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应通过调动文学、影视、信息技术等元素,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物刻画为主线,通过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教学评估开展、教学策略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体验古代小说人物形象描写,以期实现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及主题的高度契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评估工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30-03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自我体验,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思考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戏剧的延伸发展,通过对经典片段的扮演或表演,引导学生在加强文本分析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课本内容的兴趣,以期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确定与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
根据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立足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实际,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新课标课程理念,在新课标总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对《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以使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得以保障实现,顺利推进本课教学的发展。
(一)《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内容的选取说明
通过对课文注释信息的分析,以及对《红楼梦》作品的解读可以了解到,本课内容节选自《红楼梦》原本中的第三回,原标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课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而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出,《林黛玉进贾府》不仅对人物刻画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其独特的视角,也对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到经典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方式,也可以基于生活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并优化思维发展与提升,对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与叙述方式有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而在学习过程中,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审美创意、文化理解等方面能力或素养培养,也将对学生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形成有效的支撑,实现文本到素养的自然过渡,为学生、文本、教师、编者四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而就内容方面而言,作为《红楼梦》原本中的第三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阅读整本《红楼梦》的大门,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
(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的确定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新课标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对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出发,指向教学为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上。
(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的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目标(见上表格),且把每个目标归属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强调了解创作背景及作家(历史)、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开展教学实践深入鉴赏等,并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步骤详细分析。如下:
教学目标1:自主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挖掘本课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并通过典型人物刻画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学科素养培养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目标分析程序:
(1)以电视剧剪辑视频“宝(玉)黛(玉)初见”引入,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人物形象。
(2)师生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交流、点评。
(3)邀请学生从文本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
(4)小组合作学习,宝玉初见为何要砸玉,其在整本小说有何作用?
(5)背景及作家导入——作品历史背景导入,关于曹雪芹及《红楼梦》。
教学目标2:归纳掌握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并理解古代小说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并能运用到具体的学习过程;理清课文的情节发展,探究小说所要表达的悲剧必然性;学习鉴赏课文的语言美、人物美,进而培养整本书阅读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素养培养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程序:
(1)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以课文为基础,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特征。
(2)引导学生以课件的形象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等。
(3)透过人物形象分析,掌握并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并能用思维导图方式直观呈现出来。
(4)分析课文内在结构,体会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思,初步理解《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
(5)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方法的运用,以小组为单位,以图表式(如下表)呈现人物性格,并体验其中的文化韵味。
注:示例表仅限参考,学生可以自行制作更为详细的图表。
教学目标3: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某一片段进行创编,并能开展相应的表演。
学科素养培养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程序:
(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以课文某一片段为蓝本创编课本剧。
(2)指导学生对剧本进行交流讨论,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审美鉴赏层面,对剧本进行修改、完善,突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的培养要求。
(3)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4)选定若干个小组,进行课本剧表演活动。
(5)通过小结鼓励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期实现在整本书阅读中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学生学习基础及学情、环境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根据课前的调查,发现在学习之前大部分学生(约为85%)通过观看影视、阅读小说等方式完成了整本书阅读,但细致阅读的情况较少,没有系统地对文本进行解构;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更多还是依赖于经典语言构建的模糊的形象,且受影视人物形象影响较大。有15%的学生虽然没有完成整本书阅读,但对人物、情节、经典场景等都比较熟悉。因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以小组合作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环境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初步运用电脑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能力,都能找到阅读《红楼梦》的途径。学校整体学风好,班内学习氛围浓,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受学业压力的影响,学生不能集中较长时间开展小组式的整本书阅读。
二、《林黛玉进贾府》的评估工具开发
参照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程序分析来开发教学评估工具,可分为前测、练习性测试、小组合作检测、档案袋评价、后测以及总结性评价等。
(一)前测
通过对学生《红楼梦》基础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练习性测试
通过教学过程中练习性测试,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情况融入其中,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小组合作检测
受教学设计程序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而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检测就是小组合作检测内容,其主要包括了学生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归纳、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对片段的改编与扮演等方面。
(四)档案袋评价
通过学生发展的档案袋评价,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取得效果、学生素养培养情况、学生个体成长情况等,都记录到档案袋中,以更科学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情况。
(五)后测
在完成《林黛玉进贾府》的全部教学后,需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测试,涵盖所有的学习目标和相应技能。通过后测的完成,可以发现学生是否能如期达到教学目标,测试教学的有效性,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以更好地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六)总结性评价
对照三个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片段的课本剧改编与表演,以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中作出科学的评估,实现以评价促进教学发展的目标。
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策略分析及运用
为进一步保障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教学策略。主要如下:
(一)运用生动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导入中,通过直观形象的影视介入,把宝玉、黛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体味中,更有效地对人物形象审美进行“初体验”,以激发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兴趣。在这一基础上,又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更全面地解构人物形象,从而使人物刻画方法得到介入。最后,通过人物命运的理解,推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并以课文主题联系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家曹雪芹的个人介绍,从而使教学导入转变为一个融合背景、历史、作家、主题以及人物形象于一体的过程,实现知识的综合性呈现。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解构和重构教学过程,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既是落实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是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小组合作学习解构课文,推进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物形象的多面归纳概括出来,不仅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解构,而且还推动了人物形象多样化的表达。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当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方法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增强学生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培养。
(2)以小组合作学习重构课文,推进课文主题表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人物形象重构课文,既是对课文结构的深入解读,又是实现课文主题表达的需要。因为每一个典型人物都必然有典型环境,而典型环境又最能体现主题要素。因此,人物形象的特征本质上是课文主题的再现,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主题的复杂性得到形象体现,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主题。
(三)启发性的改编实践,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
片段的改编与表演,是学生回到文本深入研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一环。透过片段改编,学生必然要从整本书的大局把握改编逻辑、语言、情节,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回归原著。而在原著的研读过程中,也会反馈到课文学习,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学习,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解读。因此,启发性的改编实践,既是总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又是开启学生想象,开启整本书阅读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王保卫.以媒介资源助力名著阅读——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4):39-41.
[2]舒芳.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小说阅读之道[J].课外语文,2024(4):8-10.
[3]张斌.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J].中学语文,2023(3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