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翼 柴娜娜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和了解民族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丰富价值,然后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材内容、借助信息化媒介、融入生活化情境、坚守文化立场等五个有效可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2—0115—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艺术精髓,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还能增强文化传承、学生文化自信力与民族认同感。对此,教师应当全面做好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创新,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中不断增强文化修养,赓续文化血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增进学生文化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有著天然的联系,语文学习是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路径。部编版教材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文学样态,如经典小说、优美诗词、古典文论、戏剧书信……可以说,涵盖面广,文化底蕴深厚,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智慧、精神风貌、审美选择、历史记忆和情感世界。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理解和认同。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密切相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态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如语言文字方面的古代成语谚语,道德素养方面儒释道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精神内涵,传统艺术当中的绘画、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样态,古典文学中的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小说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要素都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逐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1]。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加之当前互联网上纵横交错的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部分学生不具备信息辨别能力,时常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文化意识发生变化。而教师在语文知识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之艺术价值,认识到民族文化之韧性及生命力,进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价值认同,增添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促进整个民族的文化力量与文化自信的提升[2]。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根植的精神沃土和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踔厉奋发、赓续血脉的传承和弘扬的结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自觉担负文化传承之使命责任,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传承者、最青春的弘扬者和最活力的创造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渗透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入。首先,应从思想上做出改变,了解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变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拓展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让学生充分学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3]。其次,要从教学方式上做出调整,要不断创新方式,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二)深挖教材内容,探寻传统文化内涵
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其理解、认知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如,学生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学到了惠民利民和革故鼎新的传统理念;在《老子四章》中理解了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中认识了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精神根脉;在《苏武传》《屈原列传》中感悟了古人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向标……可以说,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领略其中丰富的呈现样态和深厚的文化沃土,才能较好地完成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具体做法如下。
1.分门别类,依据传统文化不同的呈现样态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可以依据文体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古代诗词、古代散文、戏剧小说、疏奏书信等多种样态。例如,在诸子散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文字—文言—文章—文化”的思路推进。先从篆体的“忍”进入课堂,调动兴趣,充分挖掘文字的含义,再去深入挖掘“不忍人”的意义。结合孟子判断句的句式,在充分的阅读中感受一句句判断句带来的语气。再关联到整篇文章的思路,既有仁政的顶层设计,又有性善的心理根据,最后选择“王道”“霸道”或者“性善”“性恶”的辨析,走向对文化的探讨。再如,面对整本书阅读时,就需要打造精品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详细的《红楼梦》阅读计划,让学生品鉴《红楼梦》的每一章节,感受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此外,亦可根据学生需求及阅读基础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一小组以周为单位,完成《红楼梦》的阅读计划,每周听读一些重要的片段,了解主要情节、人物性格以及疑难问题。在这之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先让学生就自身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再让小组对整个阅读计划的实施质量进行评价,最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讲台上的故事讲述、人物分析、阅读表现,以及小组合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外互动活动,比如让学生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呈现书中的故事情节,以此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印象,让学生感悟和表达这部百科全书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2.循序渐进,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体例逐步加深,梯度式推进传统文化的融入。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出现《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选择性必修上册再次出现了《论语十二章》;再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出现《庄子》的《庖丁解牛》,选择性必修上册再次出现《庄子》中的《五石之瓠》……在必修阶段,可以“小专题,深开掘”;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则需要“大专题,广视域”。总之,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搭好支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在《芣苢》的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搜集资料:何为芣苢?为何要采芣苢?有了对这些传统医药和传统风俗的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再如,在《登泰山记》的教学中,需与学生探讨泰山对中国人的象征意义,深刻理解登山文化背后的心理动机,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篇至情至性之文。
(三)借助信息化媒介,深化传统文化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走进课堂,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想象的画面,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给予学生更加立体的呈现,加强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与此同时,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中,还能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化认知[4]。
例如,教师可将《沁园春·长沙》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沁园春·雪》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不同内容。对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现《沁园春·雪》以及《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赏析整首诗歌,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整首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如分析作者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及其特点,并找出其中对应的句子,分析诗人是以怎样的视角来写眼前之景的,并通过观看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品析“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感受青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以及家国情怀。
(四)融入生活化情境,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促使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可全面应用生活化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接触、感受、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中,从单元提示可以了解到“家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家乡存在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不断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剖析文化现象,感受文化魅力。针对这一单元的活动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可以让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存在于自己家乡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让学生感受博物馆中每一件作品、每一幅字画、每一个建筑所呈现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家乡的非物质文化活动,观看民间艺人的作品,感受传统手工制作,亲身体验魅力,提高文化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能全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整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便可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感悟,让学生借诸笔端表达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
此外,让学生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生活,也是从理解认知走向实践传承的重要一步。如,高中生參加的中华诵写讲大赛,用青春的诵读传递传统文化的意蕴,用青春的书法去表现汉字之美,用青春的篆刻去体味工匠精神……再如,学生参加诗词大赛、汉语风采大赛等活动,都可以在具体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理解和传承。
(五)坚守文化立场,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元的文化交流中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例如,在《屈原列传》《苏武传》《鸿门宴》《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中,结合历史叙述和评论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复杂的历史现场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这对当下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交流中,学生能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向标,重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谈到“可译性”问题,便可结合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建筑特征,这正是古为今用的良好典范,这些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经典案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再如,《师说》中谈到的尊师重道问题,与当下教师的处境也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呼应。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由史而今,以科学、礼敬、思辨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举措,亦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加以应用,诠释传统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当下认知,让学生在感受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张华兴.试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05):04.
[3]孙晓蓓.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0):42-44.
[4]陈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以《诗经》两首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0(13):02.
[5]陈莉静.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0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