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语境下明代婚服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4-02-20 23:39梁思艺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文化传播

摘要:目的:明代婚服无论是形制、纹样还是色彩,都体现出了汉族人民对织造技艺的掌控和对规则秩序的敬畏。但是明代婚服形制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在现代不具备较强实用性,又因相关宣传不足,国人对其认同感有待增强。为了避免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陷入传承困境,文章探讨明代婚服文化如何以新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化传播语境相融合,从而实现有效传播。方法:首先分析明代婚服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价值,再以明代婚服发展断层、华丽昂贵以及烦琐不便为切入点,对其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随后基于现代数字艺术的理论研究,对明代婚服文化的传播新形式进行多角度探析。结果:针对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传承陷入的困境,提出新的实践方案:建设明代婚服数字博物馆,以数字绘画形式革新传统的视觉语言,解决现存文物较少、难以查阅以及文化宣传不足的问题;将数字游戏与明代婚服文化相融合,引导青少年群体关注明代婚服文化;打造明代婚服系列数字藏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共赢。结论:应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明代婚服在现代虽然不再被广泛使用,但数字艺术形式能够激活其所蕴藏的精神文明,使之与现代传播语境相适应,在文化领域与消费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关键词:明代婚服;文化传播;数字艺术

中图分类号:TS941.1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3

1 明代婚服概述

《礼记·昏义》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泱泱华夏历经数千年,积累了深厚的礼仪文明,婚礼作为四大礼仪之一,在历朝历代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其文明之精髓也能透过传统婚服一览无余。

1.1 源远流长的历史

明代婚服是汉族传统婚服之集大成者,汉族传统婚服源于周代。周代婚礼质朴而简约,男子身穿爵弁玄端,女子则纯衣纁袡。唐宋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婚服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唐代婚礼男子可着绛色公服,女子着青绿色钗钿礼衣。宋代继承唐制但尚“雅”,婚服较为简约内敛,并且开始出现凤冠霞帔与大袖衫的搭配,这便是明代婚服的前身。

1.2 繁缛富丽的形制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的礼服,但因为“摄盛”的制度,明代婚礼中平民可着九品官服,女子着九品命妇礼服,包括凤冠霞帔、交领或竖领褙子外套圆领袍,圆领袍外搭真红大袖衫、红盖头、长裙和束带,身份地位不同者服饰所用面料与制作工艺都不同,但整体特點表现为层叠繁复,庄重而华丽。

凤冠是明代最尊贵的冠饰,采用了锻造、花丝、镶嵌、堑雕、点翠、穿系等多项工艺,其中镶嵌的宝石多达400余颗[1],极尽奢华。霞帔是一条绕过脖子挂在胸前的彩色挂带,有缂丝、刺绣、妆花、织金等多种装饰方法,前方缀有玉或金银的霞帔坠子,加工精细,富丽堂皇。明代婚服形制烦琐且造价昂贵,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明代经济基础较好,织造业技艺发达,为婚服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第二,明代重视对汉族服饰制度的改革,通过服饰的形制、纹样与材质来划分等级。

1.3 礼法森严的纹样

明代婚服所使用的装饰纹样需要遵循森严的等级礼法,女子的霞帔或服饰纹样随丈夫的品级。皇后的礼服与霞帔用龙纹,嫔妃可用凤纹;一品二品命妇用翟鸟纹;三品、四品命妇用孔雀纹;五品命妇用鸳鸯纹;六品、七品命妇用练鹊纹;八品、九品命妇则用缠枝花纹。平民新妇不可用花绣装饰。

1.4 喜庆吉祥的色彩

唐宋以来的婚礼仪式逐渐摒弃了周汉时期庄重严肃的风格,朝喜庆热闹的方向转变。明太祖认为赤色是神圣吉祥之色,是顺应天意的选择,因而代表吉祥、喜庆、祝福之意的红色在明代婚服中逐渐流行并成为传统[2],红色吉服自此在汉族婚礼上沿用了数百年之久。

2 明代婚服文化的传播困境

2.1 文化发展存在历史性断层

清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清初在“男从女不从”的规定下,汉族女子的婚服保持明代的形制,随着满汉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交融,人们的服饰也开始相互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对传统婚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烦琐的衣冠制度随着封建陋习一同被废弃,新时代的“文明婚礼”热潮袭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但1840年以来,明代婚服文化发展与传播基本处于断层状态,其传承面临重大挑战。

2.2 受众范围狭窄

根据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在汉服文化的受众中,女性占比64.8%,大学本科学历受众达56.6%,华东、华南与华北地区受访者共占比约67.57%。由此可知,汉服文化受众大多数为北上广深、受过本科教育的中青年女性。汉服文化的受众尚且如此局限,更何况汉服文化的分支——明代婚服文化。其受众多为服装设计师、影视工作者、婚庆公司员工和计划举办中式婚礼的汉服文化爱好者。

明代婚服文化受众范围狭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明代婚服原属于贵族礼服,造价昂贵,现代能够接触正统明代婚礼服饰的人较少;第二,明代婚礼服饰的形制烦琐,部分人不能接受;第三,关于传统服饰的教育与科普不足,使得受众对传统婚礼服饰的文化认同感不强。

2.3 传播内容质量低

21世纪大众娱乐产业的崛起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受到商业化影响,明代婚服文化的传播背离初衷。第一,影视作品对明代礼服的相关内容介绍不严谨。艾媒咨询关于汉服文化的调研显,59.3%的中国大众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传统服饰文化,而多数作品传播的是错误的服饰文化。例如,带有“历史正剧”标签的《大明风华》,其中后妃的凤冠霞帔形制明显错误,服化道影楼风格明显。第二,婚庆公司利用中式婚礼的噱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混搭服饰的现象层出不穷。第三,对传统婚服的研究不够透彻,市面上缺乏相关书籍资料。这些行为误导了大众对明代婚服文化的认知,因此国内需要开放权威渠道供大众了解明代婚服文化。

3 数字艺术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优势

数字艺术即数字化艺术,其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艺术必须全面或部分使用数字手段,包括电脑插画、数字特效、虚拟现实、互动装置、数字音乐等[3],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具备更优越的传播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还原与记录传统文物。部分传统文物由于年代久远无法再现于世,可以利用数字艺术还原技艺及文物形态,为其创造新的传播机遇[4]。例如,《富春山居图》曾经因被火焚烧而分成两段,科研人员运用AI技术首次完整复原了真迹的缺失部分。数字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修复文物,还可以用于创建数字图书馆和保存档案,对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历史文物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便于人们查阅和学习。

第二,传播手段多样化。数字技术使文化的传播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文物的展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上呈现。例如,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整合故宫资源,男女老少皆可足不出户云游故宫。数字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受众范围都逐渐拓宽。

第三,传播内容具有多感交互性。数字艺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能创造出有趣、富有创意的传播形式。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手机APP电子版形式展现了名画中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全过程。通过画面、音效等信息的引导,受众用手指触碰智能终端屏幕,主动参与新媒体交互作品的情景讲述,从而深入了解传统名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5],这类交互性设计可以更好地激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数字艺术语境下明代婚服文化传播策略

4.1 建设明代婚服数字博物馆

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对明代婚服文物进行数字艺术转化,能使其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利用3D扫描技术提取出现存实物的构造、尺寸、色彩与纹样等数据,再利用建模重塑、虚拟现实等手段对明代婚服的实物及制作方式进行复刻再现,以数字艺术激活明代婚服文化资源。随后对明代婚服文化的数字化成果进行云端标注储存,建立数字博物馆,以文化遗产数字化形式进行永久保护与传承。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数字敦煌”概念,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与遗址进行三维重建,实现对敦煌文物信息的永续储存与利用,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数字化的明代婚服文化还能与现代传播渠道深度融合,将其投放至各大网站和社交平台,可轻松实现资源共享,让具有权威保障的高质量明代传统婚服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4.2 以数字绘画革新传统的视觉语言

数字技术可以为明代婚服文化的传播提供多元的视觉形式。明代婚服文化除了依靠实物传承,还可凭借画像与古籍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然而写实画像色调昏暗、古籍资料言语晦涩,明代婚服文化需要更高质量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来适应现代传播语境。数字绘画是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相较于传统手绘,其更依赖科学技术,并且更具劝服性与传播性[6]。利用数字绘画形式对明代婚服文化進行可视化设计,能使文化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例如,朴缜的数字插画作品——中国城市系列的《东方幻月录》,既保留了中国元素,又迎合了现代化审美习惯与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的视觉语言革新指明了方向。

4.3 将数字游戏与明代婚服文化融合

数字游戏是现代传播语境中重要的娱乐媒介,相较于其他媒介,数字游戏更容易被低龄群体接受。美国学者在1970年最早提出功能游戏的概念,即非纯粹娱乐、有教育目的的游戏[7]。不论是将历史文化融入游戏背景,如故宫博物院在设计的游戏《皇帝的一天》中结合了故宫的布局、场景与文物信息,还是在游戏中融入文化元素,如换装游戏《闪耀暖暖》在服饰设计中融入云锦技艺,都能促使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互动,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明代婚服文化同样可以与数字游戏合作,如对形制、纹样图案等元素进行提炼与转化,将明代婚礼场景等文化元素在游戏情境中呈现出来,使玩家在特定情境中了解明代婚服的相关知识。这类交互娱乐体验可以激发年轻群体对明代婚服文化的学习兴趣,解决明代婚服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临的受众层面偏窄、受众年龄层次偏高的问题。

4.4 打造明代婚服系列数字藏品

对现代人而言,明代婚服价格昂贵并且不实用,因而很少有人为其消费,以数字藏品为载体,可以实现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的商业价值。数字藏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是依托联盟链打造具有唯一区块链编号的不可篡改和替代的数字化艺术作品。国内数字藏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馆藏文物、艺术品的原始数据制作,如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另一种是以馆藏文物、艺术品为灵感进行二次创作的数字化产品,如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力的“国潮故宫冰嬉图”系列数字藏品,以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绘制的《冰嬉图》为基础进行再设计[8]。

基于艺术品进行二次设计的数字藏品在视觉形式上往往更贴切现代审美潮流,并且包含设计师对原物的主观理解,具有较强的原创性与设计感,所以备受消费者欢迎。基于明代婚礼服文化进行人物IP设计,以数字绘图和3D建模等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藏品,可以展示明代婚服的形制与细节,以及人物的妆容发饰,抑或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明代婚服进行趣味再设计。数字藏品是数字文化遗产完美的载体,相较于实物收藏而言更具有普惠性,普通群众也能消费得起。打造明代婚服系列数字藏品,能使明代婚服文化向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共赢。

5 结语

我国素来享有“衣冠大国”之美誉,明代婚服文化作为汉族传统婚服文化之集大成者,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现代需要国人守护。数字艺术具有较强的还原记录性、多元传播性与多感交互性,与数字博物馆、数字绘画、数字游戏、数字藏品等领域合作,推动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的传播,不仅可以向现代人展示汉族人民的审美与智慧,还可以更新明代传统婚服的视觉语言与传播形式,为其在商业与文化道路上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徐蓉.明代婚礼服的审美特征研究[J].新美术,2016,37(1):106-109,133.

[2] 王红,姚晨明.以色论婚:中国古代婚服的“色”审美流变[J].天工,2022(18):67-71.

[3] 康康.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的传播与再生[J].艺术百家,2016,32(4):245-246,249.

[4] 吴祎昉.时尚的选择:国潮文化受众内驱动力分析[J].丝绸,2023,60(5):80-86.

[5] 王建罡,郑勇,王宁.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传统工艺文创推广探究[J].包装工程,2021,42(24):306-313.

[6] 陈琦,周杨静.新媒体语境下数字插画的视觉修辞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5):30-31.

[7] 刘彪,顾邦军,郑琳,等.文化遗产类功能游戏设计与文化传播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2):47-53.

[8] 孙琳.文博类数字藏品的提升路径研究[J].艺术市场,2022(12):71-73.

作者简介:梁思艺(1997—),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文化传播
皮影定格动画研究与实践
刍议虚拟现实时代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工具
数字艺术在云南景颇织锦工艺传承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数字艺术教育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