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4-02-16 07:15尤鹏佩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志气政课

尤鹏佩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以高远志气立心,以铮铮铁骨立命,以深厚底气立业,顺应“大思政课”发展潮流,积极学习,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顽强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真正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1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大思政课”以大理念、大格局、大视野、大场域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在此过程中将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培育作为重点,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1.1 积极回应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善用“大思政课”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对重理论解读、轻社会实践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人生价值实现等现实需求,弱化了思政课应有的价值和使命,极易使思政课建设陷入“学生不爱,教师无奈”的窘境,难以真正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大思政课”理念遵循讲清楚道理的思政课本质,在呈现方式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立足当下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浅出,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转化为抵达人心、激活希望的深刻思想,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志气、骨气、底气,促使其在积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1.2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客观要求

善用“大思政课”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客观要求。“两大变局”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复杂,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肩负起铸魂育人的职责,才能为青年大学生精气神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此,必须发挥思政课堂建设的作用,上好思政大课,为青年大学生精气神的培育提供必要前提。从现实发展看,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如果没有受到正确的价值引导,在面对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时容易感到焦虑和失望,转而在网络空间中凭借相关话题获取群体共鸣和身份认同,促使网络亚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之间蔓延,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精气神的塑造,具体表现为以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错误思潮腐蚀青年大学生的志气;庸俗化、低俗化的网络内容淡漠青年大学生的骨气;碎片化、片面化的网络知识传播难以真正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底气。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考试成绩居上位,信仰建设居下位”的问题,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需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缓解高校思政课供需矛盾提供消解之道,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知识育人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中系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推动青年大学生展开相关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流、学术命题的探讨,在实践活动中凝聚价值共识,并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培育的理论自觉和情感认同。总之,善用“大思政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能有“歇歇脚”的懈怠,要拿稳“接力棒”,耕好“责任田”,保持清醒,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感受时代温度,体悟家国情怀[3],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提供良好环境。

1.3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主力军。“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新时代要培育的新人必须是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个体的人生价值和民族复兴的国家使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育远大理想信念、不屈骨气和信心能力,激励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把满腔热血洒向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培育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推销提升到重要战略高度,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传媒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日益多样化及复杂化,复杂的发展环境使得青年大学生难免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为其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增加了难度。“大思政课”把握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局势,选择合理的思政元素并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构建多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2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图景展现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精气神,既是对“大思政课”教学本质、内容、形式、方法、规律等的正确认知,又是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反思和确认。“大思政课”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将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培育、骨气养成、底气塑造提供良好的理念支撑和发展平台,极大地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1 善用“大思政课”拓展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广度

“大思政课”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场域,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培育的广度。(1)“大思政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通过“适应超越律”“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等形式汇聚丰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4],统筹法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必修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互动,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奠定了基础。(2)“大思政课”以德育为核心,强调智育特色,突出体育强国,促进劳动教育,注重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学习过程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志气、骨气、底气的可感度和认同度。(3)“大思政课”借助人工智能、VR、人机交互等高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洞察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青年大学生学习状态、生活习惯、情感动态、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提供数据参考,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把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缺口、行为纰漏、情感空隙等,做好群体画像和个体画像工作,有的放矢,拓展传统思政课空间,打造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从而更有效地感知环境中有意义的信息[5],为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模式。(4)“大思政课”强调协同育人,紧密结合学校课堂和家庭课堂,协调顶层设计、教学组织、资源调配、服务保障等各种育人资源,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内容体系、严密的施教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上好思政课”的良好局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大思政课”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有序衔接,营造良好的平台环境,构建全网、全员、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培育的主体广度、内容广度和形式广度。

2.2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深度

首先,“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上突出大情怀、大视野、大场域的深度融合,突出守正创新。一方面守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容本质,围绕本质要求设置学术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等,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基于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意识超前、接受能力强等优势,将创新型人才培育作为重要抓手,在拓宽思政课场域的过程中通过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办学内容、转变办学方式、打造思政“金课”等形式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其次,“大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深度契合,关注使命意识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使命意识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青年大学生与时代同向同行,与人民群众共同前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志气、骨气、底气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树立斗争意识,培育担当精神,体悟家国情怀,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完成个人价值的升华,在艰苦奋斗中做时代的开拓者和奋进者,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深度。最后,“大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将其中的教育元素挖掘出来、整合起来,运用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时,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便会成为极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6]。可见,要在教学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实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追求理论教学的彻底性和实践教学的生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挖掘贯穿于历史发展全程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相关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优秀品质,体会到中华文明对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感悟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总之,“大思政课”通过深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促进青年大学生切实建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熏陶下从深度上提升志气、骨气、底气。

2.3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温度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通过培育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讲述有温度的思政课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和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温度。首先,“大思政课”将师德师风的培育作为第一标准,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学术魅力、人格魅力,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感受到教师话语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温情”。在师德师风培育过程中牢牢把握“六个要”的提升标准,主要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思政课教师。从教学渠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发力,对思政课教师开展进修培训、访学交流、挂职锻炼等各种提升活动,并建立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奠定“历史规律的可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自觉践行历史规律的可能性”[7]的学理基础,提升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学理语言通俗化的能力,切实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话语表达方式讲透、讲深、讲活道理,使青年学子在充满温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提升志气、骨气、底气。其次,“大思政课”理念下的课程内容更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严格把控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注重选择政治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和热点,通过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形式[8],把学生关心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进行深入研究答疑,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追问;同时借助数字媒体创设数字化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开展问题研究,让思政课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之美、思想之美,促进学生的同理心培育,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锻炼学生的自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后,“大思政课”理念下的素材选取注重学生身边可触、可信的思政案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身边遗迹旧址等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浑厚精气,通过邀请校内外改革先锋、优秀校友、模范代表等进课堂讲课,把机械式灌输、空洞式教学改为现场体验式、互动研讨式教学,灵活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与时俱进地讲好思政课。总之,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温度,就是要发挥人文主义的情怀,让温情的思政课教师讲有温度的课程,以温和的教学形式培育有温度的青年大学生。

3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实践策略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立足实际,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上好历史大课,引导青年大学生明晰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上好理论大课,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提升其理论素养,通过理论探索感知精气神培育路径;上好实践大课,鼓励学生自主挖掘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在教学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3.1 上好历史大课,在历史学习中深化对志气、骨气、底气的认知

上好历史大课,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前提。上好历史大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统一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因此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一是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维模式、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理想境界、人格结构等文化精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规范的认同、理想信念的认同、道德情操的认同,从而厘清个人存在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来源,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探索,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聚合作用,在推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中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二是重视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树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形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是民族发展的根脉所在,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奠定了基础。为此,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感受革命年代的广大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畏生死的崇高理想,以此武装头脑,增强历史自觉意识,培育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承担历史责任。三是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促进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要通过讲授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课程,深刻把握历史人物推进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探讨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推动者所具备的品质和责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大变局”下站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总之,上好历史大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注重观照现实和展望未来,坚定历史自信,在反对虚无价值和“普世价值”过程中构建价值共识,从而坚定历史自信,整体统筹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

3.2 上好理论大课,在理论学习中夯实志气、骨气、底气的基础

“大思政课”高度重视理论教学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作为志气、骨气、底气培育的基础。上好理论大课,一是要引导学生重温经典,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魅力的过程中主动向伟人看齐,厚植自身志气、骨气、底气。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现实生活和学习,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作为理论教学的价值旨归,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三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辩证思维,切实提升理论阐释的实效性。总之,上好理论大课就是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思政课案例中蕴含的发生机制、因果关联、精神实质等,让学生在政理、事理、学理的有机统一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3.3 上好实践大课,在实践锻炼中促进志气、骨气、底气的凝聚

青年大学生通过上好实践大课,才能真正地接地气、长底气、养正气,凝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上好实践大课,就是要以专业设置和学生需求为导向,超越理论说教,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经验,扎根群众生活,关心社会热点,感受时代温度,分析现实问题,体悟家国情怀。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情境教育。在实践大课过程中注重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准研判教学对象的代际思想心理等特征,把学生的获得感及悦纳度作为开展思政课理论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的基本面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鼓励青年大学生同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追求卓越,实现自我发展。同时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情境教育,因地制宜,参观革命旧址、红色场馆及生产一线等,拜访当地先进模范,组织志愿服务等,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青年大学生在情境教育中受熏陶、长才干。二是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大思政课”社会实践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教学的创新发展,增强实践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建立先进典型示范引导机制,发挥“创先争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细化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青年大学生争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运动竞赛等各方面的优秀标兵,并通过校园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向榜样学习、争做优秀榜样的良好局面。三是促进协同育人格局建设。善用“大视野”拓展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和国际视野,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等主体之间密切配合,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教育青年大学生不仅处理好自身同学校之间的关系,更要将课内所学融入课外现实,处理好自身同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协同育人格局的建设保证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随时在场。总之,上好实践大课就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的实践教学手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引领力、爱国主义的感召力、自我革命的锻造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将青春热血融入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中,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为党为人民的奋斗中,争做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4 结语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离不开青年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志气,在艰难困苦中磨炼的骨气,在砥砺发展中铸就的底气。善用“大思政课”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主要渠道,必须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和高校特色,聚焦高校思政课改革实践典型案例具体分析践行效果,在分析具体问题中总结规律,在协同育人的格局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志气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欲望与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