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4-02-18 14:12岳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岳静

【摘 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从获取丰富学习资源、善用交互软件工具、开展数学实验研究、借助智慧作业平台、营造智能学习环境五个方面展开,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7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已经有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施,但仍处于能学习、使用信息技术阶段。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创新并专业化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发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寻求突破、走向深入的关键所在[1]。

获取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合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微课、游戏、动画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时,在课前谈话环节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中“三根火柴棍能吊起瓶装水,是真的吗?”的视频,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为什么小小的火柴棍能吊起瓶装水呢?在交流中发现,其实里面藏着一个熟悉的图形——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三角形,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媒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再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在找一找、描一描、画一画中激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要做成三角形的结构呢?进而继续研究三角形的相关特征。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们创设了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善用交互软件工具,促进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实物教具、PPT课件等单一的教学工具不同,交互软件的操作让数学学习更具象化、可视化、互动化,能更直观呈现抽象的数学内涵;能有效支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效突破知识重难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更富吸引力;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透彻、深入地把握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促进深度学习。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轴对称图形”时,在明确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后,请学生在学习单上用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继续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完成后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或手机投屏等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拍照上传、展示、分享、交流,明确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接着,再请学生思考:有没有好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轴对称图形呢?为了更好地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或几何画板与学生进行互动,一位学生在软件上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进行操作,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在判断、质疑、思考、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内涵。

开展数学实验研究,培养理性思维

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更是为数学实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用技术辅助教学,动态捕捉学生的思考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深度。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体积”时,在回顾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后,启发学生思考、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怎么推导呢?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圆柱学具进行实验,在操作中发现可以将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此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动态PPT、GeoGebra或几何画板)将圆柱切分拼接的过程进行动态演示,进一步证明刚刚学生们的猜想和实验结果:圆柱可以转化为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等同于长方体的体积。学生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见的、易理解的,让信息技术赋能学习。

借助智慧作业平台,助力评价反馈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与布置高质量的作业,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有效减轻教与学的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与学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業设计布置、分析诊断已经是一种趋势,教师可以借助智慧作业平台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评价、作业指导、作业管理等操作,使作业更智能、更个性、更高效,从而推动“双减”政策深入落实,推进减负提质增效。

教学中,智慧作业平台作为纽带能有效联结师生与教学实践活动,赋能数学学习。如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备课,记录学生易错点和重难点;课上,可以在线收集汇总学生作业,针对典型问题进行对比展示、分析讲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薄弱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课后,通过作业平台找出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评价反馈。

营造智能学习环境,发展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通过营造智能学习环境,用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教学过程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设计具有弹性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线上线下全时空参与学习。如在课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情况或进行预习,学生线上提交,教师收集数据,及时掌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课后,根据教学情况设计个性化作业,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做,教师线上批改反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动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直播、录播等多种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灵活地参与学习;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实现交流互动,创造一个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数学课堂为载体,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创新并专业化地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参考文献

宁连华,崔皓翔.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评析[J]. 江苏教育,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