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到底”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4-03-03 11:48魏付坤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歌工业革命历史

魏付坤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大单元教学,要求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所使用的情境教学大多为“一课多境”,即针对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缺乏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置身于碎片化的情境体验之中,很难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更无法宏观、整体、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很难真实实现。

“一境到底”的教学是指在一节课中或者一个单元教学中,只创设一个整体情境作为课堂教学背景,在这一情境中设置弹性化的信息实现分情境、多线条教学,引导学生将琐碎的知识点整合为知识体系,从而以更强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活跃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通过对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形成大单元“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如图1所示)。

在此,笔者以“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为例,阐释说明“一境到底”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的创设策略。

一、“一境到底”在“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

情境一:播放配有中文字幕的法文原版《国际歌》歌曲视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国际歌》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其深沉、壮丽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总能让听者震撼无比,热血沸腾。如果让你为大家解读这首歌,你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兴趣盎然的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

1.歌词问题:“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中的“旧世界”是什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中的“我们”是谁?“矿井和铁路的帝王,在神坛上奇丑无比”中的“矿井和铁路的帝王”是谁?“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是什么意思?

2.创作背景问题:《国际歌》的词曲作者是谁?他们为什么创作这首歌?

3.影响问题:《国际歌》是如何在我国流传的?如何评價《国际歌》?

情境二:歌词“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出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图片与现代工厂图片及相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

情境三:歌词“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矿井和铁路的帝王,在神坛上奇丑无比”。出示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开篇语,播放《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纪实视频,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得出工业化国家的主要社会变化。

情境四: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出示马克思、恩格斯图片、《共产党宣言》书影与文献内容摘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意义。

情境五:《国际歌》创作背景。出示《欧仁·鲍狄埃》传记内容摘录、第一国际成立图片,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巴黎公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情境六:《国际歌》的影响。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国际歌》在中国的流传、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外革命导师的评价。教师总结升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国际歌》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涵养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为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二、“一境到底”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创设策略

(一)基于素养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强调基本线索的梳理、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本单元的重要事件时间轴如图2所示。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图3所示。

故,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表演历史短剧,了解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通过展示探究成果,了解《国际歌》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外革命导师对《国际歌》的评价;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为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找出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之间的关联,梳理发展线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二)把握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认知水平是情境创设的前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创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情境的共鸣,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学生对《国际歌》比较熟悉;从心理角度来说,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令听者震撼无比、热血沸腾的《国际歌》生发出浓厚兴趣;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说,初三学生已经具备较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核心素养,能够完成对《国际歌》内涵的探究。所以,选取了《国际歌》作为本单元教学的整体情境。

(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情境创设的保障。《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重视对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充分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多方面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1]

本单元教学的整体情境《国际歌》即是对教材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将第 22 课活动课《唱响<国际歌>》的“活动任务”分解为可以贯穿大单元教学始终的情境。本单元教学的分情境中的历史文献、历史影像主要来自于网络资源,分情境中的历史短剧则是学生利用图书馆与网络寻找到合适的学习素材,然后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完成了排演。

(四)创设适切历史情境

1.“一境到底”的情境是知识结构化的建构基点

“一境到底”的情境是将大单元的主要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能够由这个整体情境引出问题、由这个整体情境实现过渡、由这个整体情境形成各节点的分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在整体情境的氛围和背景里思考各节点分情境的具体问题,实现知识结构化的建构。

《国际歌》的歌词、创作背景、影响可以将大单元“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知识串联起来。在“情境一”中,学生对《国际歌》提出了很多歌词方面的问题,但教师只选择了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歌词作为节点分情境。

2.“一境到底”的情境切入应具有逻辑合理性

首先,情境应是历史情境。“大话版”“演义版”的虚拟情境,虽然能够使课堂变得活跃与有趣,但是失去了历史的样貌,只能是对学生的误导。在学生创作历史短剧《巴黎公社》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研读,要求角色的语言忠于历史人物的原话,只可删减,不可改编。

第二,情境切入应具有逻辑合理性。情境要契合教学逻辑,入情入理,阐述明确、恰当,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代入感更强。比如:“情境二”以歌词“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切入,引导学生认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旧世界”。然后自然过渡:“旧世界”的人们是什么面貌呢?引出“情境三”以歌词“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矿井和铁路的帝王,在神坛上奇丑无比”切入,引导学生认识工业化国家的“我们”——无产阶级对“矿井和铁路的帝王”——资产阶级的反抗,即工人运动的兴起。然后自然过渡: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引出“情境四”。

(五)设置递进性问题链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的,所以问题设置是“一境到底”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1.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串联课堂情境节点的教学主线

“学问”贵在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端。另外,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更有探究解决的积极性。本单元教学中的“情境一”作為课堂导入环节,起了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归纳问题的作用。“情境二”至“情境六”均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背景。

2.问题设计与情境紧密关联

问题应与情境相对应,问题是由情境提出的,不可游离于情境之外,只有如此,才能通过“境脉”的引导促进学生自我生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设计引领学生迁移运用的递进性问题链

“一境到底”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仅是由情境引出的浅化问题,还应形成能够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促进深度学习的递进性问题链。这种问题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围绕重难点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真正激发其内生性学习动机。

【注释】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3—75页。

猜你喜欢
国际歌工业革命历史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唱《国际歌》起始于中共三大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工业革命
新历史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国际歌》汉译研究现状分析
工业革命的扩展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