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

2024-03-28 14:44:45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汤 琰

在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德育评价需要科学设计,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面对小学生生命焦虑、内心孤独等问题,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成为德育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遵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原则,还需创新德育方法,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幸福感。

幸福感的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当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迷茫问题,对德育方法的深度反思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德育工作应聚焦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规范灌输,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实现德育工作个性化、人性化。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变革

近年来,中国在小学德育工作上经历了显著的教育变革,这些变革体现在政策指导和教育管理上的重大调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印发,标志着德育工作从单一的道德教育向更全面的人格培养转变,强调德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此外,教育部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展示了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重视,强调在德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这一方案提出了德育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设计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同时,方案也强调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要求学校将德育成效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和习惯。在管理层面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教育参照。该规范不仅涵盖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包含了学生应当遵循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标准。通过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学校和教师能够更清晰地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政策和指导方案的实施,显著推动了中国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进程。现代德育正逐渐从单一的道德训导转向更为全面的人格培养模式。这一变革不仅包括德育内容的更新,还涵盖了德育方法和目标的重塑。首先,德育内容的改革强调了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德育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灌输,而是扩展到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全面的德育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德育方法的革新体现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过程。现代德育倡导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道德规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德育目标的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长期成长。现代德育工作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的灌输或行为的规范,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目标转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小学生幸福感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温馨、安全、活力充沛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空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绿化,包括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色彩丰富的墙饰,都能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整洁度的维护,比如定期的清洁和维护,也是确保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此外,学校文化氛围的构建也至关重要。这包括校园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师生、同伴间的关系。一个鼓励创新、尊重多元、强调合作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极为重要。

(二)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

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对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师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面互动,比如鼓励性的反馈、个性化的指导和公正的待遇,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对学生的幸福感也具有显著影响。通过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化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三)同伴关系与社交活动

同伴关系和社交活动是小学生幸福感的另一核心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积极的社交互动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培养至关重要。在学校中建立的稳定友谊和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团队合作的项目和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和校外教学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学会互相帮助、分享经验和庆祝成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和认可,对学生的幸福感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三、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

创设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通过日常德育活动,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和理解的学习环境。学校需定期举办文化节:如春节庆典、中秋节活动等,让学生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多样性带来的乐趣。在主题班会中,通过讨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友谊、合作、尊重等主题,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归属感。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如邀请学生参与环境清洁、老年人关怀等公益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社区需求,还能促进其情感发展和社会技能提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尊重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反欺凌政策的实施,包括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课程,向学生讲解欺凌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投诉和处理机制,确保学生在遭遇欺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和干预不良的同伴关系,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此外,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还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的优化来强化。装饰校园的墙壁与走廊,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创意,让学生在校园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贡献。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域和阅读角,为学生提供放松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这些具体举措,学生在校园中不仅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体验到成长的幸福感。

(二)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

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关键在于将德育教学转化为一种双向的、互动性强的过程,其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成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首先,教师需采取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使课堂更加生动。这些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在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温馨、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和进步,教师需给予及时的正面反馈,例如赞扬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坚持尝试。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是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定期的专业培训是必要的:如心理辅导、沟通技巧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培训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掌握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沟通的技巧,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来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比如,在课堂上设定“快乐时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或感激之情。在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户外探险、文化探索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有效提升其幸福感。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具有显著意义。学校应设计和实施一系列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计划,包括体育、艺术、科技和音乐等领域。这些活动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活动方面,应包括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轻松愉悦的活动:如跳绳、乒乓球。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社交技能。艺术活动则可以包括绘画、手工艺和戏剧表演等。这些艺术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还能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

除了这些固定的课外活动,学校还应不定期举办特别活动和项目:如科技节、艺术展览和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成果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参与的动力,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组织和实施这些课外活动时,学校需要注意活动的安排和平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还能在活动中学习社交、合作和自我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学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定期组织以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应对压力为主题的课程和活动。这些课程应设计为互动和参与性强的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和压力。此外,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包括专业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这个团队不仅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需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团队还应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更好保持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还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除了学校内部的努力,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成长。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还能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尊和自信,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幸福感。

(五)鼓励家、校、社会三方合作

鼓励家、校、社会三方合作是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关键策略。首先,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这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协同家长、提升其对学生德育的认识和参与度的机会。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分享学生在校表现,讨论学生的需求和进步,同时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建议。这样,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接下来,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建立联系,共同举办各类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交圈和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清洁、文化节活动或社区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例如,邀请家长和社区艺术家共同指导学生的艺术项目,或邀请社区专业人士进校进行职业教育活动,让学生接触多种职业,拓宽视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接触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家校合作还应包括定期的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确保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家长也能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形成良性的互动和支持网络。通过家、校、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元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感和幸福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爱和支持,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结语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环境和社会多个维度,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这包括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者,更是情感支持者和引导者。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认同。此外,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幸福感同样至关重要。这些活动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兴趣,同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最终,通过家、校、社会三方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从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其幸福感。

猜你喜欢
幸福感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