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以“时长短”“互动性强”“传播快”等特征契合了当下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需要,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的新平台,备受大学生青睐。但是其娱乐至上理念及信息的良莠不齐极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该文从分析短视频兴起原因、短视频在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短视频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4个方面进行探讨,积极解决短视频给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的隐患,期盼能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让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方式、新空间,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短视频;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036-05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ort Video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ZHU Zhenlun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Short videos,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strong interactivity\", and \"fast dissemination\", meet the need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have become a new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which is highly favored by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its entertainment oriented philosophy and the uneven quality of information greatl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right values, posing severe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short video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ir popularity among students, the impact of short video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coping strategies from four aspects. It actively addresses the hidden dangers that short videos bring to the formation of right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hopes to find new mode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aking short videos a new way and spa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us achiev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Key words: Short video;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driven; Effect; Countermeasure
短视频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娱乐形态,因具有“时长短”“互动性强”“传播快”等传播特色,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可以自由演绎个人“小时代”生活的方式,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我国移动网络文化新的增长点,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文分析短视频兴起的缘由,深入剖析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以此来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短视频兴起:媒介发展的新视听方式
随着传播进入数码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陌生化、仪式化走向日常化。短视频成为当前最受追捧的视听传播形式之一,仅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制作及传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为10.68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0亿人[1]。这表明,随着短视频用户的增长,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娱乐与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说,短视频超越传统媒体而成为当下潮流,已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传播快速、多元化。具有“短”“平”“快”特点的短视频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短视频平台和用户网状型传播方式,使得视频能够以幂次方的速度飞速传播和无线覆盖[2]。故而短视频“传授一体”的传播方式使人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另外,短视频平台满足每一位用户的自由表达需求,为各行各业的人提供了发表见解的平台,也凸显了短视频平台上信息的多样性。
二是用户大众化。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全民体验并真正“生活在其中”[3]。短视频作为人们狂欢的平台,可以说,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只需一部手机。其不仅展现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点滴,也为用户营造了沉浸式的拍摄与观看体验,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因此在观念上也实现了用户的大众化。同时,以往的精英话语权也被短视频的大众化所瓦解。总之,短视频赋予了每位用户发声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用户的主观性。
三是短视频内容轻量化。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的叙事方式,几秒或几分钟内演绎高光时刻,直接呈现最具表现力的叙事内容是短视频的一大特色[4]。作为当前社会语境下新的视听表述,短视频“碎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形式下完整叙事的结构特征,不同于文字、声音、图片等单一的信息表达方式,短视频通过对碎片化内容的再度整合,产生新的语义空间,使用户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提升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建构更加完整的阅视体验,满足了不同用户快餐式的消费需求。
四是短视频传播场景精准化。不同于传统媒体“棚内”录节目的方式,短视频可随时随地展现身边的场景,带给受众不同的体验。就短视频的生产形式而言,受众本身也是短视频的生产者,从生活中获取感兴趣的场景,然后进行拍摄,恰恰能够满足受众自我创意、任意拍摄、自由上传、全面欣赏的全民自制自传自娱的呈现方式。所以,内容场景的真实性透过短视频平台传达给受众,促成传播的情绪化、浸染化。
正是短视频内容的多元化、全民化、内容轻量化及传播场景精准化的特点,使短视频改变了以往的视听方式,也打开了多种信息传播的渠道,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极易受到网络内容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 短视频潮流:大学生自我表达的新方式
从《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了解到,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年占比已过半。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已然成为网络的主力军。所以要想抓住短视频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剖析短视频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是重中之重。
首先,短视频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表达自我、寻求认可的空间平台。短视频平台这一虚拟的空间,给大学生放飞自我、展示个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拥有个人话语权,能够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尼葛洛庞帝曾说,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数字化的生存方式让每个人都那么容易接近,让渺小的孤独的人也能发表自己的声音[5]。对于大学生来说,短视频这种简单易行、自由平等并极具娱乐性的平台,正是他们获得“加冕”的新方式,即完成了表达自我并逐渐得到认可的过程,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其次,大学生获得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社交体验,满足了社交需要。对于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大学生来讲,社交需求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需求。大学生学习并模仿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并发布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此得到其他用户的点赞、关注、评论、转发,并通过这个虚拟空间平台建立粉丝群,与爱好相同的人形成朋友圈,从而在学习、制作、发布、评论中获得社交行为的满足感。
最后,大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探索。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短视频的出现,不仅在时间的长短上改变了传统的视听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过去的读图和文字阅读方式,海量的信息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像影视解说、自然科普、游戏解说、运动展示等,在其中都能找到。而且这些多类别的信息铺陈在开放的短视频平台中,以诙谐幽默搞怪的方式呈现,不同于以往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生动、新奇的展现方式给大学生以新鲜感和独特感,恰恰契合了年轻人标榜个性的愿望。
3 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影响
短视频平台不但让大学生具有了充分演绎各种“小时代”生活的可能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观察社会的视角。但短视频巨量的信息给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此,应当充分审视短视频对于大学生的现实影响,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1 短视频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首先,短视频“碎片化”特征吸引大学生,使他们利用零散的时间观看视频,在无意识间实现了大量的影像化信息阅读。另外,短视频往往有一定的“未完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着大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说短视频平台对于大学生兴趣的激发、自主学习及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提供了最佳的自我表现的舞台。其次,短视频的垂直品类不断细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信息。特别是《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入驻,以“接地气”的方式发布优质内容,引导不同行业人群表达个人想法,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再次,短视频增加了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新方式,对于亲情与友情的双向互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短视频表达自己对于亲情、友情的理解,从而实现情感交流,促进情感的升温。最后,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中欣赏优秀的舞蹈、绘画、摄影作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获得审美快感,通过审美活动来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另外短视频优秀作品诱发大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得大学生产生创作欲望,对于短视频内容进行创新或重新改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短视频作为新时代发展下的视听新方式,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观看世界的新窗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获取知识、交流心理、交流情感和审美娱乐的社群化空间虚拟平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思考与认知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
3.2 短视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2.1 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迷失
首先,短视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满足其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尽管其能够凸显自我存在感,促进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自信心的形成,但视频内容冗杂,对于大学生来说,甄别正确的信息,走出个人主义的泥沼,绝非易事。另外,短视频中的热门内容,在展现大学生独特魅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大学生无限关注,但这也会使大学生陷入“光环的幻想”中,过度抬高自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这些观念让大学生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在寻求自我人生价值中走向歧途。其次,短视频“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特征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宽了传播面。这也使得一些短视频用户为了获得流量,发布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和道德的视频,大学生正处于自制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的阶段,容易被短视频中的不良信息所欺骗,盲目跟风模仿,最终造成道德行为上的失范。最后,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社群化平台,社群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空间,可以达成一种互助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6]。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社群虚拟空间平台,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群体的审美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的见识。但在这个平台中,所表达的内容具有过度娱乐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味地关注感官享受、娱乐搞笑,并不会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
3.2.2 短视频引得大学生过分沉迷、依赖
短视频中大量丰富、有趣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海量短视频的日益更新,持续刺激着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大学生过度关注短视频信息,继而沉迷于此,以不断寻求快感,恶性循环即由此形成。而且短视频搭建的虚拟平台,也提供了一定的社交行为,不少人认为在网络上可以结识“有共同话题的人”“有趣的人”,这就使得大学生把对现实生活中同学、亲友的关心转移到网络社区中的粉丝和关注人的身上,导致自己在现实中与他人的关系日益疏远。因此,过分依赖或沉迷于短视频不利于大学生时间管理、学习、获取知识、与他人沟通等能力的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
3.2.3 大数据算法推荐引发大学生信息茧房
美国学者桑斯坦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受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长此以往就像是将自己禁锢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7]。目前,短视频平台为了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大数据算法推送信息,或者用户本身对话题性强的内容感兴趣,这也促进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比如抖音平台会根据算法向用户推荐喜欢的短视频,短视频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信息的过度单一,还会使得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广度、深度和厚度的认识,减弱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无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他们的视野、见识会受到影响,甚至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由此可能引发社会教育及安全问题。
4 应对短视频影响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一方面,短视频具备的特点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短视频的泛娱乐狂欢、去价值化的特点,对短视频生态中正能量的弘扬具有一定的冲击。因此,面对挑战,学校、家长、相关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应该携手,把不利变为有利,借“视”而行,探索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新模式,把网络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4.1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教育、沟通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故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变化,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保证能够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优质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首先,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人”,面对工作内容、方式的新变化,如何清晰了解工作对象,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9]。辅导员应该深入短视频平台,在有效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时,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加强快速识别网络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保证传播的信息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做好正确的思想引领。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紧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个人媒介素养能力的高低关乎思政教育的质量,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主题讲座、入驻短视频平台,了解短视频等媒介平台传播的本质、特点,这样才能把教学和价值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无形中接受课程所蕴含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4.2 入驻短视频平台,借“视”而行,让思政教育更有吸引力
随着短视频受众的激增,有些短视频传达的内容及信息的合法合规性逐渐偏离轨道,大学生用户也受到影响。因此,面对诸多的挑战,一些主流媒体如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信息,弘扬主旋律,为短视频传播内容的政治正确性和思想健康性保驾护航,这也为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增添了一股清风。除此之外,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侧”,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积极探寻利用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输出模式,可以入驻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短视频平台,从大学生的视角,打造他们喜欢的、能够引起正向讨论的话题,孕育一些“青春、活力、积极”的短视频IP,借“视”而行,让正能量和主旋律充满网络空间,从而提升校园短视频的影响力,优化思政教育的大众传播环境。
4.3 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短视频内容具备同质化和碎片化的特点,这在无形之中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固化,给高校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也要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首先,短视频所传达的信息虽然简短,但并不一定内容浅显。大学生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自主挖掘短视频内容背后的深层信息。在这方面,三江学院图书馆开展“悦读经典”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一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使用短视频时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二是慢慢引导学生向纸质阅读的回归,消解由长期浏览碎片化信息引发的阅读焦虑。其次,三江学院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口袋校园”(简称PU)丰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红色经典阅读、摄影大赛、主题团日活动、体育竞赛、短视频大赛等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文化、志愿、体育、劳动等多领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专注力和个人修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4 加强内容监管,做好“把关人”,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目前,短视频俨然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但短视频中一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及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监管,制定短视频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发挥正能量主播短视频内容的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保证网络传播内容的正向性,助力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距离学生最近的人”,要把思政教育日常化、常态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心中。高校主管部门要守好思政教育的安全门,做好网络宣传、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等工作。其次,健全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体系,完备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传播不良信息、不当言论的账号要加强惩戒,做好网络监管、整治工作,还短视频空间以“清朗”。再次,要完善短视频内容的举报机制,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仅限于校园内,家庭、社会等都是学生教育的参与者,因此对于不健康短视频内容要完善举报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所以要强化短视频思政的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能内容创作,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短视频的价值影响力、思想渗透力,使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10],让网络思政教育从“指尖”入“心间”。
5 结束语
当前,短视频给人们带来了互联网时代大众狂欢下的视听新方式,大学生已然成为短视频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的主要群体,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另外,在短视频育人的实践中,要发挥其思政教育的优势,与时俱进,积极拓宽思政教育的场域,确保思政教育可以得到高关注、高认可度及高效传播。再者,短视频的复杂性、信息冗余等给大学生带来了信息甄别的难度,这对其价值观的树立、美好品质的养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各方要协同联动做好短视频内容的正向传播监管,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8-29)[2024-11-19].https://www3.cnnic.cn/n4/2024/0829/c88-11065.html.
[2] 马苗苗,刘济良.“短视频热”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其建构[J].青年探索,2020(1):89-96.
[3]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朱振伦,王燕子.短视频:影像娱乐的新方式、新体验、新危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48-53.
[5] 王月.基于网络平台化的青少年价值引领研究[D].柳州:广西科技大学,2023.
[6]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王志昭.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J].新闻爱好者,2019(11):60-6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9] 王静.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挑战与提升路径[J].青年记者,2022(16):60-62.
[10]高加友,王晶晶.逻辑、困境与提升:高校短视频育人功能探析[J].林区教学,2023(6):9-13.
作者简介:朱振伦(1996-),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