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阶段性整合式教学模式在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4-03-04 12:00蒙明虑邓树嵩黄文静马柠漆光紫
科技风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模式

蒙明虑 邓树嵩 黄文静 马柠 漆光紫

摘 要: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分析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学生统计思维和大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大数据;阶段性整合式;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时代,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横行,信息纵横交错,给医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服务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已经成为科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1] 。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运用相应的统计学知识、原理和方法收集与卫生事业相关的数据,并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推断结论的一门方法学和工具学,应用广泛,注重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分析推断能力,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达到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传統的统计学局限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不能理解并熟悉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偏离培养目标。新时代对学科赋予新的任务,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科发展方向和趋势应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但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常存在概念抽象难理解、公式复杂,教学案例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等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医学类人才的需求剧增,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国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强调了应用型综合人才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中强调能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通识人才为目标,围绕专业知识、实践和创新等方面展开。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公共卫生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是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2] 。在此背景下,适应社会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利于服务社会。

教育部发布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已明确指出面向全球健康发展为建设原则,通过加大多层次多类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尝试阶段性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阶段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3] ,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做到有序指导,逐步增强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更好地给予指导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达到了“传帮带”的目的,近年来,阶段性教学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阶段式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按阶段性或者以某一内容为单元来展开,这样知识比较零散,不利于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因此需要对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式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整合[4] ,通过整合各阶段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学习形式多样化,打破枯燥无味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务,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具有应急参与和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能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政策评价、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实践证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进行大型现场调查时,缺乏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大数据技术对现场的控制和对公共卫生资源方法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病因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发现蛛丝马迹,结合行踪轨迹大数据,指导病因溯源,抽丝剥茧,最后确定传播途径和接触者。在此过程暴露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不足,需要改善与实践脱节的教育,需要加强培养学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提高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岗位胜任力,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海量医学信息,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统计应用能力,并使其养成科学的统计思维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医药卫生统计课程的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模式改革中,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将卫生统计学、科研设计、SPSS软件应用等知识融会贯通,为将来的医学科研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卫生统计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课题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能力、卫生统计与数据分析、公文写作能力、管理培训能力等素质的逐渐养成。为达成培养目标,需要构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理论交融的课程体系。

一、大数据背景下卫生统计学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师生互动

由于师资和教学场地有限,大部分统计学教学授课都是大班授课,在固定教室教学,教师主讲为主,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二)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践教学偏少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在实际教学安排过程中,实践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缺少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统计分析方法与专业知识契合度弱

教师从概念、原理等方面讲授理论知识和方法后,缺少实践案例,不能契合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统计案例,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

传统的统计教学强调样本和总体的差异,大数据的海量性和多样性弱化了样本和总体从差异,SPSS软件对大数据的分析是有局限性,很难存储和传输海量数据,需要更新统计分析软件,强化编程方面的教学。

(五)考核方式单一

以笔试和死记硬背为特征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大数据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医学数据提取量大,更新速度快,对统计学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更高。针对预防医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卫生统计学的学科特点,突出实用性为目的,构建以卫生统计学知识为核心,医学科研设计为支撑,SPSS软件应用为辅,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能力为目标,通过掌握卫生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结合科研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SPSS软件的应用,设计綜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阶段性整合式教学模式

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体系中,因概念抽象、公式繁杂、计算量大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知识传输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即使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误用错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卫生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一个工具学,需要大量实践,反复训练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能准确应用相关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大数据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杂乱无章,需要清洗和整理,而此项工作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团队合作[5] 。为达成培养方案的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提高学生统计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整合知识点,构建一体化的实验项目,项目包括课题设计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整理阶段和数据分析阶段到结果汇报等共5个阶段。结合大数据特点,利用时空大数据为例,授课内容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研究及其处理原则”为案例,开展阶段性教学模式。课题设计阶段:学生自由组队,同时和教师讨论确定工作开展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个案调查的设计,包括个案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需要准备的人员和物资等相关工作,教师在此过程中穿插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及分级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设计要素以及统计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作用。数据收集阶段:以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为主,调查数据的来源、收集并进行质量控制;以“时空大数据与病因溯源”为主题开展数据收集工作,模拟演示病例个体运动轨迹与疾病空间的关系,包括与公安部门合作,通过行踪轨迹和人像识别技术来发现接触者,通过病例空间分布和用户移动轨迹定位接触者。数据整理阶段:收集好资料后,需要核查问卷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剔除无效问卷等,以个案调查为教学案例,给学生串讲SPSS软件数据的建立,包括计算变量的分类、数据的清洗和缺失值的处理等为下一节内容建立基础。数据分析阶段:以收集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数据类型以及该用何种分析方法,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进行评估和预测,在此过程中串讲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条件,以及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输出结果的解释。结果汇报阶段:结合预防医学毕业要求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需要,安排一次讲座,包括论文格式和个案报告的撰写,介绍论文或报告的格式框架和要素,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上一阶段的数据分析结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应用,以及科研、公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同时利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模型,结合疾病的分布特征及流行情况,揭示其流行规律,“推导”事件变化过程,结合学生分析结果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实际中涉及的统计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的不足。分阶段完成项目后,整合各阶段知识点,将实际问题与统计问题相融合,融汇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发现,这一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学生自行组成团队,从课题设计开始,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的汇总和报告,此过程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同时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严谨的科研思维和统计学知识,为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达到了传道解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比如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概念阐述,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了项目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

统计学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考核以期末的笔试成绩考核为主,往往有失偏颇。大数据的到来对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卫生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上也需要适时调整,不仅需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查统计分析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课程评价需要多方位、全程参与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软件操作考核、期末考试和综合实践表现,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其中课程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课题设计情况;软件操作考核主要包括对数据处理过程的熟悉程度,以及方法掌握应用的准确程度;综合实践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资料收集过程中个人分工和团队合作情况,小组结果的汇报,以及项目报告的撰写完成度等方面。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都体现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的也是促成能力目标的达成。通过强化过程的评价的比重,引导学生注重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岗位胜任力。

综上所述,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和要求,采用阶段性和整合式教学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以强化学生大数据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适应大数据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素珍,陶恩学,石福艳,等.大数据驱动背景下多元化医学统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5):763765.

[2]何纳.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思考与浅见[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4):373375.

[3]范文丽,王涌泉.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实习生教学中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3):8182.

[4]高燕.深度整合式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校本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3(05):6672.

[5]陈法,鄢灵君,胡志坚,等.大数据背景下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666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29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23JGA278);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常规项目(J202025)

作者简介:蒙明虑(1988—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医学教育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漆光紫(1974—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医学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数据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