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伴儿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老师,我们家孩子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怎么办?”的确,有人监督便好好学习,无人管控便放任自流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的常见表现,即使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以改变。这是因为孩子学习缺乏内驱力,而家长也并没有重视内驱力的培养,甚至采用错误的方式打击孩子的内驱力。
具有内驱力的孩子往往爱学习并能主动学习,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脑会开启“应战机制”,这种机制会让他们迎难而上,愿意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被动、态度懈怠,遇到困难他们的大脑会选择优先启动“应付模式”,不是作业乱写一气,就是遇到难题“举手投降”,经常将“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挂在嘴边。
在教学中我发现,具备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走得更远、更稳、更快。可以说,想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路上一直领跑,内驱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我发现大部分家长不仅没有对内驱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通过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断打击孩子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首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完成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结果表明,孩子的积极性并没有太大差异。接着,德西将孩子们分为两组,第一组学生每完成一道题就能得到一美元的奖励,而另一组则没有奖励。通过实验,德西惊讶地发现,得到奖励的学生一开始十分努力,但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反倒是没有奖励的学生,从始至终对学习兴趣盎然。从中可知,学习本身就能够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成就感和趣味性,如果多加一层奖励,将学习与奖励挂钩,最终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方面表现出优于他人的天赋,他比同龄的同学算得更快更准,被大家称为“计算小神童”。这个学生的家长深知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孩子能够发挥优势乘胜追击,家长给孩子增大了课业量,还让他额外练习高年级的计算题。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提出:“每完成一张计算小篇,如果正确率达到100%,就能得到10元钱的奖励。”然而时间久了,原本对计算极有兴趣的孩子,面对计算题开始“双眼无神”,没有奖励甚至不愿意做计算题。这个事例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为老师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教育问题上,千万不能过度依赖外驱力,因为这会慢慢腐蚀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一旦失去外驱力,可能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由内破壳是生命。”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家长挥着鞭子驱动孩子前行不可行,一味帮扶拖拽也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学习的魅力与意义,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始终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在学习这件事上,要想让孩子学习之路走得更远,需要让其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具备了学习的内驱力,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并将人生把控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