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萍
(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命题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怎样的医学人才支撑,是医学教育必须回答的一个时代问题。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构筑中华儿女精神谱系的重要基础。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之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必要从知、情、意、行四重维度来深刻审视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和鲜明特质,进而探讨传承与弘扬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财富的实践路径。
家国情怀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伟大实践中孕育并日臻完善的一种独特情愫,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家与国关系上、个体与生命价值上的集中凝聚和彰显。弘扬家国情怀的切入点应以“知”为始,深刻领会其鲜明特质、核心要义和多维价值。
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相区分,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强调群体和集体,提倡集体主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家乡到国家,被视为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屋”与“天下”无异,“一屋”是“天下”的基础与构成单元,“天下”是“一屋”的拓展与延伸。《礼记·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个人、家庭、国家在这里被纳入由小而大、逐级进阶、整体联动的认知体系,三者具有统一性,为后人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人生目标。为着这个目标,一代代志士仁人穷极一生积极探索。家国情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孕育而生,其中既饱含着朴素的伦理认知,也包含着对家国利益共通的理性认知。翻开典籍,无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刚毅,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抑或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其背后都熔铸着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情感认知。
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有其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入侵、故土沦陷、国破家亡、民族危亡的惨痛经历,中华儿女对家国一体的认知愈加深刻,有国才有家,民族解放才能安居乐业,家与国在情感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方面,毫无疑问地,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最深层次、最真本质的因子。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无论是在封建社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精忠报国,还是在战争时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的民族脊梁,抑或是在和平年代为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的无私奉献,在天灾险情面前的披甲逆行,爱国主义始终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历经岁月洗礼而不朽。另一方面,个人与国家同频共振是家国情怀的关键词。回望辉煌发展历程,无数先锋模范以身许国,将小我融于家国大我,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推动国家和民族阔步向前的征程中标注人生意义,用实际行动凝结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宝贵的精神体系,为家国情怀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家国情怀纵贯多个时空场域,具有丰富的多维价值。从国内维度来看,从古至今,根植于心田之中的家国情怀,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激励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各族人民为维护领土统一和国家完整而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联结,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演变、丰富、升华。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家国同构理念的最新表述,进一步丰富了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也让家国情怀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国际维度来看,家国故土联结着中华儿女深深的眷恋,无论身在何处,精神之根牢牢扎在这片热土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国情怀的背后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体现的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纯粹认同与依恋,共同的家国情怀使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家国天下的意义承载,它跨越国家、民族、肤色、疆域的界限,强调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面前的全人类命运的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倡导“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人为公,天下大同”,在如何对待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地球的关系上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全球价值导向,让家国情怀与世界、人类文明接轨。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世界范围科技竞争、文化交融、价值碰撞正处在新的历史交汇时期,局部战争激烈演进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动荡不安。如何构建和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如何为国家民族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亦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全国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其中就包括家国情怀。“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这些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呢?毫无疑问,家国情怀是其中之一。医学青年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生力军,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预备力量,身系预防治疗疾病、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除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外,比一般社会群体更强调具有家国天下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有对全人类的温情与关怀。这一点上,历史上那一批批有志有为的可爱青年树立了楷模。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满怀革命理想,感应时代脉搏,投身时代洪流,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积极响应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考验冲刺,在广阔天地中奉献青春、挥洒热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接过接力棒,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开拓奋进、锐意进取。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他们身上的共同标签。厚植家国情怀,弘扬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高素质医学青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必须肩负起的社会重任。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医学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会因缺乏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而产生偏激态度。家国情怀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精神追求与行为实践的结合。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责任,是眼下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在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需要医学青年更加准确认识自身的角色、自身的使命,心有家国、胸有理想、身有本领,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把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家国情怀这棵常青树上,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离不开家国情怀的内在滋养。家国情怀内含理想信念、奋斗之志、奉献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既随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厘清和明确这些,有助于医学青年进一步形成投身伟大实践的过硬品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在几千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把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历史激流中奋勇向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新的奋斗之路上,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持续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捷径,家国情怀深刻地体现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实践中,古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矢志不渝,今有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的努力登攀高峰,共同让今日中国变得更加可亲、可信、可爱、可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经过接续奋斗,现如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顺利经受住新冠疫情防控与救治工作的考验,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未来前进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当代青年继续毫不动摇地发扬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以实干姿态迎接风险挑战,以奋斗之姿开辟人生和事业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之爱,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思想格局,是把个人融入集体的高尚追求,强调以家国大义为重。在救亡图存的年代,家国情怀催生出深重的忧患意识,以及为之流血牺牲的毅然决绝;在走向复兴的新时代,家国情怀彰显出强烈的责任担当,以及爱岗敬业、竭诚奉献的执着坚定。焦裕禄、谷文昌、于敏、袁隆平、黄文秀、屠呦呦……这些闪亮的名字虽然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他们都有为国家和民族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有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对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人,巍巍中国号巨轮才能渡过风浪、行稳致远。立足时代之需,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伟力,让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四通八达。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品质要在具体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培养,因此传承与弘扬家国情怀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治病救人天职,要把弘扬家国情怀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医学青年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洗礼淬炼,从而形成自觉认识和自发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服务国家与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要守牢家国情怀的本质之正。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奋斗品格、奉献精神的集中凝练,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置身于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背景下,必须始终如一地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葆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其在新的时空场域中依旧能发挥出独特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家国情怀的效能之用。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融的产物,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是长远之计。立足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进一步丰富与拓宽家国情怀的传播路径,增强其之于个人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不少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家国情怀进教材进课堂,引导感悟思想伟力;在璀璨校史院史中挖掘红色基因,寻找并诠释杰出校友的爱国情怀;组建青年理论宣讲团队,让同辈力量讲述身边的先进楷模和典范事例;党团支部联动开展实地研学,青年学子在嘉兴南湖、遵义会址、井冈山上重温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国庆日举行升国旗仪式,师生齐聚红旗下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用青春告白祖国;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一线,开展义诊、宣教等,见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举措都让家国情怀鲜活而可爱。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既要立足于当下的中心工作,又要着眼于长远。一方面,以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前的中心任务,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钱穆认为“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2]。弘扬家国情怀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铸魂、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向医学青年讲好中国的历史和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武装,引导他们在深厚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坚持知信行贯通,真正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指导实践行为、引领个人成长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弘扬家国情怀永远在路上,没有“过去时”和“完成时”,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加之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需要与时俱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各方教育力量贯通的思政教育体系,要做到这一点非一日半日之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家国情怀必将引领人们创造更大成就,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方面,作为一种民族大义和集体人格,弘扬家国情怀的基本立足点在于服务国家和民族,在于坚持国家与个人的互相统一、保家与卫国的命运与共。扎根祖国大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是当代爱国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另一方面,有机生命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家国情怀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唯我独尊”,否则就会陷入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谬论怪圈。身处当下,需要秉持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秉持平等和尊重,让青年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在与国际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实现自我观照、自我教育,推动形成弘扬家国情怀的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