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二重属性带来的教育蜕变

2024-02-18 14:12:31林家业董宏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变革

林家业 董宏鹰

【摘 要】2022年,OpenAI发布的一种新型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火爆海内外。其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属性带来变革的同时,催生了不少新技术、新职业。本文探讨了ChatGPT在教育行业对于教师素养精尖化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化分配、学生学习个性化促进的作用,同时从“教”之外的“育”、原创性思考的缺失和异化的师生交往关系角度反思ChatGPT大行其道下对于教育“温度”的思考。

【关键词】ChatGPT;教育变革;教育温度;交往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28-02

当下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质量不可控、内容不足、方法陈旧、课业负担过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ChatGPT能够提供“教育资源再分配、机器辅助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教育管理、新型教育方式的推广、教育公平的提升”等功能。

ChatGPT赋能教育领域的三大向度探析

1.教师群体发展向度:教师素养精尖化将成为教育界不可逆转的趋势

ChatGPT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聊天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训练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可以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语义,并与人类进行交流。通过ChatGPT,学校可以有效地实行学生管理、教育资源再分配等工作,且通过ChatGPT搭建的自动评分系统、教学辅助机器人、课堂分析系统、智能导师系统已经初步诞生且投入教研使用。就目前的教育智能化发展形势,[1]不难看出:教师的低劳动力成本活动正在逐步下降,大多数工作都能够利用AI辅助完成,甚至人工智能还会比教师完成得更优质。国际文凭组织评估原则和实践负责人马特·格兰维尔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聊天机器人应该被视为“一个非凡的机会”。教师在ChatGPT大行其道下应该要做到如下方面。

其一,向高端管理智能型人才靠拢。人工智能呈现出趋势性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教师的地位。教师要懂得善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解放自身生产力,让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利用AI协助自身的教学工作,打造人机协作双师主辅一体化课堂模式,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寻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其二,向感性情感交互型导师聚拢。课堂中不可缺失人文“温度”,而这种温度则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所无法识别和比拟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教师,面对低年龄段的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在感性的情感教育方面的较多付出。因此,教师应该更关注课堂气氛的营造,更重视在传递知识中对于知识接受主体价值观的传递与意志品格、坚定信念的培养。

其三,向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型学研迈进。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地位与心态,应当保持学习的心态,紧跟时代潮流,不仅仅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要充當共同学习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建构新知识体系,不抱残守缺,正视人工智能的作用与价值,抓住机遇来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掌舵者”。

2.教育资源分配向度:教育资源均衡化将进一步助力农村高质量教育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无疑是一大痛点,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乡村教育的一大难题。在ChatGPT影响下的智能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深度共享,教学全过程涵盖了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等所有教学主体,并贯穿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环节中。这不仅意味着要全面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还需要满足家长期望,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缓解学生学习和家庭压力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全过程需要协同各个教学主体,及时、有效、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学领域内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借助“智能教育模式”全平台多形式互动交流,通过ChatGPT整合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源,从而实现师生的自主选择,缩短了搜索资源、识别教学资源的时间,使得教师能够更精细地聚焦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教学有更为全面的思考。

3.学生自我学习向度:学生学习个性化将成为未来“指尖”学习的潮流

以往中国乃至亚洲的教育,大部分是以“知识量大、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努力”等著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机制下的产物。而ChatGPT以其持续对话、超量数据库、培养提问能力形成的双向互动知识传授为特征,能接受学生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并加以拓展,同时以类人化的情景感知给予回复。而通过ChatGPT在学业方面的个性化反馈和建议,学生从传统的“搜索式学习”转变成为“对话式学习”。指尖学习潮流多是指利用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从自己的时间安排出发去主动获取或建构知识,在对话的过程中升华了传统的课堂问答模式,克服了应试教育中单向传递教授的弊端,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泛在学习”,这是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个性化、深度学习能力差异化的有效途径。

ChatGPT背景下关于教育人文关怀的反思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其内在价值尺度体现了完全尊重、丰富、理解、肯定、发展和完善人的内在意义,人文关怀使人获得“人的存在”,是实现自我完善和充分发挥自我功能的有利途径。显然,ChatGPT目前还无法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

其一,“教”之外的“育”。ChatGPT及其衍生产品目前由于缺乏同理心和理解力,无法感知学生的情感状态,也无法提供情感上的交互、安慰及支持,不能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其量只能算作知识输出的机器,处于“教人”的层面,却无法做到真正的“育人”。

其二,原创性思考的缺失。ChatGPT可以完成接收数据和数据应用,却不存在自我意识,即“否定性”的批判能力。因此ChatGPT在接收数据之后并没有说“不”的能力,达不到否定词的再创造。ChatGPT能够依照学生提供的作业标题完成一系列的文本任务,这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任务”思维,观念逐渐固化。在此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极大概率无法对知识体系有系统性的了解[2]。同时,受其束缚导致其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仅仰赖预训练资料库的“多模态”信息进行回答。ChatGPT在语言交互中只能整合人类群体的知识内容,无法超越现有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隐藏信息的感知能力,思维变得表面化,认知可能会逐渐固化甚至退化。

其三,异化的师生交往关系。正常的师生交往不应该是以“主体-客体”语言交互为主,而应该以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的交往行为为主,是师生在认知、行为、情感上直接或间接的共同作用为基础的。哈贝马斯在他的“四个世界”说提出:交往行为指的是至少需要存在两个行为发起者通过语言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为[3]。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机交往行为中,语言承担的认知、协调与表达功能只得到片面的表达,以口述的言语作为对世界理解的中间介体,也失去了以第一人称体验到主体内心世界的独立性。

总结与反思

数字化教育背景下,ChatGPT及其衍生产品的确在教育行业催产了大量产业与技术,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教”之外“育”的建构、学生甚至教师思考与批判能力的缺失风险与师生关系的信息异化问题。

参考文献

Taecharungroj V. “What can ChatGPT do?” Analyzing Early Reactions to the Innovative AI Chatbot on Twitter[J].Big Data and Cognitive Computing,2023,(71):35.

周洪宇,李宇陽. 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 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5-82.

猜你喜欢
教育变革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26:58
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
论“幕课”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变革
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 15:14:20
浅论“翻转课堂”对教师培训的意义
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 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