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心理理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4-02-20 02:08张雪松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教育

摘要: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学习心理是归属于教育心理学分支下的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涉及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动作技能的影响,是推动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工具。方法:对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展开调查分析。结果: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身心发展不同,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心理。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更多借助表层的事物信息,如歌词、乐曲标题、乐曲的故事情节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身心开始成熟,更倾向于运用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象。高中生对音乐的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稳定。结论:教师要将学生个体心理特征与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相结合,在教学中将音乐教学经验和音乐学习心理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学习心理;音乐课堂;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1 音乐学习心理概念

音乐学习心理是归属于教育心理学分支下的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涉及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动作技能的影响。学习形式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探索“刺激与反应”的变化[1]。严毅在《基于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课堂律动教学现状研究》一文中总结了音乐学习心理学的以下三个方面特点:第一,建立在音乐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的基础上;第二,目的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音乐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赋予了其相较于一般心理活动不同的意义。音乐学习心理过程虽然是复杂的,但依然具有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性,两种特性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将音乐学习心理理论运用于音乐这门特殊学科的教学,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积极影响,学习效果大大增强。同时基于学习心理学,在音乐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1.1 音乐学习心理

1.1.1 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包括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学习期望价值、音乐学习目标,其中音乐学习需求主要分为精神需求、交往需求、表现需求这三个方面。

1.1.2 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音乐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以简明有效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人类所拥有的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专注力、观察力等能力都属于这个技能范畴。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这些能力实现音乐学习的目标。

第一,音乐感知能力。音樂感知能力是指音乐感受者和学习者对乐曲的音色、节奏、节拍、旋律线、强弱、速度等的反应速度和敏锐程度,也是一切音乐心理过程的起始[2]。

第二,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是个体对事物的主观反应,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人一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处于基础阶段的是小学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是当代教师最需要关注的。美育是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美育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在课外作业中展示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美,在教学过程中评判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增强其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音乐记忆能力。记忆是指存储和提取信息的一种能力,被定义为一种信息加工。记忆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是认识和记忆、储存和回忆所遇到的事物信息的能力。音乐记忆是指个体在大脑中初步处理和储存有关音乐经验的信息(长期保留),并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进行回忆或检索的能力。例如,一个人在现有的音乐信息背景下主动从记忆中检索信息,即回忆。记忆是在回忆的意义上使用的,即“记住”。

第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性是指学习、感受、分析和理解一首乐曲的能力,然后以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诠释或演唱它,从而使其具有美感和内在性。狭义的音乐性,即个人掌握简单、初级的音乐技能;广义的音乐性,不仅包括掌握初级音乐技能,还包括逐步掌握更加专业的音乐技能。

第五,音乐创造能力。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某些信息刺激,促使大脑运作思考,从而具备另一种关联性新型思维,被称为创造能力。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内在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代表其同时具有创造性,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1.2 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因素

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还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如遗传、个人认知、性别、人格等。

2 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分析

2.1 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觉迅速发展,心理学家提出4~12岁是音乐听觉训练的最佳时期,尤其是7岁的儿童,视敏度增长最快,注意的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随意注意发展;记忆的发展以无意识记为主,擅长具体形象识记;思维的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想象的发展走向随意性、自觉性,认知层面从以具体表征为主转向抽象概括。

小学生在玩耍中体验音乐,节奏感迅速增强,他们用耳朵感知音乐、记忆音乐,他们通过身体的节奏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作出反应,并加以记忆。这是音乐认知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运动感和听觉得到显著发展,节奏和旋律的表达也得到了丰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亟须锻炼自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音乐情感和对表现性音乐的兴趣得到增强。

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更多借助表层的事物信息,歌词、乐曲标题、乐曲的故事情节都是这一阶段学生常用的事物信息。小学中年级学生通过“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2.2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被分为两个时期,即青少年时期和早期青少年时期[3]。这是从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特点。中学初期还带有儿童特点,天真单纯、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但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希望自己独立自主。此时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特征较为复杂,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碰撞。这一阶段的学生幼稚与懂事并存,对家庭有依赖性,同时又想独立,在学习上开始具有自觉性,但由于自身不成熟,所以自觉性不强。随着各项机能的发展,他们的意志逐步增强,在学习上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因为不同学生的气质和个性不同,所以喜好开始产生差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正式算术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能力不断增强,音乐感知觉能力越来越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他们的身心逐渐成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深化,同时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不断加深,能够理解一些作品所表达的主要情感,能够对音乐中表达的情绪、情感和形象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通过鉴赏音乐,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意义。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由于身心开始成熟,所以不再拘泥于歌词、乐曲标题和乐曲的故事情节,转而探寻更高层次的内容,再加上数年来的音乐学习,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象。

2.3 高中阶段

高中生对音乐的认知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程,相较于中小学生较缓慢,中学的最后阶段是他们逐渐成熟的时期,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欲望不断增强[4]。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和更广泛的内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情感更加丰富,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因此对音乐风格、音乐类型及兴趣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音乐,他们会表现出排斥或不热情、不主动的学习态度。

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在实际一线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划分主副科的现象,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往往被划入副科范围,导致其实际课时量很难得到保障。

大部分学校在安排课程教学时,一般高一年级一周一节音乐课,高二年级两周一节音乐课,高三则直接取消音乐课,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音乐课教学只在开学初或者有文艺汇演活动时才会开展。对于音乐课经常被占用的情况,学生的态度是“反感”“不接受”。

3 音乐学习心理理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开展。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施教原则,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幼儿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接受新事物较快,在情感上容易发生变化,以致缺乏审美判断能力,也易受到各类新潮音乐的影响,偏爱流行音乐。因此音乐教育既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又不能硬性约束,而应做到因势利导。

中小学要实施“乐学教育”,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积极创造与教学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在审美乐趣中获得全面发展。现代课程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将参与教学的心智成分归结为两类:一类为意识因素,包括感觉、联想、思考、记忆等,形成了“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知—逻辑”流程;一类为情感要素,包括动机、意识、性格、愿望、情感等,形成了“感受—体验—意志—性格”的“情感—体验”流程。

学生通过民歌学习五声音阶,触发听觉和视觉。生动灵活的课堂环境能够增强他们的感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提到20世纪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奥尔夫的方法与柯达伊的方法并驾齐驱。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他认为“音乐应该遵循儿童的天性”,并采用更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了尊重,音乐教育中不仅有以审美为中心的目标,还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唱歌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唱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较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竖琴等,以方便唱出乐谱,克服困难。唱歌也可以采用“张口默唱”的方式,这比重复排练更节省时间。这是因为“张口默唱”不仅可以改掉喊叫的不良演唱习惯,还可以保护嗓子。“张嘴默唱”要求学生张大嘴,夸张地达到标准的发音,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纠正很多学生唱歌时不张嘴的坏习惯,也可以纠正许多学生在唱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唱歌时放松声带,重新认识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等等。

4 结语

由于中小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所以其艺术发展也会不同。各个时期儿童的艺术身体发展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受社会、家庭、个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主体意识各有不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允许存在差异,扬长避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一主体开展,每个主体都有其独特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个体心理特征与学习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相结合,在教学中将音乐教学经验和音乐学习心理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題,并逐步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自身音乐教学水平。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严毅.基于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课堂律动教学现状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1.

[2] 林子瑞.信阳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及对策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 谢磊玉,资利萍.浅析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J].音乐时空,2015(19):130.

[4] 周佩佩.高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作者简介:张雪松(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