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元 刘子成
[摘 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政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促进大学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了其重大的价值意蕴。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三重维度”出发,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形成纵向递进、横向协同、德法兼修的育人格局,把教学实效落到实处。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大学法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1-0059-05
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灵魂、铸就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关系到教育的根本问题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集大成创新成果,是一套富有真理性、实践性、开创性与前瞻性的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飞跃。[2]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个概念于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3]并被确立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法治保障和强大思想武器。[4]
2021年5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明确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也提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教学体系。[5]由此可见,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工作,努力将青年学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各专业高水平人才,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学知识水平。因此,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提升青年学子法治素养,教育引导其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实践中。教师要学习好、研究好、应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理论学习的最新教材,指导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其它思政课有少量涉及。
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课程目标在于指引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当前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将其核心要义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全面依法治教的生动实践,这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教育的深度,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扎实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阵地。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既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责任和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
高校思政课教学纳入习近平法治思想,能汇聚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和多方面力量,逐步优化法治教育的环境,形成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培育的系统合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法治思想、坚定其法治信仰、提高其法治素养,并将法治理论学习内化为大学生的法治理想信念、外化为法治素养的自觉实践。
(四)促进大学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大学法治文化是全体高校师生在大学环境下形成的法治精神意识、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等,[6]是一种正向积极、向善引真的力量,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纳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引导其自觉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為习惯,营造浓厚的大学法治氛围,弘扬优秀的法治文化,促进大学法治文化建设。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一)教师维度:提高思政课教师法治教育水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主导者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没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其本身的法治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时法治理论联系现实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为保障和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应从教师维度出发,丰富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知识储备,提高法治教育教学水平。
1.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法治培训和系统学习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法治培训和系统学习,[8]将思政课教师的法治教育纳入高校“八五”普法范围,提升思政课教师法治观念和法治素质,增强课堂讲法释法的技能。同时,高校应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思政课教师法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2.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上学懂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
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大力提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懂悟透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并保持自觉学习的行动力,学出内心的“信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体系完备的“十一个坚持”: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温度,凸显了法治为民的思想精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法治建设行稳致远的唯一道路。总之,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9]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严密而科学的战略部署。
思政课教师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做好学理转化,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真知”,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度學习者。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业解读者,不断提高理论阐释转化能力和教学引导能力,将“十一个坚持”严谨清晰地向大学生进行阐释和讲授,讲准、讲透、讲实、讲活,[10]讲出真理的“味道”,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贯彻到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寻找合适的融入结合点,通过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习近平法治思想闪耀着的真理光芒,帮助其丰富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运用能力,逐步实现法治知识输入和法治价值引领的统合,能使用法律武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良好教学效果。[11]
3.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构建形象化、启发式、时代性的话语体系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实现教育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本是相对抽象的理论,需要思政课教师通过细致梳理,讲授其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亲和力,用生活式的形象化的话语体系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法理,用时代性的语言来解答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
思政课教师通过对重难点知识的梳理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使大学生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运用形象化、启发式、生活式、时代性的话语体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思政课讲得“有知有味”,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和领会教学内容,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地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情感认同和政治信仰。
(二)学生维度: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需要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应该“德法兼修”的知识需求和时代需求,增强思政课学习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自觉地接受法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对法治学习的兴趣,对法治充满信任和依赖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依法行事。
1.大学生思想上须正视“德法兼修”的时代需求和成长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化等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各领域的多元信息冲击,都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也包括与当前国家价值观明显不符的“反调价值”。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承担者,一定要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12]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和理性辨识,自觉用科学的思想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自主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大学生必须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德法兼修”不仅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也是大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因此,大学生要深刻认识法治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紧跟法治建设步伐,及时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新要求,系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准确把握中国法治建设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时代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以生为本”思想,既要关注学生群体的知识需求和使命需求,还要关注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化表现和个体化需求,以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良好契合。[13]
2.大学生学习中须加强对思政和法治教育的重视度和参与度
相较于注重专业课程学习来说,大学生对思政课和法治教育课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一些大学生认为法治与自己有距离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法律知识水平较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其实,法治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如“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等形形色色的陷阱,致使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也有少量大学生自制力较弱,容易被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思政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大学生的课堂参与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大学生是“课堂接受者”“课堂互动参与者”,更是教学的主体。大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所关心的重大法治事件、法治热点问题等可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熟悉的事例,如新闻、时事等,在与教师交流中学会正确分析,从中触发灵感,激发科学探索能力,从而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本质,在观察分析中收获成长,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力传播者和积极践行者。
大学生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参与互动,例如,通过讨论小组、知识竞赛、辩论、法治宣讲、法治展馆参观等方式,还可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参与互动。比如大学生制作法治宣传标语,可以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环境中自然贴切地注入法治文化,发挥公共环境的熏陶作用和影响力。大学生参与各种法治教育活动中,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群体对法治知识的“感性”浸润 、“知性”拓展 、“理性”升华,从而使思政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服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维度:探索与思政课程协同融入的契合点
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课程体系,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并高标准建设好、讲授好。另一方面,在原有思政课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架构上做好横向协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阵地。各门思政课分别从自身的学科立场出发,适当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提高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与“马原”课融入契合点探索
该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等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该课程教学时,可侧重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哲理,解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科学地指出了法律的起源问题和法律的本质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揭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科学回答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等问题。[14]
2.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契合点探索
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發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国情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解其历史发展基础:适当结合法治史的相关知识,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实践渊源和历史逻辑。[15]从历史的视域中,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结合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历史性地回答了中国当代法治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历史的梳理和总结,使大学生产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广泛认同。
3.与“毛概”课融入契合点探索
此门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体系,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过程:法治中国建设实践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路。所以说,习近平法治思想顺应中国特色和时代发展需要,并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不断拓展新思路、增添新内涵、形成新论断、展现新理念,以真理与实践的强大力量,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讲授中,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4.与“形势与政策”课融入契合点探索
该课程通过形势与政策基本知识及当前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知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与政策,时刻准备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该课紧跟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理论的时效性、讲授的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的综合性。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可着重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精神、顺应了时代要求、回答了时代之问;教学中可以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厘清其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点、重难点,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是如何提供法治思想武器的;也可以开展“中国之治”的主题教育,协同多方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如领导干部、专业课教师及专职辅导员等,提升释疑解惑的丰富性和针对性,提升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5.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契合点探索
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升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是一门兼具思想政治性、科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思政课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从学理上准确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六个方面,即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点任务、工作布局等论述;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党大还是法大”的党法关系阐释清楚;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最新理论观点;要准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总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要求,具有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促进大学法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价值意蕴。因此,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这“三重维度”出发,旨在挖掘“教”与“学”两方面的能动性,促进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动态契合,在教学内容上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实际,逐步探寻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教学的契合点,形成纵向推进、横向协同、德法兼修的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效果,助力实现法治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3]王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J].中国法学,2021(2).
[4]陈大文.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4):14-17.
[5]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6-16(1).
[6]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8]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2022-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2007/t20200727_475236.html.
[9]陈一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把握好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2021-12-07(10).
[10]张文显.如何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J].中国大学教学,2021(9):4-11.
[11]任梅,李炳爍.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6-115.
[12]王结义,束玉洁.习近平青年成才观与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机制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8(12):52-55.
[13]徐清,韩成龙.“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2(7):51-59+87.
[14]刘旭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理与路[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1):128-135.
[15]郑英伟.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10):23-27.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大学法治文化建设研究”(SK2021A0711);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重点项目: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szxy2021szjy01);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2022sxzz094)。
作者简介:唐伟元(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刘子成(199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Three Dimensions"of Integrat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ng Weiyuan Liu Zicheng
( School of Marxism, Suzhou University )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rule of law theor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to use the party 's innovative theory to cultivate the soul. Integrat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flects its great value in help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mprov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vergence poin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orms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vertical progression,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law, and puts the teaching effect into practice.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Value Implication;
“Three dimensions”; University leg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