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探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之法

2024-02-13 00:00:00许碧月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作业设计背景

【摘要】探寻“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之法,是科学践行2022年版课标理念、体现学为中心教学观念,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有力抓手。故而,教师就得在教学中准确解读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概念,正视“双减”政策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联系,审视当下数学课堂教学之不足,并结合本地实际、自身教学风格、学情水平特征等诸多要素,遴选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具灵性,数学学习更具智慧,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切实保障学生走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征程。

【关键词】“双减”背景"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作业设计"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12-03

深读“双减”政策,把脉其精神实质,并将之与2022年版课标理念有机整合起来,构建多姿多彩的、充满情趣与智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形成的探究者,使得学习效度更好,课堂教学实效性更强,利于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发展。鉴于此,教师就得结合小学生数学学习认知规律、年龄特征等因素,深入文本解读,精准地梳理学生最近发展区,灵活地驾驭各种资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之法,提高教与学的参与度,使得教学有效性大幅度提升,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全面推动“双减”政策实施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之需求。

一、理清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界定

何为“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此概念是相对低效、无效课堂教学而言的。经过新版课标学习,总结当下数学教学先进经验,笔者梳理出:高效课堂是最优化的投入,形成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的产出。其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拥有最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有较为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经验,还能用数学眼光看待课堂中的活动现象,学会用数学思维解读数学现象,能用数学语言解读、表达学习发现、学习思考,更能迸发出个性化学习活力,让课堂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在这里教师切实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支持,为他们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这里没有呵斥,没有大量机械的训练,更没有教条施教之法,也不唯分数论英雄。他们能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能倾听学生的话语,还能学会慢下脚步,静等花儿盛开。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既注重四基的夯实,又关注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还能从健全人格、科学价值观等层面给予学生引领。

二、解读“双减”与高效课堂之间的关系

“双减”政策是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关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法规文件,其主旨是给予学生自然生长的环境,利于他们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与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使命是一致的。为此,教师要精准解读“双减”与小学数学之间的关系,方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探究与改革实验,尽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在校外能彰显个性,从兴趣爱好入手自主探索、创新学习,使得他们逐步养成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发展的必备品格。

“双减”政策背景下,深化与改革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它需要教师静心研读课标,深度解读教学内容,学会用人本观念对待学生,看待他们的学习,用最为科学的方法夯实数学四基,为其持续学习、积极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双减”政策更需要教师励精图治,科学地、灵活地驾驭教学资源,借用信息技术优势等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实现人人获得发展的目标。

三、审视当下数学课堂教学之不足

面对“双减”政策,审视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梳理其不足,或是存在的问题,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之法,让课堂教学愈发精彩、洋溢活力,更加高效;让学生能迸发出自主学习活力,使得个性化学习智慧得以释放。

(一)模式僵化,忽视素质目标

解读传统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师观念陈旧,模式僵化现象时有存在。如目标制订,仅限于应试层面、单纯的知识层面,对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很少涉足,致使课堂教学出现简单传输,机械训练,兴趣不浓等现象,严重制约课堂实效性的提升。

(二)问题浅显,思维激发缺乏

满堂问、简单问、随意问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最为寻常的现象,这些都制约学生主动探究、个性化学习活力释放,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偏低,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三)作业单一,兴趣动力不足

机械、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学生学业负担中的根本因素之一。因为应试观念的束缚,教师不能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从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维度设计作业,致使作业布置呈现线性状态,不利于数学思维训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减负增效沦为空谈。

四、探寻高效教学构建的基本策略

立足“双减”背景,思忖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课内学习的效率,改善课外练习与辅导的形式,是数学教学顺应社会变革、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学生学科素养与全面发展之上,是切实保障学生自然生长的基点。故而,教师要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深度研学课标,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入手,全力构建诗意般的教学情境,设计少而精且有助于个性释放、思维素养发展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指导、引领,使其数学核心素养得到理想培育。

(一)创设适合情境,引发主动探究

数学学习本应是一个能动的、个性化的探究历程,构建适宜情境,是缔造如此教学盛景的有力举措。故而,教师得审视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降低学习负担。同时,依托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得数学学习成为一项快乐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兴趣满满状态下潜能得以激发,学习效率持续增强,让减负落到实处。

比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推想等系列活动中走进体积的天地,感知体积的存在,从中形成较为扎实的体积感知、表象。如从观察一张纸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唤醒关于图形认知的记忆与经验,使得“面”的学习得到相应的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把小组成员手中的纸集中起来,摞成一叠,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从活动中有怎样的发现?有什么感触?此时,学生会结合看到的最大的面,直接说出还是长方形。教师要设计追问,并静静等待,“有其他的看法吗?”问题会聚焦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把学习思维汇集到重新摞成的一叠纸。“不是长方形吗?有问题?”疑问之声的响起,会促使学习观察活动变得更谨慎、更细腻。随之学生会再度观察那一摞纸,发现从一个面去观察,这一摞纸的确是一个长方形(观察中的视觉效果),而变换一个角度,它却是一摞纸,就像一本厚厚的练习本,自此学生很容易感知到,现在若干张纸构成的不再是简单的长方形,而是一个长方体。自此,学生会把长方形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直观的、具体的表象,这些感知积累都会为学生构建长方体学习认知提供有力支持。从中可能清晰地看出教学脉络,不再是就题讲题,而是从创设玩纸、看纸等活动开始,再把若干张纸汇聚在一起,让“面”逐渐过渡到“体”。紧接着,再借助信息技术动画来勾勒出由二维空间的面发展到三维体的历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记忆,使得学生对长方体表面构造、整体结构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创新教学策划,优化课堂互动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转变观念,试着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的眼能进行有效观察,手能动起来,大脑能够灵活地转动起来,嘴巴也能动起来,敢于质疑,大胆地与同伴对话,使得课堂呈现出良好的合作、互动之态。创新教学策划,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是达成上述愿景的根本举措。

比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得学会放手,试着将学生置于探索知识的最前沿,让其自主探究,或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之力来深入学习研究,让他们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如,搭建一个学习展示分享互动平台,给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的机会,以丰富他们的学习感知,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学习体验的形成。此过程中,学生会大显身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把梯形沿着两腰的中点剪开来,移一移、拼一拼,会得到一个长方形,可以推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把梯形分成上下底为底的两个三角形,进行计算推理,也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给予学生必要的操作尝试、分享互动学习机会,不仅能促进学习视角的拓展,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学习感知,而且还能激活其学习思维,让学习创新成为必然。联系案例,采用放手一试策略,引发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会促成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学习,使得学生自主意识、主动学习能力得到较好发展。设计课堂展示活动,既能实现学习思考的交互,促进学习感知的积累,还能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活动,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中增长才智,发展数学思维,使得有根有据思考、有逻辑表达等素养得到长足发展。

(三)设计智慧问题,激发内在活力

设计精准、恰当的提问就是其中最有效的策略。故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围绕教学内容、学情水平层次,设计适合的、恰当的数学问题,以满足学生学习探究需求,照顾到不同学生发展之需;另一方面,应掌握好提问时机,善于营造氛围,学会等待,给学生应有的思考与猜想等机会,便于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经验、思维等探究问题,实现学习的突破。比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学之初,就得设计问题抓牢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思考都能汇聚到任务探究之上。

如,圆这种图形比较特殊,有没有办法推算出它的面积?问题会激活学生已有学习认知,让圆的特殊性得以唤醒。“圆是曲线图形”,它不同于以往的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研究面积能不能运用前面的那些策略?疑问的生成,能刺激学习思考深入。于是,在问题与疑问双重作用下,学生能主动展开学习尝试探索,会积极地参与到同伴之间对话之中。随着学习智慧的汇聚,学生能感知到——圆的边是曲线,得想办法使它变成直线,或是近似的直线,会容易突破学习的难点。新的思路产生,会增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探究,他们会把圆沿着不同的思路剪开来、拼一拼,发现唯有剪开圆的半径,再去拼一拼,可以达成前面的设想。

如此情景下,学生会动手把圆沿着半径切割成相同的扇形,由于各小组切割成的份数不同,拼成的图形也稍有差异,但是平行四边形的轮廓已经具备。此时,教师还需追问:这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是怎样的?从中能得出哪些颇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随着问题的探究,学生会在抽丝剥茧中悟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领悟其中的关系与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得学习更具实效,课堂上也洋溢着智慧的氛围。

(四)细化作业布置,助力素养积淀

缔造高效的数学教学,造就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精心酝酿、细节打磨基础上的。细化作业设计,精准作业布置,则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着力点。审视传统教学中的简单、机械式作业布置,解读其高消耗低产出的特性,优化作业设计,则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精心设计的作业,可以削减题海战术的存在,让学生轻装上阵,还能契合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初衷,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比如,“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需围绕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现实环境等因素,设计系列化作业。如,课前预习任务类作业,收集家庭中的月收入信息,到网络上搜寻本地家庭户数、人口数、上一年度生产总值等。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地完成实践性作业,既能达成采集信息目的,又能促使学生在收集的同时试着认读多位数,巩固已经获得的认数知识、经验等。课中引导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一同评价学习活动,并借助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大数的存在,初步感悟到大数与一般数认读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经验得以顺利迁移。结合学习进程,教师还得设计一个随手写、同步读的课堂作业,鼓励学生创造一个任意的八位数、九位数等,并读出它们,让学与练、创形成自然整体,助力学生建立结构化大数认识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重视“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细化学生学习的每一处细节,是缔造高效课堂的基本着力点。基于此,教师应立足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行为规律,革新教学之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合作互动与课堂对话之中,从中获得极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真正帮助学生在系列化、多元化数学学习活动中养成适应未来的必备品格与学科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宗琪.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J].甘肃教育,2020(17):107.

[2]徐闻菁.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之我见[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41-42.

[3]殷兰兰.探析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23(16):86-88.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作业设计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44:5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26:32
北京市城市体育圈的构建价值与构建策略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7:56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3:38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