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机制探析

2024-02-14 00:00:00卢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常州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需要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在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文基于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其育人价值、推动常州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实践深入发展的目标,构建“四位一体 多维融通”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以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为此,要遵循育人、共益、主动、可行和创新的基本原则,构建由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并着力从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切实增强社会的支撑功能和创新提升家庭的参与程度这四个主要路径加以推进。

关键词: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理;机制;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122;G64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44-05

Explor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Utilizing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LU Le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31,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o make good use of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fully realize their educational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build an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basic status quo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Changzhou'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s red cultur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construct a \"four in on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for red cultural resourc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mutual benefit, initiative, feasibility, and innovation, and build a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of educ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is through four main paths: actively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 main role of school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supporting function of society, and innovatively increas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families.

Key words: Changzhou;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Mechanism; New er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当前,积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

1.1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现实依据

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和纪念场馆,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资源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载体;既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又能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文化滋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引导人们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貌具有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客观需求。红色文化资源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属性,可以通过思想引领、导向塑造、道德示范、文化熏染等方式发挥其教育价值[3]。在新时代,以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本质上是以资源本身的价值,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情感认同。客观地说,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对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现实回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协同育人是应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现实诉求。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多样。在各地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育人主体认识不够深入、力量薄弱,育人主题不够清晰或出现偏差,育人方式陈旧单一,育人动力内生不足,育人实效存在评价困境等。从现实来看,上述问题难在传统封闭的育人框架内得到解决,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社会性、育人主体之间功能互补、未来教育的多元合作必然导致育人模式从单一主体实施向多主体协同转变。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是以提升实效为目的的育人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1.2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属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范畴,是在协同目标上实现资源与育人深度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包含一整套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必须回答“谁来培育”“培育什么”“如何培育”等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育人实践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相关概念,是开展育人实践的前提。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涉及概念较多,最主要的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这三个基本概念。具体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动态发展的崭新文化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体现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先进文化资源的集合。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为育人提供精神层面的理论素材,还能够为育人实践提供客观资源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同一性[4]。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育人的范围较为宽泛,适用多种场域。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则指育人主体借助介体,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主动协作、相互协调的方式协同推进对育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增进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和情感,并内化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思想观念,外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活动规范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更为直接地体现为育人实践结构中育人主体、对象、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主体,其中政府是主要责任主体,学校是主要实施主体,家庭和社会是重要参与主体。各主体之间能否有效协同互动,决定了育人有效性能否顺利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培育的是时代新人,其客体是青少年,又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群体,而能否把握客体思想行为的特点、认知心理的需求、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育人目标能否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目标是要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要以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锤炼其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精神志趣,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为基本原则,以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体现整体化和时代性为实施导向来设计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质量评价要围绕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素质的提升来展开。立足于现实需求,创新评价理念,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而探索出一套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综合评价体系[5]。

2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要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深刻把握其育人价值。

2.1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

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的故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工农运动和新四军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先行地,孕育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常州地域范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革命斗争遗址、遗迹,重要革命人物在常州生活、战斗、学习留下的遗址、踪迹,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及设施,已经或者尚未挂牌的各级革命历史文物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战斗等重要内容的文艺作品等[6]。结合常州党史历程、红色遗址及革命文物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划分为红色遗址遗迹、党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纪念物、重要文献资料和红色精神6大类。据统计,红色遗址遗迹类包括重要人物故居和旧居、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重要历史事件旧址、重要历史事件遗址、纪念设施、烈士墓、损毁遗址等。重要历史事件主要包括“三抗”斗争、陈巷桥伏击战、塘马战斗、渡江战役、潘墅战斗、中共横山桥支部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中共苏皖区一大召开、常州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共常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及全国城市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城市等。重要纪念物包括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使用过的相机、1943年范祖荫等制作的党旗、新四军殉国先烈纪念册、杜屏少将的解放勋章等。重要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出版的《东进报》、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编印的告各界同胞抗战胜利书、新中国成立前十兵团致武进商会公函、新中国成立前宜兴地下党与部队联系信件等。红色精神类包括“常州三杰”革命精神、新四军“江抗精神”和“铁军精神”、新时代常州精神等。

从育人效果来看,红色遗址遗迹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据课题组调查统计,常州现存重要红色遗址遗迹共84处。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钟楼区现存4处,天宁区11处,新北区16处,经开区7处,武进区14处,金坛区7处,溧阳市25处。从受保护情况来看,有53处遗址被纳入文物登记保护范围,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6处;从被利用情况来看,有27处遗址遗迹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

常州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较多、涉及面广。以育人功能发挥和资源影响力为划分依据,在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影视类、书籍类、曲艺类和主题类资源具有相对重要的育人价值,如电影《王诤将军》《秋之白华》,书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史料汇编》《华罗庚传》,评弹《江南第一燕》,锡剧《永远的青年》,主题类资源“铁军精神”与江南新四军革命斗争史等。

2.2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坚定信念,培育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融性,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奋斗担当。比如,瞿秋白烈士面对敌人多次劝降,作出了“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的铿锵回答。对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来说,是从“根”和“本”意义上的育人。

弘扬不畏艰难、奋发努力的艰苦奋斗精神。崇尚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肯吃苦、愿出力、求上进、不畏难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中得到了现实验证。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励青少年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活教材”,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

培养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情感。红色文化蕴含着共同体精神,其中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构成了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道德基础[7]。常州革命先烈和先进人士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前舍弃小家成全大家,在个人得失和人民幸福前牺牲自我,不负人民的集体主义情感,体现了常州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时代价值。

培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勇气胆略。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是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的鲜明特征。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进农民抗租抗捐运动、新四军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立道德讲堂等,无一不是大胆探索与创新突破。利用这些资源教育青少年,有助于他们传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走好新时代改革之路。

3 构建“四位一体 多维融通”的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达时代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8]。协同育人体现了多元主体合作共育,机制建设则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内容。基于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及育人价值,亟须构建“四位一体 多维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

3.1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原则和主要内容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是指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系统中各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共享与协同的过程与方式,构建此机制需要遵循5个基本原则:一是育人原则,即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是培育时代新人,各育人主体育人的方向不能走偏;二是共益原则,即协同育人各方都能积极受益,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三是主动原则,各育人主体都是育人的主动实施者,要体现主动性;四是可行原则,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具体举措都要体现现实性;五是创新原则,要支持和鼓励创新多元化的融合与协同形式。

依据构建原则,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共同受益的动力机制是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需求,四方需求的连接点和纽带是育人质量,这是人才共育的动力源泉,体现了多方受益的取向。协同共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育人各主体为实现其需要在育人实践上的具体安排,政府侧重于做好凝聚共识、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学校主要是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家庭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社会则为育人提供现实的资源支撑。内外结合的监控机制是监督、检验和评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的机制,主要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自我监管与相互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联动实施的保障机制主要是育人主体为深入开展协同育人而从资金、政策和法规上提供保障的机制,其特点是多方“齐上阵”,通过加强联系和沟通实施协同保障。各方共担的责任机制是针对各育人主体提出的责任机制,政府承担主导性责任,学校承担主要实施责任,家庭和社会承担参与共建责任等。多方共享的分享机制是整合多方资源,促使资源、管理和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

3.2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路径

首先,积极发挥政府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引导建立广泛参与的育人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建立全社会参与联动的育人体系,利用所辖区域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基层广泛开展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等,确保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日常化”。二是创新育人的顶层设计。在市一级层面,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政策制度,规范育人主体责任、育人方式方法、育人评价体系等,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党史部门等依规各司其职,统筹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教育、宣传和研究等相关工作。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在对红色文化资源作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制定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指引性条例和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一体化。

其次,不断强化学校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统一领导。常州各大中小学的党组织要确保从总体上统筹安排、协调部署学校各机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开展育人的各项实践,重点组织开设育人课程或活动,确保实效。二是创新思政课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在学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需要融入“大思政课”的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以数字化展示提升吸引力、数字化体验增强感召力、数字化传播扩大影响力[9]。三是拓宽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新渠道。如依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展开科研育人并践行红色精神,学校与社会机构协同开展各项活动实行实践育人等。四是协同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环境。从整体上考量,将校内环境与校外良好社会大环境相联系,推动学校育人风气从良从优,以此形塑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

再次,切实增强社会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实践中的支撑功能。一是深入挖掘利用有较大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党史、文物保护部门和红色纪念场馆要联动协同,积极开发和利用符合时代发展、教育主题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诉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对其范围、保护标准和利用原则等作出规范性界定。二是推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相融合。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含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资源自身的育人价值,如大力发展与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学活动,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红色元素,引导青少年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等,这些都可以体现较强的育人功能。三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IP品牌建设。当前,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可以为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传播平台,从而快速提升育人效果,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图景,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终端,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记忆和智慧场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传播等[10]。此外,还要打造常州红色IP品牌如“三杰故里·红色名城”,以此展现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育人话语特色。

最后,创新提升家庭在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参与程度。一是要积极拓展家庭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家庭教育具有情感育人的天然优势,但所具备的文化资源条件十分有限,亟须政府、学校和社会给予支持,以增强协同育人实效。二是充分发挥家风家训的育人功能。红色家风既是优秀家国情怀、政治品格、意志品质、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也是红色品质在家庭的代际传承。要积极支持家庭开展红色家风家训教育,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能。三是推动家庭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挥家庭育人功能并不局限于家庭这一场所,要激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德育考评体系中适当增加家庭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条件和要素以提升活动的参与度。

4 结束语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协同育人,需要夯实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地构建“四位一体 多维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要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契合、相适应,要在发展中借鉴经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从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3] 谷松岭.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3(1):14-20.

[4] 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32.

[5] 黄刚.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2.

[6] 李亚雄,华岩,陈娜.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J].江苏地方志,2016(5):21-27.

[7] 伍红林,杨玥.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及其教育转化[J].江苏教育,2021(Z7):18-23.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9] 马闯.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2):68-73.

[10]张宝君,骆文迪.数媒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检视与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1):19-2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导引视域下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XZB009);常州工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增强适应性的问题与理路研究”(项目编号:jgkt2022-24)。

作者简介:卢雷(1981-),男,江苏新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地方红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常州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科教导刊(2016年31期)2017-02-27 18:13:05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38:18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47期)2016-06-29 22:24:21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