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陕西 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

2024-02-18 04:51田亚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英译

摘    要:陕西省非遗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载体,其英语译介有助于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推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在翻译流水句时,译者应重点关注语言维的转换,使用分译法,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重点关注文化维的转换,使用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维的转换,得“意”忘形,准确传达非遗名称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三维转换;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1-0072-07

收稿日期:2023-10-2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与国际传播模式研究(2019M039);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省非遗的传播研究(S202311396078)

作者简介:田亚亚,女,陕西商州人,商洛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翻译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言

非遗既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特性,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教育、文化、审美、艺术和经济价值。[1]陕西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其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截至2023年7月底,陕西省已公示了七批非遗名录,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1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766项。[2]陕西省的非遗是陕西的,也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其英语译介有助于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推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包容与互鉴。

调查发现,陕西省非遗翻译研究不到10年时间,成果主要为译著与学术论文两大类。在翻译实践方面,2021年苏蕊出版了译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俗文化英译》,以汉英双语形式介绍了陕西省前四批85项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基本内容[3];2022年田亚亚、杨娇、廉洁出版了译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对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陕西省前四批十大类120项颇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4]这两本著作是陕西省非遗翻译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陕西省非遗的国际传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翻译研究领域,学者主要探讨了陕西省非遗翻译的原则、策略与方法。田亚亚、孙雪娥等从生态翻译学“平衡和谐”原则与“多维整合”原则视角探讨了陕西省非遗外宣翻译原则与策略[5],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了译者如何理解陕西省非遗外宣文本原文、编辑原文以及选取翻译策略[6],基于归化、异化视角探析了陕西省非遗外宣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与方法[7];于强福以《劈山救母》的翻译为例,提出了陕西省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说唱词的英译策略[8];张茜、魏旭基于文化视角,结合外宣翻译的原则,探析了陕西省非遗语料的翻译策略与方法[9]。上述成果从不同视角出发,研究了陕西省非遗翻译的相关问题,然而系统性研究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翻译难点及其对策的成果鲜见。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非遗介绍性文本中翻译难点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本文将基于“三维转换”理论,深入探析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难点的翻译,以期为我国非遗、民俗等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二、生态翻译学以及“三維转换”理论

2001年,在第三届翻译界论坛上,我国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翻译理论。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理论已逐渐成熟完善,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生态翻译学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和翻译群落生态(译者)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11]129生态翻译学研究包括宏观“译学”、中观“译论”、微观“译本”三个方面。宏观“译学”主要论述了翻译管理、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翻译本体等生态体系以及翻译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中观“译论”主要阐释了翻译本体理论中“何为译”“谁在译”“如何译”“为何译”等核心问题;微观“译本”主要研究“多维”转换、“掏空”再现、环境“补建”、自然化“仿生”等生态翻译策略与方法[11]132–300。作为跨学科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术语体系和学派,其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12]

“三维转换”可以看作生态翻译理论的一个视角或研究的维度。[13]“语言维”的转换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4]。“文化维”的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努力保护两种语言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谐,确保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交际维”的转换指译者除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将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语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语言、文化、交际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织,互联互动,因此这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过程中的转换不止限于上述的“三维”转换,但此“三维”应该是最主要的。[11]237–238

三、“三维转换”理论在陕西省非遺

介绍性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三维转换”理论为文化类文本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在处理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时,译者可依据该理论,灵活使用分译、音译加解释、直译加解释等翻译方法,将源语以恰当的方式移植于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使其能够在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生存”并“长存”。

(一)语言维转换:分译流水句,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

“语言维”的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语言维的转换要求译者清楚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规律,将源语的语言形式转换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语言形式。语言维转换是文化维与交际维转换的基础,译语和源语只有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才可能实现文化维与交际维的转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英语言形式差异巨大。汉语重“意合”,以意统形,句子结构松弛,较少使用连接词,读者可依据隐藏的逻辑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严谨,以形显意,常借助连接词表现句子的逻辑关系。[15]314

语言维转换主要体现于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的翻译。“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16]23受母语的影响,在将流水句翻译为英语时,译者往往忽略了连词、照应等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译文套用原文的句子结构,“中式英语”痕迹明显,译文连贯性与流畅性欠佳。[17]在翻译陕西省非遗介绍文本时,如果译者机械地将原文的一个流水句处理为一个英文句子,那么译文将会出现句子结构庞杂、句间关系复杂、逻辑不清晰、语义晦涩难懂等问题。因此,译者应注意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别,深入分析流水句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将其切分成若干短句,并合理使用连词、照应、重复等语篇衔接手段明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

例1  ①木偶的头部以泥土雕塑,②干后彩绘成各类角色,//③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④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⑤偶头和偶身可以灵活搭配,⑥以便组成不同的角色。[18]66

该例出自陕西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介绍性文本。该例为典型的流水句,共包含6个小句。译者首先应理清各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逻辑关系将原文转换为若干英语句子。第一和第二个小句的主语都为“木偶的头部”,两小句为并列关系,可将其处理为一个英语句子。第四小句中的“偶人躯干”与第三小句中“偶身”为同义词,同义词可以在语义上重复、补充上文内容,使上下语段彼此关联,实现语义的连贯[19],译者可将这两个小句转换为一个英文句子。第五和第六小句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前者为主句,后者为目的状语,可译作一个英语句子。分译后的句子语义清晰,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建议将该例译为:Heads of the puppets are made of clay and painted into various characters after being dried. The neck is connected to the body with a piece of iron wire-the body and limbs of the puppet are carved out of wood. The heads and bodies can be matched flexibly to form different characters.

例 2  运用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精心制作的膏药药性温和,药力持久,气味芳香,//冬天不脆,夏天不流,外观黑如漆,明如镜,//具有通行经络、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消肿镇痛等疗效,对因风寒湿邪痹阻及慢性劳损引起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疾患等有十分显著的康复作用。[20]147

该例出自陕西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的介绍文本。该例为典型的流水句,包含多个小句,每个小句的逻辑主语都为“马明仁膏药”。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原文无法被译为一个英语句子。译者首先需要划分意群,找出每个意群的主语,理清不同意群之间以及同一意群不同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原句分译为若干英语句子。该流水句包含三个意群,可译为三个英语句子。第一个意群包含了马明仁膏药的药性、药力和气味等信息,可转换为一个英语简单句。第二个意群为马明仁膏药的特性与外观特点,可转换为一个由and连接的英语并列句。第三个意群为马明仁膏药的疗效,其中前半部分“具有通行经络、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消肿镇痛等疗效”与后半部分“对因风寒湿邪痹阻及慢性劳损引起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疾患等有十分显著的康复作用”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可将前半部分处理为介词with引导的原因状语,后半句处理为主句。

建议将该例译为:Mamingren plaster is mild in n-

ature, durable in potency and fragrant in smell. It looks

as dark as black lacquer and as bright as mirror and it is

not brittle in winter, nor easy to melt in summer.With functions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solving s-

tasis, dispelling wind and eliminating dampness, reduc-

ing swelling and pain, etc., it has very significant thera-

peutic effects on diseases caused by coldness, wetness

as well as chronic strain, such as rheumatism, rheumat-

oid arthritis, bone hyperplasia, lumbar disc herniation,cervical spondylosis,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knee joi-

nt diseases and so on.

(二)文化維的转换: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译语中保留、阐释源语的文化内涵,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平衡和谐,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11]237文化维的转换主要体现于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介绍性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中包含大量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手工技艺、医药、体育等领域的文化专有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专有项在英语中无对应的表达,因此是翻译的难点。在翻译非遗介绍性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译入语读者对我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采用内容层面异化与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异质化特点,同时使译文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 3 合阳提线木偶戏主要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其表演方法主要是提线。[18]66

该例出自陕西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介绍文本。原文中的“生、旦、净、丑”是我国戏剧中最常见的四个角色种类,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属于文化专有项。“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丑”指滑稽人物。译者可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翻译这几个词语,分别将其译为sheng (the male role)、dan (the female role)、jing (the painted-face role)、chou (the comic role)。译文中汉语拼音保留了原文的异质化特点,解释性翻译能够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这四个词语的涵义。译文不仅能够丰富译入语的语言表达,而且有助于对外传播我国戏曲文化,译文和原文实现了文化维的平衡与和谐。

例 4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病方法,俗称“号脉”或“切脉”。战国时著名医学家扁鹊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21]128

该例出自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氏一指诊脉技艺”的介绍文本。“望、闻、问、切”是中医最基本的四种诊断方法,为医学行业的文化专有项。望诊, 指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辩证资料。[22]1626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嗅病人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22]1311问诊, 指询问患者以往的病史,起病原因、发病和治疗经过以及现在的症状、饮食喜好等情况。[22]703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指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22]258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可查到“望、闻、问、切”的英文分别为inspection、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interrogation、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但是词典中的译文无法充分传达“望、闻、问、切”的文化内涵,因此,建议译者采用直译加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译出每种诊法具体、详细的内容。与单纯的直译或意译相比,解释性翻译可以使译入语读者了解每种诊法的具体内容与特点,帮助其了解、接受中医文化,进而推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

建议将原文译为:Pulse diagnosis, commonly na-

med as “feeling the pulse” , is a unique diagnosis meth-

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an Que, a famous

physician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reated the four-

step diagnoses of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interrogation, and 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 Inspection

refers to looking at the patients look complexion,eyes,

tongue, skin, excretion, movements, etc. to obtain rele-

vant information on the patients disease;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means 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voice;bre-

ath, coughs, moans, etc. and smelling the patients bre

ath, body odor and excretions; interrogation is asking a-

bout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cause and course of disease, course of treatment, present symptoms, food p-

reference, etc; 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 means that t-

he doctor uses his fingers to feel the patients pulse, to-

uch and press certain parts of the patients body.

例 5  澄城刺绣文化内涵丰富。象征和托物寓意是澄城刺绣的一大特征。人们希望幸福,借同音物,如蝙蝠,以象征“福”。人们希望摆脱贫穷、加官晋爵,常借用美丽的梅花鹿以象征“禄”。[18]122

上例出自陕西省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刺绣”的介绍文本。虽然中西方国家都有蝙蝠,但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蝙蝠”中的“蝠”与“福”字的谐音,因此被视为福气的象征。这种观念源于古代中国非常注重谐音的传统。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常常被描绘成黑暗势力的象征。艾克西拉认为:原文中的某些项目在译入语读者文化系统中没有对应项,或者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对应项的文本地位与该项目不同,因此翻译时难以译出该项目在原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该类项目则为文化专有项。[23]根据此定义,“蝙蝠”为文化专有项。在该例中,如果译者将“蝙蝠”直译为bat,不加任何解释性词句,将“人们希望幸福,借同音物,如蝙蝠,以象征‘福”译为People hope for happiness, so by making use of homonymes, they embrioder bat to symbolize happiness,那么译文读者仅能明白在中国文化中蝙蝠象征幸福,但他们无法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蝙蝠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甚至于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同理,如果译者将上例中的“梅花鹿”直译为sika deer,将“人们希望摆脱贫穷、加官晋爵,常借用美丽的梅花鹿以象征‘禄”译为“People want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get promotion in career, so they often embroider the beautiful sika deer to symbolize wealth and promotion.”。那么译入语读者仅能明白梅花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财富与职位上升,但他们不能明白为什么梅花鹿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因此建议译者使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翻译“蝙蝠”“福”“梅花鹿”“禄”,从而帮助译入语读者明白“蝙蝠”与“福”同音,“福”的意思为“幸福、好运”,“梅花鹿”中的“鹿”与“禄”同音,“禄”的意思为“富裕、财富”,进而帮助其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视“蝙蝠”“梅花鹿”为祥瑞之物。

建议将上例译为:Chengcheng embroideries con-

tai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is expressed in the way of symbolization. People hope for happiness, so by making

use of homonymes, they embroider bianfu (referring to

bats in English) to symbolize “fu” which means happin-

ess and good luck. People want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get promotion in career, so they often embroider the be-

autiful animal meihualu (referring to sika deer in Engli-

sh) to symbolize “lu” which means wealth and good for-

tune.

(三)交际维的转换:得“意”忘形,准确传达非遗项目名称内涵意义

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关注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关注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否通过译文传递给了译文读者。[11]23根据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非遗介绍性文本应属于信息型文本,其功能主要是传达事实、信息、知识等,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因而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翻译的重点是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交际维的转换主要体现在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称的翻译方面。

陕西省大部分非遗项目名称的字面意义等同于内涵意义,读者通过非遗名称就可以准确理解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此种情况下,译者可按照非遗名称的字面意义直译。然而,一小部分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差较大,字面意义不能清晰、准确反映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此种情况下,直译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译文无法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甚至会误导读者。在翻译非遗名称之前,译者应阅读、研究非遗项目的介绍文本,准确理解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意义,然后再进行翻译。

例如,在翻译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石泉火狮子、陕北秧歌等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如果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按照字面意思直译,那么译文可能为Ansai Waist Drum、Yichuan Chest Drum、Shiquan Fire Lion、 Luo chuan Bie Drur、Northern Shaanxi Yangge。這样的译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中非遗项目名称隐含的信息,原文的交际意图无法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根据《陕西省第一批非遗名录图典》与《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名录图典》中的相关介绍,上述非遗项目属于传统舞蹈,因此译者可采用直译或音译加类别词的译法,在译文中舞蹈名称后增加dance一词,在地名后增加county等词语,使译入语读者明白这些非遗项目的属性为舞蹈表演以及它们从属或流行的区域,从而实现源语到译语交际维的转换。建议将这几个非遗名称分别译为Waist Drum Dance of Ansai County、Chest Drum Dance of Yichuan County、Bie Drum Dauce of Luo chuan County、Fire Lion Dance of Shiquan County、Yangge Dance of Northern Shaanxi。

再如,在翻译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东龙山狗娃咪泥哨”时,译者如果不深入了解该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望文生义,该名称很可能会被译为Donglongshan Dog-shaped Clay Whistles。根据《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名录图典》中该非遗项目的相关介绍“东龙山狗娃咪的造型多为小狗、小猫、小鸟、小狮、小猴、人骑狮、人骑狗、猴骑狮、狗骑狮,以及十二生肖等”[21]76,“东龙山狗娃咪泥哨”中“狗娃”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dog-shaped,而应意译为animal-shaped。另外,通过阅读该非遗项目的介绍性文本可知,“东龙山狗娃咪泥哨”是指东龙山村民所制作的动物形状的泥哨,为向译入语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实现该非遗名称信息传递的交际功能,译者可将该非遗名称译为Animal-shaped Clay Whistles of Donglongshan Village。在翻译“黄帝陵祭典”这一名称时,译者如果拘泥于原文字面意义与语言形式,忽略原文的交际功能,译文可能为Yellow Emperor Mausoleum Sacrificial Ceremonies。该译文虽然忠实地译出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語的意义,与原文语言形式完全对等。然而,该译文却无法准确传达该非遗项目的内涵意义。“黄帝陵祭典”指在黄帝陵所举办的祭祀典礼,建议将其译为Sacrificial Ceremonies at Yellow Emperors Mausoleum。at一

词明晰了Sacrificial Ceremonies和Yellow Emperors Mausoleum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该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意义。

四、结语

陕西省非遗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翻译是陕西省文化走向世界和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保护、传播与传承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在翻译非遗介绍性文本中的流水句时,译者应重点关注语言维的转换,了解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根据意群切分汉语长句,借助连词、照应等衔接手段,明晰句子间的关系,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在翻译非遗介绍性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重点关注文化维的转换,使用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力争使译文既能保留原文异质化特点,激发读者了解非遗的兴趣,又能够照顾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习惯,实现对外传播我国特色文化的功能。在翻译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维的转换,打破原文中非遗项目名称语言形式和字面意思的束缚,深入研究非遗项目介绍文本,准确理解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意义,有效传达其隐含的信息以及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洪铭.为非遗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EB/OL]. (2023-06-28)[2023-08-20].http://ent.people.com.cn/n1/2023/0628/c1012-40022736.html.

[3]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俗文化英译[M].苏蕊,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

[4]  田亚亚,杨娇,廉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对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

[5]  田亚亚,孙雪娥.生态翻译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启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0):55-60.

[6]  田亚亚,付丹亚.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探析[J].文化学刊,2018(4):169-171.

[7]  田亚亚.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中文化专有项英译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7):120-123.

[8]  于强福.非遗戏曲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策略探究[J].四川戏剧,2019(10):92-95.

[9]  张茜,魏旭.文化语境视角下陕西非遗语料英译研究[J].文化学刊,2023(6):198-201.

[10]  孟凡君.论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J].中国翻译,2019(4):42-49.

[1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  薛红果.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4):97-100.

[13]  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

[14]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15]  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7]  胡萍,刘艳霞.从“焦点”和“散点”看汉语流水句英译技巧[J].外语与翻译,2021(4):32-37.

[18]  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9]  崔文琦.英語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教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2-97.

[20]  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1]  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2]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3]  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1):18-23.

【责任编辑    马   俊】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troductory Texts of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TIAN Yaya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and carrier of Shaanxi cultural soft power, whose translation can not only help Shaanxi cultural essence go to the world, but can also promote the worldwide protection,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roductory texts of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such as paratactic sentences and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he introductory tex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nam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items. When translating paratactic sentences, translators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dimension, making using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division to achiev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Chinese which features parataxis to English which features hypotaxis. When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items, translators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 adopt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 in content and domestication in language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foreign countries. When translating nam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items, translators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breaking through constraint of linguistic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names.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roductory texts; English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
译员角色空间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