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2-18 15:51:14许桂芬
传播与版权 2024年3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教育教学课程思政

许桂芬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融媒时代对高校的工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发生深刻变革,呈现载体多元、内容融合、知识迁移等特征。针对融媒时代的教师思政能力创新,文章提出探索“思政教师+专业老师+行业名师”的思政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全媒融合平台下的平台拓宽与技术驱动,创设理性与活性融合的“思政元素+时政案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融媒视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创新路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媒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深刻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方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其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认识及自身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课程思政教学的高度、深度和效果[1]。因此,高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成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

融媒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教师亟须将思政建设置身在融媒时代的大背景下,全面提升自身思政能力,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高校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具有必要性,它不仅关系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关系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探索如何加强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媒视域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取向

(一)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价值传播

融媒传播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重要形态,信息传播促使教育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载体的变革,同时在形塑学生价值与态度观念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融媒视域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普遍,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本学科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提升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教育内容多样化下的价值认知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融媒视域下,学生面临信息过载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这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警惕学生的泛娱乐化、非理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教师提升思政能力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生主体导向下的价值养成

在媒介素养的加持下,高校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社会议题、时代命题进行深度思考。当代大学生主体观念日益增强,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语态与“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对此,“共享融通”与“离场介入”等方式可以使高校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思政教学目标,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多元化视角思政教育的有效供给与高校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其教学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的深度交融。

二、融媒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变革与挑战

课程思政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2],达到专业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双重效果。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校要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传统的课程思政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思政带来了基础性变革。融媒体的出现意味着媒体生态、传播环境的剧烈嬗变,具体表现为信息传播由点到面,舆论影响广度、引导强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信息源由电视台提供(以视频形式呈现),随之报纸跟进(以图文形式呈现)、广播跟进(以音频形式呈现)、网络跟进(以流媒体形式跟进),这使得同一个信息源可以迅速在传播环境中全面铺开,在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的同时,也满足各方媒体“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由主导性向主体性转变

在融媒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环境的信息交流方式呈现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等特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外、线上和线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融媒体平台获取思政教育信息,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变化使得教育環境由教师主导性向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教师通过调试教学内容与过程,提前预期教学成果等,加强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建构,使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二)教学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整合

在融媒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更加多元的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媒体具有强大的融合性,可以将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教师需要从学理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可以运用融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和真实事件、图片、视频等资源相结合,遵循融媒时代的知识传播规律,用鲜活的时政要闻、社会生活素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教学方法由标准化向协同化变革

在融媒视域下,以往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教师要从理念协同、手段协同等方面实现“聚、通、用”,如通过构建融媒体网络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转移到虚拟环境中进行,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向学生讲解与思政理论知识息息相关的时事新闻,并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让思政课实现“入耳又入心”的目标。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改变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融媒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优化途径

(一)主体优化:探索“思政教师+专业老师+行业名师”的思政队伍建设模式

高校要探索“思政教师+专业老师+行业名师”的思政队伍建设,促进不同领域的教师资源共享和互补,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首先,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高校应在思政教师、专业老师和行业名师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制订合作计划和方案,同时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共享等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其次,建立导师制度。高校应为学生配备思政教师、专业老师和行业名师作为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指导,通过导师团队的协作,让学生体验到全方位的支持。最后,开展联合教学活动。例如,思政教师、专业老师和行业名师可联合授课、联合设计课程项目等,通过不同背景和视角的交叉融合,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培训机制以及综合评价机制,创设实践基地,对思政教师、专业老师和行业名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鼓励优秀教师的参与,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指导水平。

(二)阵地优化:创新全媒融合平台下的平台拓宽与技术驱动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整合“报、网、端、微、屏”等教育教学资源,打造云端展示空间,使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线下思政与线上思政连为一体[3]。在全媒融合平台中,高校教师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来展示思政课内容,衍生形成多维度、多场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近年来,抖音、快手等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学习的主要阵地,基于此,高校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行动引导型任务和情景化实践内容,通过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间的内在逻辑,保障培养方式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标准。第一,高校教师通过互动式展示设计思政课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平台中参与讨论、投票、问答等,增强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第二,高校教师将思政课内容在不同平台如抖音、微博、视频网站等进行展示,通过跨平台展示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第三,高校教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程思政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第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媒介思维,发挥网络传输和数字媒体的优势,将新技术如5G、H5、VR等有机融入思政课内容的开发、设计与发布过程,运用视觉化图像等方式拆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或通过短视频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第五,高校教师通过VR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化教育体验馆,以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位体验,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此外,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搭建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是提升高校教师思政能力的有益尝试。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主要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跨校、跨系、跨专业、跨时空为特点,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为目标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4]。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可以在此文件的指导下,创建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创新思政教研形态,加强思政教学研究,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案例、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源,从而进一步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加强平台建设,通过学校自建或第三方建设,组建教研室团队,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内容建设。

(三)内容优化:创设理性与活性融合的“思政元素+时政案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高校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政案例和专业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活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主动介绍或让学生搜集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理论思想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学会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闻学概论课程学习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邹韬奋、范长江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他们求真务实的可贵品质和良好职业操守,深化职业道德教育[5]。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知识本身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探究和反思都处于行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将时政案例引入课程中,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激发课程的活力,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点话题,如当前的国际形势、经济政策、文化交流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和激发他们的团隊协作能力和活性思维。

在课程设计上,高校教师需要将思政元素、时政案例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在传媒类课程中引入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立足新文科建设、出版融合等国家战略,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与使命担当。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例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高校教师可以立足所在城市,挖掘城市的红色基因,探索如何将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科研创作、课外实践等育人全过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将“四史”教育、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所有专业课程,切实增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亲和力、时代感,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使学生达到增信立志明德的效果。

高校教师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首先,高校教师要研究专业领域的历史背景,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找到该领域和党史的结合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演进和发展。其次,高校教师要分析专业问题的社会背景,将党史中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专业问题相结合,分析专业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再次,高校教师要培养正确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党史了解党的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术态度,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研究方法。最后,高校教师要探索专业问题的人文关怀,将党史学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问题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和人的福祉相结合。

总之,理性与活性融合的“思政元素+时政案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和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

四、结语

在融媒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融媒视域下的思政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持续探索教学创新场域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体的新型关系与教学格局,发挥融媒的多样性、即时性、开放性等优势,推动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进程。在融媒视域下,高校教师需要更加注重思政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融媒素养,探索和创新提升机制,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将思政教学工作引向纵深新高地。

[参考文献]

[1]郭金林,老松杨,彭娟,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02):56-61.

[2]王学俭,赵文瑞.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25-135.

[3]肖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完善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05):34-38.

[4]刘雨.高校“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内涵、特征与进路[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04):43-46.

[5]高军梅.新文科视野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2(02):114-116.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教育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1:16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1:15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9:55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