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古诗文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性对接研究

2024-02-14 00:00:00林曼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6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教学

摘要:优秀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其美育价值,对于高校美育体系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优秀古诗文在审美价值和教育目标方面,都与现阶段高校美育建设目标相契合,而高校美育建设体系在古今对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均存在着相应的挑战。该文重点分析优秀古诗文与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创新性对接的策略,包括内涵挖掘、教学形式和传播渠道三个层面,为高校美育体系建设提供实用性建议。该文研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优秀古诗文;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创新性对接;审美能力;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30-05

Innovative Docking Research on Excellent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LIN Manping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excellent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Excellent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are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goal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aesthetic value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campus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nnovative docking strategies between excellent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s, teaching forms, and dissemination channels, providing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xcellent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ve docking; Aesthetic ability; Teaching; Humanistic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而优秀古诗文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此观之,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挖掘优秀古诗文与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契合之处,并立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现状,就优秀古诗文与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创新对接,顺理成章地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是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1" "优秀古诗文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优秀古诗文具有深厚而多元的审美价值。学习优秀古诗文,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除此之外,不同学科均可以从优秀古诗文的丰富底蕴和思维范式中汲取养分,这样就可以丰富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拓展学科的知识边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优秀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秀古诗文融入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对于高校美育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长远而卓绝的影响。

1.1 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美育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要求。”[2]冉祥华的观点精准地指出高校美育的目标之一,即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此间包含建设者对培养者“美”的感知、理解和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培育。高校可以通过诵读、赏析和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哲思精神。学生在朗诵古诗文的过程中,便可以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而在赏析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意会诗人所使用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观念。在古诗文的诵读和赏析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去体悟世界,而且可以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循序渐进地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1.2 丰富师生审美情感体验

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美育》中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值得重视的是,优秀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作者丰沛多彩的情感。举例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蕴含着诗人宏大的气魄和统一华夏的壮志豪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蕴藏着诗人游子孤独无依,漂泊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饱含了诗人纯真而热烈的浓情蜜意……在传授和学习这些古诗文时,师生容易与诗人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撑和思想上的熏陶,进而丰富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1.3 丰富高校美育资源

优秀古诗文为高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而这些素材又能反哺高校学科里的哲学、文学、历史、传播、音乐、表演等多学科知识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对古诗文的深入解读,提高文学院学生的文学品鉴和审美创作能力;历史专业以古诗文为切入点,一探古代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等,如从杜甫和白居易的部分诗句中,领会唐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与百姓流离失所之悲苦;哲学专业可以研究探索古诗文中潜藏的哲学思想,如阮籍和嵇康的相关诗句,映照出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宏阔思想等。

1.4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应灵活多元地融入优秀古诗文的教学与教育,如此有助于受教育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古诗文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建构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引领受教育者构筑起合乎时代发展趋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综上所述,高校美育建设中的一个诉求,便是重视并统筹好优秀古诗文资源。教育者可以以专、精、深的开发态度,研讨和宣传优秀古诗文,最终将优秀古诗文资源恰如其分地转化为优秀的美育资源。

2 优秀古诗文与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契合点

现阶段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优秀古诗文扮演着特殊角色,因此,在进行高校美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优秀古诗文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素材,并且陈列出卓绝的审美典范。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而且能够促进其多元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其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优秀古诗文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亦在滋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1 审美价值的契合

优秀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是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修辞为底色,显现出的一种奇妙绚丽的语言艺术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以其对仗工整、言语华丽和意境深远,承载着丰富而卓绝的内涵。意境之美,则常常通过意象的交融和意境的营造,传达出幽微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回归到培养目标上来,高校美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古诗文的意境之美则契合激发学生审美想象的需求,继而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此外,优秀古诗文情感之美,意指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友情和爱情等,正如胡经之指出:“美育是把美学基本理论,变为美化自身和美化外部世界的积极实践。”[4]高校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那么古诗文的情感之美完全可以涵养学生的心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屈原哀悼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国殇》时,可以升华学生对为国捐躯将士的崇高敬意,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2.2 培养目标的契合

高校美育还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优秀古诗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5],强化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传承中华文明的典型特性,创新中华文明的精神动向。

高校美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席勒认为美育的一种样态是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他认为美育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整体”[6]。优秀古诗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范式,具有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文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优秀古诗文融入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关注到美育的重要性,但优秀古诗文融入美育体系建设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仍困难重重。古今对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3.1 古今对接方面

在优秀古诗文与美育体系建设对接过程中,如何将古诗文与现代价值观有效融合是个挑战。部分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生硬地将现代价值观套入,没有找到两者自然关联的切入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且很难产生共鸣。毋庸置疑,古诗文中的部分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存在一定冲突。因而,高校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摒弃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部分,同时吸收精华,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3.2 课程设置方面

一些高校开设了与优秀古诗文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古代诗词赏析”和“中国古典诗歌导读”等。这些课程吸引了许多对古诗感兴趣的学生。课程内容涵盖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多层面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是,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足。很多高校的古诗文课程较为零散,缺乏从美育角度出发的完整课程体系构建。另外,蔡元培说过“不曰是于我为优美,而曰是为优美,是即含有普及人人之意义焉”[7],即美育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然而,现阶段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接触古诗文课程的机会十分有限,且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和递进性。在课程设置上还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缺乏对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实物表演等审美活动的课程引导。

3.3 教学方法方面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古诗文教学中被较广泛地应用。教师借助音频、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朗诵韵律及其创作语境。部分教师还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讨古诗文的积极性。但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大部分教师仍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多数教师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缺乏有效的探索。

3.4 校园文化方面

许多高校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营造了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广泛性有待加强。部分活动只是短暂开展,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活动参与群体往往局限于部分文学爱好者,覆盖面不够广。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古诗文文化的深度挖掘不足,未能充分将其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难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度的美育熏陶。

4 优秀古诗文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对接的创新策略

面对现阶段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高校美育建设者们通过优秀古诗文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性对接,如内涵挖掘创新、教学形式创新和传播渠道创新,提升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文化感知和认同,并最终满足文化传承的潜在要求和实现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4.1 内涵挖掘创新

4.1.1 主题式拓展

围绕某一主题对古诗文进行重新组合解读。例如,弘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古诗词。在解读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可以借用数字人文技术,从点状检索到网状关联,从逐条拷贝到分类打包[8],将传统的静态文本变为可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还可同时呈现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和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动态文本,建立宋代爱国主义诗词文本学习的阅读群,建立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升华学生对爱国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对优秀古诗文的热忱。

4.1.2 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结合

挖掘古诗文中与现代价值观契合的部分进行弘扬。高校可以通过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可以作为当代高校学生陶染性情的精神养分,对学生保持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习惯与心态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对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道德取向有着间接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信仰和矢志不渝的勇气也有着重要作用。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做到让“教育的健康发展经由内求与外求两个维度融合而成”[9],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育的激荡中得以重塑。

4.2 教学形式创新

4.2.1 集成多媒体与人文技术

集成多媒体与人文技术的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图像集成在一起。譬如,可以赋予古诗文以动态画面和背景音乐,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形成逼真的立体化的古诗文审美效果。

4.2.2 跨学科融合

与音乐学科结合。优秀古诗文中蕴含丰富的听觉艺术与音乐生态,并借此构成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律美,带给学生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情趣。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对优秀古诗文的创新性对接可以借助一些经典案例,如歌手安雯翻唱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王菲翻唱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挖掘古诗文的听觉之美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创意实践意识,反哺于优秀古诗文的传承和创新性传播。

与戏剧表演结合。优秀古诗文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活化等诸多特征,表明了它的可分析性、可增删性和可表演性。作为优秀古诗文与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创新对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视化的表演有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缘由。例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代表作《论语》中的经典词句,编导的大型舞剧《孔子》,以多幕剧的形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要注重‘艺术化’的特色融合”[10]。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呈现优秀古诗文的立体形象,促进学生对其整体感知,如高校师生同台演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赵氏孤儿》和《霸王别姬》等精彩片段,有助于重现传统历史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情节,定格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瞬间。

4.2.3 建设通识课程与开发高质量古诗文课程

优秀古诗文通识课程的建设与高质量古诗文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在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上对中华优秀古诗文进行遴选、保存和对外传播,能较好地实现古诗文的创新性发展,能强化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正向情感和良性反馈,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塑造学生合乎社会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格,最终汇入高校美育建设体系之中。譬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开设“古典诗词导读”课程,通过对经典诗词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探究人性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难题。该课程选取近百首中国古典诗词,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系统讲授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审美特质。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借此更深入地理解人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人性,启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个人的潜能。

4.3 传播渠道创新

4.3.1 新媒体平台运用

优秀的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审美动态,承载着独特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也融汇着中华儿女源于血脉的文化认同基础。近年来,电影尤其是国漫电影的崛起,带动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长安三万里》等电影的火热,尤其是《长安三万里》,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瑰丽雄奇的诗词艺术世界、经典诗文的艺术重现让现代中华儿女“血脉觉醒”。借助经典而有代表性的艺术载体,高校美育体系建设在教育学生时可注重新兴的短视频或微电影制作等宣介,重现优秀古诗文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式浪漫”的呈现添砖加瓦。

4.3.2 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古诗文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校美育体系建设除了注重讲授、传承和弘扬优秀古诗文之外,还需要结合新时代下的现实生活必要条件,不断地创新,如借助新时代下文学创作的新动向进行必要而广泛的传播。具体而言,建设者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传播形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古诗文涵养,熟练运用创作技巧,结合新时代新风物、新风貌和新风向,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诗文。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优秀古诗文的作品主题,并深刻领悟其现实意义。此外,建设者还可以在校园的公共空间,如食堂、图书馆等诸多开放型空间设置古诗文展示区,通过电子屏幕滚动播放或语音播报经典古诗文,以及赏析师生对优秀古诗文的探讨成果,或是组织古诗文社团重现古诗词中的宴会和文人雅集场景等,学生便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文化生活,自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5 结束语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时代价值。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哲思精神,通过设置丰富的美育创新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文底蕴。因此,高校美育体系要积极推动优秀古诗文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时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哲学根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4): 9-11.

[2] 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3.

[3] 聂振斌.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25.

[4]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80.

[5] 章长生.在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赓续奋斗[N].民族时报,2023-08-26(3).

[6]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3.

[7]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00.

[8] 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108-129,206-207.

[9] 董云川,冯媛媛.试论“教育面向”的当代进路[J].大学教育科学,2024(4):4-12.

[10]谢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戏剧,2024(8):124-126.

作者简介:林曼萍(1996-),女,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04:14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9:42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48:06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1:32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