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新疆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4-02-27 12:42赵晓雪袁青
南北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学改革

赵晓雪 袁青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2.06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新疆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提升文化自信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课程建设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探讨,力求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其丰富内涵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脉,其表现形式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固本”“铸魂”“打底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已在大多数院校开展教学,总计32~36学时,2学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提升文化自信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1 归因分析

1.1 单一的理论讲授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多从语文课程衍生而来,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亲自参与其中,未能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缺乏实践操作,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有些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如果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2 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学生难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影响下,文化也逐渐多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各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在交往和交流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与冲突。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西方影视作品和文学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逐渐倾向于利己主义,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开始淡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冲突,影响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2]

1.3 高职学生文化认知力不足

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呈现碎片化、浅层化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科技,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冲击,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平台以迅捷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导致学生很少系统性阅读优秀文化典籍,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文化体悟不深。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同时,高职院校理科学生占比较大,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和感受的机会十分有限,高中阶段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常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点的記忆和背诵,而对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和精神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进入高职院校后,受所学专业和以往课程设置的制约,使其更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锻炼,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2 探索路径

2.1 专题教学与系统性梳理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文化基本精神与特征、语言文字、文学、科技教育、艺术、哲学、礼仪、生活方式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多为公共选修课,一般不超过36学时,普遍存在教学课时少且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若要在36学时内系统完整地讲完以上每个部分,极其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新疆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任课教师短缺,多由语文、思政或预科语言课程教师兼任,若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体现知识性、思想性、审美性、趣味性、启示性的统一,对于兼职教师而言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课程应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人文素养状况,有针对性的选取部分内容。专题教学的优势是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把握每个章节的侧重点,结合历朝历代独特的文化特色,选取典型案例,如先秦诸子散文与思想文化、唐宋诗词、秦汉隋唐音乐与书法、宋元明清绘画与瓷器,以此体现时代文化气质与士人思想。同时注重将其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相结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及深刻的文化内涵。[3]

2.2 选用具体文化事例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可将学生学过且相对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连整合,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以古代诗词专题为例,学生在中学时对诗圣杜甫已有基本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由机械记忆得来的,缺少个人感情的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选取纪录片《中国》中关于杜甫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将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相结合,将其还原为真实立体的人,拉近学生与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间的距离。同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技能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在中国古代书画专题教学中加入书法练习环节,在古代生活方式专题中加入茶叶冲泡与茶礼等实践课,使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中。在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延伸传统文化,既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学、爱学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了学生践行并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2.3 注重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载体,因此必须努力提高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性。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位于“丝绸之路”上,地理位置优越且独特,故新疆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少数民族皆有饮茶的习惯。教师可以将茶艺实践教学融入课堂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加深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自觉保护和践行茶文化精神。同时,对和田桑皮纸、喀什土陶制作技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视频展示和介绍,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身边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4]

2.4 采用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4.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教师借助多种资源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构想、验证、完成、完善等过程,不断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结合。实现知识自主建构式学习,其学习成果会显著提升,其中既有知识获得和能力的提升,也有情感体验的升华,体现了传统文化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2.4.2 实践体验教学法

实践体验教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能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智慧,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绘画、插花、香篆、茶艺等实践课程,可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韵味和魅力。也可把课堂搬到公园、博物馆、古建筑等特殊场所,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同时,传统文化课程形式可以是连续性的课堂理论课程,可以是校级专题传统文化讲座,还可以是传统文化社团艺术节和传统文化节日纪念活动。比如,通过开展“品汉字之美,解灯谜之妙”讲座,向师生详细讲解灯谜与汉字的关系、灯谜的定义和规则等,生动形象介绍了猜射灯谜的基本方法,指导大家熟悉猜射、欣赏灯谜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其中穿插互动猜谜环节,激发了师生参与国学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对中华灯谜文化的认知,加深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会或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活动,如古诗词诵读、书法、绘画等比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2.4.3 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比较两种或多种事物或概念,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比如,可以比较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多种文明形态做对比,从而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然后从地域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植土壤、产生原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精神做对比。通过研究与讨论,让学生了解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历史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对于现实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在各专题内容的教授过程中,详细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建立专题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物质工艺类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陌生感,找到学习的捷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古代建筑部分的讲解中,可以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做对比,得出私家园林为“壶中天地”的范式,追求雅致淡泊的意境,而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尽显雍容雄奇的风范。再如,在讲古代绘画部分时,将写意画与工笔画做对比,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发现两种画法的区别,写意注重神似、豪放潇洒,工笔画注重形似、细腻工整,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國画将神气、意境融合到笔墨之中,体现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传统文化思想。而在讲陶器和瓷器章节时,教师将陶器与瓷器做了对比,将陶器瓷器的原料、烧制温度、胎质、釉色、触感做了对比,学生可以根据二者呈现的差异和特点快速辨认出陶器与瓷器,体会两种不同类型手工艺品的美感与文化内涵。

2.5 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网络信息化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注入了活力,从形式上缩短了学生与悠久传统文化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趣且蕴含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视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具体化、生动化。

2.6 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包含更多的人文属性和道德属性,教师要明确其价值导向。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情感培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因授课对象学习基础有差异,教师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内,强化学习过程的监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与自身的成长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积分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实行量化管理。教师可以借助智慧职教、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抢答、讨论、点名、随堂测验)、作业、音视频访问数、讨论等给出量化得分。定期对得分进行公布,督促分数较低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确立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3 结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讲座、辩论会、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道德素养和审美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靖彩玲. 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2):230-231.

[2]邵子华,张绪平.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143-147.

[3]杨华. 理工类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及反思[J]. 中国成人教育,2019(21):67-69.

[4]王侠,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与革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02):116-119

[项目名称]本文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探索研究,课题批注号:J-23-02)。

[作者简介]赵晓雪,女,新疆奇台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袁青,女,江苏泰州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及思政教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