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玲
客户是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优化客户管理流程,能够保障企业获得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了现阶段存在一定问题,认为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仍有待改进。本文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企业只有强化对客户的服务,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优化管理机制,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常见问题
第一,客户发展渠道狭窄。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客户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线下模式,在当前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客户关系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企业在开发客户时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各种营销活动。但是部分传统企业尚未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发展客户,导致企业的客户数量较少,长此以往导致企业市场被挤占,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客户发展模式不合理。企业要注重客户分类,根据不同客户制定合理的营销政策。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企业未形成科学的客户发展模式,在客户发展环节的投入力度不足,不利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三,客户价值不高。客户价值作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企业形成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客户档案以及客户管理模式,针对重点客户提供重点服务。但是很多企业没有针对重要客户形成重点服务机制。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分析,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动态收集客户信息,也没有结合客户需求制定科学的服务方案,可能由于企业大客户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而使企业丧失大客户,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客户基础管理不完善。首先,未形成规范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开展客户关系管理,要全面收集客户信息,并结合客户信息有针对性做好客户服务。但是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客户信息收集手段、客户信息收集程度还不够充分,对客户消费信息等方面信息形成与客户良好的服务机制,无法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力。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企业要实现对客户的开发,就要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形成对客户的良好支持。但是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组织架构没有得以完善,且没有培养一批专业人员参与到客户关系管理中。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建议
优化客户发展渠道 第一,根据企业的定位做好对客户分析。当前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社区拼团等经济新形态已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消费习惯带来较大的影响,使客户形成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及购物偏好。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在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时,要结合不同客户需求制定科学的服务机制。第二,重视多渠道客户开发。在传统客户管理模式下,客户需填写会员信息并登记成为企业会员,这样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要重视客户的开发,就要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使用,结合当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客户的吸纳水平。首先,通过新渠道获取客户。可以利用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工具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入会工具,让客户随时随地成为企业的会员。其次,鼓励客户之间相互推荐。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可以利用社交网络等渠道发展客户,让更多的客户成为会员消费者,通过相互推荐的方式為企业拓展新的客户。
完善客户发展方式 第一,提高新客户人群的精准度。企业要选择科学的渠道获得新客户,重视新客户发展。企业要分析不同渠道的流量情况,分析从不同渠道获取新客户的效果。通过精准了解客户的来源,让企业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做好对客户人群的定位,分析企业产品适用人群画像,结合客户年龄、客户行为、客户偏好等信息制定更规范且高效的客户发展模式。
第二,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客户。企业在发展客户之前,要结合不同客户的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可以将客户分为ABC三类。A类客户指的是对企业有较高价值的客户,这一类客户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资源,集中资源开发优质的客户。在A类客户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B类客户指的是对企业具有一定价值的客户,这类客户要付出一定的资源,分析是否有潜力发展成为A类客户。C类客户仅需分配较少资源予以开发,以节约企业成本。
第三,增加客户开发方面的岗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营销人员配比,确保客户得到有效开发。企业在对客户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重要区域及重要客户应配置更多人员。企业应招聘更多的营销人员,并对营销人员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管理方案,由相关人员开发开户,结合客户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改进企业服务价值 第一,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意识。首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客户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只有重视客户素养,才能确保企业获得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形成客户至上的理念。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在企业的产品设计等环节都要重视客户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要积极倾听客户的意见,及时解决客户投诉的问题。企业要重视客户,在市场上培养一批优质客户。其次,营造品牌形象。企业要营造重视客户的品牌形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要时刻站在客户的视角,以客户利益为企业出发点,从客户视角分析客户需求。只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结合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调研,才能为客户提供服务,确保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第二,完善客户服务体系。首先,明确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企业在开展对客户服务体系管理时,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企业在确立客户服务时要分析企业客户的目标群体,结合企业与客户所处的关系对客户深入了解,从企业的品牌、制度等方面打造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体系。其次,完善客户服务体系的内容。企业在对客户提供服务时,要从服务理念、服务承诺、服务策略方面进行优化,形成科学的服务机制,将服务的要求贯彻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让员工形成良好的服务理念。通过践行对客户的承诺,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在对客户付出的同时,要确保能产生预期的效益。
第三,重视对客户的管理。企业在客户管理中要建立客户档案,将客户信息填入客户档案中,对客户的购买特点及需求进行分析,为企业开展相关的市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企业要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企业在分析客户的要求及客户期望的基础上,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权,通过调查客户满意度掌握客户动向,对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优化基础管理 第一,优化客户信息管理。首先,合理收集客户信息。在当前时代下企业要对客户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借助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的营销服务。企业要通过细化客户各类信息分析客户的需求,详细分析客户的信息。一是企业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客户交易数据等信息能够形成客户的基本情况,企业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情况、购买频率等方面信息判断客户类型,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营销人员作为与客户接触的人员,在企业营销过程分析客户信息,重视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其次,明确客户信息收集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要做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客户相关信息录入系统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对客户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营造良好的客户管理氛围。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客户基本信息、消费信息等关键信息。通过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实施更为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提高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企业对客户信息管理要重视以下要求:一是及时收集客户信息。企业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要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了解客户的状态,听取客户的意见,并对客户的要求进行分析,挖掘潜在客户,结合客户需求变动情况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拓宽客户信息收集渠道。企业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基础上,要对客户需求进行预测。企业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渠道,通过移动端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与客户互动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二,完善组织管理。首先,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体系。企业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要主动面向客户,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成立专门的客户管理部门,为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支持。企业在与客户接触过程中要对客户服务流程进行重构,结合内部管理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如“客户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优化企业管理流程,确保企业客户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其次,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企业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客户满意度主要取决于企业人员是否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企业要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优化企业的激励模式,结合客户要求对人员进行激励,重点评价人员工作情况以及是否达到客户的要求。
第三,重视对人员的激励机制。首先,为了实现对客户的有序管理,企业对于人员要建立浮动薪酬管理机制。在对人员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合理的考评,在对业务板块人员薪酬总额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其业务环节中业绩、服务水平、关系维护情况等指标达成效果进行考核。对于员工的工资可以将其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对岗位工资的部分与其岗位相挂钩,对于其他工资部分与其完成的业绩相挂钩。其次,形成科学的岗位分工机制。企业在对人员进行管理时,要结合不同岗位的情况形成科学的考评标准,可以通过领导打分、人员互评等方式考核人员工作完成的情况,从人员业绩完成情况、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情况等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核,充分关注员工贡献情况、劳动效率等方面因素。最后,打通员工晋升渠道。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员工晋升渠道,对于优秀员工应该适当提高其薪酬待遇,并适当予以晋升,避免人员流动性不足导致基层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是企业在管理活動中的关键目标,企业只有服务好客户,才能让企业保持稳定收入并获得稳定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在开展客户关系管理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客户忠实度培养难度大、客户服务意识不高等方面。本文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具体建议,认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还要结合客户实际进一步优化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重视客户发展渠道等环节,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