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2024-03-09 01:49郭思含
关键词:阿长伯乐选材

郭思含

明朝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段话中的“意”便是作文的“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一、“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

1.立意需深远——俱怀逸兴壮思飞

记叙文写作所涉及的话题不外乎两大方面:如何做人,怎么看事。我们在构思文章的主题时,首先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其次要深入挖掘材料,学会透过表面文字体会其深层含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地说,在记叙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抒情使主题升华,可以是从个体的到普遍的,也可以記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代表事物,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包利民的《父亲的字》,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事,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中国书法”贯穿全文,联系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立意需新颖——天工人巧日争新

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常事见新义,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记叙文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就会有所不同。许多同学都习惯按常规思维,从自己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考,如果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如根据以下材料作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卖马者;伯乐;买马者;骏马。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内涵:

卖马者。应该说这个卖马者非常聪明,当他发觉自己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去请来伯乐,结果马价增加了十倍。这说明他有对商品进行包装、宣传的意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是推销员假装失手打破一瓶酒的话,或许中国的茅台就不会那么快进入国际市场,原因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伯乐。马还是那匹马,但伯乐去了一次之后价格就上涨了十倍,幸好这是一匹好马,如果是匹劣马,伯乐的一世英名岂不要因此毁于一旦。某著名主持人曾给某产品做过一次广告,该产品的销售量一时上升了很多,但后来证实了该产品有质量问题,该主持人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因此,名人一定要慎言谨行。

3.买马者。同样一匹马,先是三天无人问津,只因为伯乐来看了一下,价格就涨了十倍,买马者的心态可见一斑。同样的马,花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却等到伯乐来了、价格上涨之后才买,让人费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名人广告,消费者该何去何从, 一定要考虑清楚,千万不能盲目跟风。

骏马。马虽是骏马,但也只有在伯乐来了之后才显示出自身价值。可见,马虽好,仍需识马人。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没有徐庶的走马举荐,又怎得刘备重用?美玉虽好,如果没有卞和的冒死进献,是不会被世人认识和了解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实中还有众多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伯乐”的发现。马好仍需识马人。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作整体分析,写出新意也就不是难事。

3.立意需真情——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章想要立意佳,还应该情感真挚,有家国情怀。要关注社会,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的变化,要有发自内心的关注,鞭挞丑行,褒扬善举。让自己的文字有益于时、有益于世。表现出青年人火热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以饱满的真情感染人。比如,梁路峰的《夜茶飘香》,记述了作者两次去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前后相隔三十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三十年后的汤湖镇所产的狗牯脑茶名气越来越大,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茶农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篇文章表达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当地夜茶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如今国家快速发展、时代进步的歌颂和赞美。

文章的立意离不开具体的材料,而文章的主题是蕴含在全部材料之中的,可以说材料是立意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使文章有一个较好的立意,必须对材料去粗取精,从而决定其取舍或详略,这就是常说的“选材”。

二、选材,即选择材料,指根据立意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来表现中心的过程,好的选材能使文章达到更好的效果

选材来源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包括日常接触的各类人、物,发现的各种景、遇到的各种事。比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作者去鲁迅家做客,这就是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包括读过的书籍、文章,看过的影视节目,别人讲述的事等。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写到叶圣陶帮吕叔湘描标点,这就属于间接材料。

1.选材要围绕中心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安排详略,切忌游离主题。文章的任何一个材料,无论详略,都应该为表现中心服务。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其中心是表达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略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谋害隐鼠;详写阿长睡相粗俗、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以及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作者重点详细描写的,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即阿长的热情善良及对“我”的关爱,从而表达“我”对阿长的怀念。

2.选材要不落窠臼

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要引入时代潮流的活水,要言人所未言,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情理。如考试考砸后父母没有责骂反而贴心安慰,放学时父母送伞等一类材料,对表现中心或许不无作用,但是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阅读兴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观察紫藤萝获得了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选材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若想做到新颖就要善于观察,以自己独到的眼光选择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具体说来,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以知出新。文章内容超越一般学生认知的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以事出新。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发生的特殊事件上或对你而言是在特定背景下给过你特殊感受的事。

(3)以能出新。选择人无我有的特殊技能,文中不断出现与此技能有关的种种术语,自然能达到吸引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追求选材新颖,并不是要一味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面貌的新鲜材料来写。

3.选材要以小见大

典型的材料,往往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往往是能以小见大、于普通中含着不普通的生活小事。如郑振铎的《猫》,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内疚、痛苦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进而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再如杨绛的《老王》,通过描写作者和老王的交往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情、小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揭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往往是水乳交融的,难以区分谁先谁后。因为不明确中心,选材就缺乏依据;不选出材料,中心也就无法提炼。它们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信同学们能明白这个道理,写出更好的文章。

猜你喜欢
阿长伯乐选材
高铁阿长过生日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伯乐传道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