导情境作文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碰撞出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火花,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深入开展初中情境作文教学实践,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文本情境或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引学生借助情境激发自身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唤醒写作激情,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笔。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心思细腻,想象力丰富,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易于被外物吸引,但学习注意力并不持久,尚未形成规律性学习。随着“双减”的深入落实,提高作文课堂效率,达成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目标,尤显重要。然而,传统作文教学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忧,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情境作文教学实践迫在眉睫。

一、情境作文教学简述

情境作文教学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写作需求,进行创设写作训练活动情境,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将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目的是充分启迪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写作欲望,指引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积极抒写自己的写作体验。情境作文教学相较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优点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摒弃了模式化、分离化等不良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课中最重要的主体,实现情与境融为一体,写作缘事而发、缘情而起,激扬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使他们在随性情境写作中信手拈来,做到高效高质的落笔。

二、传统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作文教学模式化

在初中语文学科考试中,作文模块的分值一般都是最高的。有些教师常受到考试要求的影响,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倾向于作文技法的训练,仅从立意、选材、构思、字数等方面进行训练,习惯于将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为多写多练、拿到高分、顺利通过考试等;还有的教师则侧重给学生讲授应考作文如何得分、如何得高分的方法。这些模式化的作文教法明显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无论学生是否能与作文主题产生共鸣,都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写完600 字以上。在此,“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的作文教学目标也逐渐影响了学生个体,他们心里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凑字数、为了得高分。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师将作文教学重难点放在写作理论的讲解上,只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开头、结尾,注意写作点题等;或认为好作文全都是模仿出来的,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多背诵、预备一些优秀作文,尝试在考试中套用已背诵的内容。这些固化的作文教学,可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模式化写作,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真情实感。

(二)作文教学分离化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预设作文教学目标与解决写作重难点时,常忽视了写作活动的交际情境功能,无视学生个体的写作情境和内在情感,只注重学生作文的书面内容的指导。这种将作文教学与现实写作情境孤立开来,就会导致师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错误设置重难点,片面追求写作技巧和高大上的思想主题。这样,长期以来,学生们写出的作文看似整整齐齐,内容生动活泼,遣词造句行云流水,表达井井有条,但这些却是一种虚假的写作成效。作文教学与现实情境长期分离,必然导致初中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逐步产生不愿意写作的负面情绪,严重背离了在生活中写作、在生活中成长的教育原则,致使他们厌恶写作、无法下笔。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对策

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情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必须通过真实的学习经历和生活感悟,并对各种现实的情境和素材进行艺术化处理和加工,挖掘写作新视角,抒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形成好作文。

(一)创设写作情境,播种写作萌芽

写作情境的有效设计是情境作文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活泼生动、可触可感的写作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翩翩起舞”。借助写作情境的恰当铺垫,学生能更为积极地关注写作主题,直接激起参与写作的良好情绪。

1.巧设语言情境。

语言本身具有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高低语调、疾缓情感来表现不同情境所带来的感受。在写作课堂中,巧妙运用语言来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所带来的独特感受,体会情境所引发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指导学生训练写景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偷偷”“钻”读出了不经意、吃惊、欣喜之感;“悄悄”“绵绵”二字轻声延长,读出了春天的温和与快乐;“一大片,一大片”重读,强调春草数量多。在朗诵中,教师通过语调、轻重声调、情感等变化,春草的可爱与活泼跃然纸上。学生在朗朗悦耳、声声入心的语言情境引导下,慢慢进入了写作状态,潜移默化中懂得了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它的特质。

2.巧借实物情境。

设定实物情境往往能最直观地呈现作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对具体实物的细心观察,眼前的物唤醒学生心中的像,触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悟,进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源泉。例如,进行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主题写作训练时,教师结合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刚跨入初中校园,对初中校园和生活感到陌生又好奇。所以开展这类主题作文训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徜徉在新校园里,呼吸下自由的空气,了解校园的一切新鲜事物。这样,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认识到新鲜事物带来的神秘与期待,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情真意切就能更加从容下笔。

3.巧拓媒体情境。

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借助多媒体情境展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的获取、操作和处理越来越便捷实用。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写作情境,更易于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唤醒思想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写作效果。例如,学生长期往返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对时政信息了解较少,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写关于时政类型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鼓励学生多看新闻播报,通过视频媒体尽可能多地了解时政资料,在新闻文字、活动图画、背景音乐的交相烘托下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政治认同,促进内在的觉悟,从而写出具有独特体验的时政文章。

(二)浸入写作情境,挖掘写作情感

指引学生能融进写作情境,有效挖掘写作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情境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在预设的课堂情境中产生共鸣,形成个性化的写作观点。因此,教师亟需在作文课中巧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真正融入写作活动中,深入实施观察和思考,启迪他们的思维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在写作情境中持续激发丰富的情感。

1.学会观察,渗透情感。

观察写作时,学生要懂得如何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学会在观察中渗透情感、升华思想。以写人或叙事的作文中,教师应事先让学生学习观察对象,如抓住对象相关的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例如,通过学习郑振铎《猫》一文中描写两只活泼的小猫时,外形和性格相呼应。第一只小猫性格活泼,“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猫儿的活泼跃然纸上,而“我”喜欢在藤椅子上看着小猫,这过程是一种享受,也从侧面写出了小猫的活泼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乐趣。第二只猫喜欢“乱跑”“爬树”“扑过去捉”“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活泼的猫儿蹦跳画面。学生借助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也融合自身的生活体会与积累,经历了细致入微的观察,积极进行开动脑筋,学会了细致捕捉事物的特征,逐步升华为“胸中之景”,从而落笔成为“纸上之景”。

2.勤于思考,积聚情感。

善于思考是融入情境作文的重要思维条件。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只有学会思考、换位思考才能让自己写出的作文触动细腻的心弦。例如,学过了《散步》一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祖孙三代之情。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散步,这样的片段学生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散步中的情境描绘、细节描写,娓娓道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学生通过聆听学习和思考,思如涌泉,很自然地回忆起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相处的细小、细微、细腻之事,不经意间内心涌现起了许多的喜怒哀乐情绪。

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掘课文素材,指引学生渐入情境,自觉感受文本中的悲喜情感,从而获得独特感受和情感共鸣。例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之后,教师顺势为学生设置了拓展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原有的故事情境基础上续写故事。学生本身就比较喜欢这篇童话,对文中的人物印象深刻,故事的结局也让人意犹未尽。学生踊跃开展思索和续写,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有的学生把自己假设为“小孩”,有的把自己当成“骗子”,甚至是“大臣”或“皇帝”。学生积极参与续写故事情境,在这临场预设的写作场景中,他们把各种社会现状描写得淋漓尽致。随着作文中的故事主角的情感波动,学生们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有效构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整合写作情境,汇成书面表达

借助教师创设的写作情境,学生通过深入观察与思考,已经初步孕育起了相应的感情基础,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发,此时就等“下米煮饭”,于是就进入了写作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表达。“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对于写作也是这样,素材一样,但是不同的人落笔写作所获得的成品也不同。构思清晰、表达流畅的作文才能成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这样的文章在考试中才可以得到青睐,取得高分。所以,整合、利用写作情境对学生创写出独具匠心的作文、锻炼书面表达能力等至关重要。

1.指导写作技法。

教师要根据初中作文教学需要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融合具体作文情境,训练、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与方法,顺利将“心中之像”落于纸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时,特别要重视传授学生写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笔者曾设计“哪个老师最具‘特色’”的主题,指引学生加强训练。学生开启写作,一般都会先具体指出某位老师,接着描述这位老师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可以从哪些事情表现出来。其中,就有不少学生在描写老师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时毫不吝惜笔墨,在写作中充分洋溢出自己对老师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其他老师你就不觉得有特色呢?于是,学生思考后明白,那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特色”老师与其他老师进行对比。可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法,就能促使学生懂得如何有效表现人物特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融合课堂讲授、整合写作情境,指导学生习得更多的写作技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例如,通过《散步》教学,让学生懂得以小见大、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通过《最后一课》教学,利用文中的独特视角,来加强训练叙述故事与发展;通过《答谢中书书》教学,掌握了按顺序描写景物、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

2.优秀范文展示。

教师指导开展情境作文教学,还可以当堂筛选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和表达训练,这种写作训练一般要结合“模仿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直接选用课文中某些经典文段,在写法、内容上对学生实施指导训练。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精选适当的名著名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片段,学生积极学习、借鉴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从植物到动物、动静结合等景物描绘的修辞手法,并尝试把写作对象替换成自己家中的小花园,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来进行写景状物训练。

四、结语

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创新情境作文教学,致力学生写作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是适应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热情是写作的火把,教师的悉心点拨是写作的导航,而真正的掌舵人是学生自己。所以教师必须继续研究情境作文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情境作文的无限乐趣,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双减作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