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益男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与不断深化,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音乐教师积极探索在新时代下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方式,改变原本单一、沉闷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展现出了较高的价值。
一、优化教学模式,强调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一)设计探究问题,激活学生兴趣
提问是互动的起始,交流的起点,也是激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结合当前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及年龄特征,为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及其现有音乐能力的探究问题,并确保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对音乐学习抱有激情与新鲜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抓妈荷》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导入本课教学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名字,让学生分析歌名的含义,引导学生猜测“妈荷”究竟是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提出有意思的假说。随后,教师再使用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只沙包,并告知学生“妈荷”是沭阳县对沙包的一种特殊称呼,同学们,再来猜猜看,为什么当地人会这样称呼荷包呢?这时学生的探究精神分别被调动起来,很快便有学生提出了答案——“妈荷”是妈妈缝制的沙包,也可以叫荷包。通过简单的问题,完成导入环节的师生互动,也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之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几只沙包,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大家有玩过沙包吗?大家是如何玩沙包的呢?激活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抓妈荷”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抓妈荷”游戏。此时,教师可以将《抓妈荷》这首乐曲作为游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熟悉乐曲,并跟随背景音乐哼唱旋律。
教师在设计探究类问题,创设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能力,保证问题难度适中,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又恰好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确保问题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设音乐情境,培养音乐感知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现代化音乐课堂。此时,教师可以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创新应用方式,结合课堂教育内容,为学生构建适宜的音乐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音乐。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的情景画面与教师口述的情境,构建出趋近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清晰明确地把握住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核。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梨园英秀》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对京剧的接受度,在课前导入阶段,创设适宜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走入京剧学习之中。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几组京剧扮相的卡通形象或漫画角色,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品析京剧扮相之美。利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漫画或卡通形象,带领学生走入中国戏曲的学习。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京剧片段,以此引导学生走入本课学习。教师可以导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京剧作为我国国粹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本课教学的虚拟情境,将讲台模拟成京剧舞台,要求学生模拟视频中的戏曲演员及乐器演奏者们的动作。在虚拟情境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基础的京剧的伴奏乐器,并尝试演奏乐器,感受这类京剧伴奏乐器的特殊音色及节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导入戏歌《梨园英秀》的教学。
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认知,确保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可以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能通过情境,更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精神力量或其中传达的情感。
二、甄选教学活动,强调与其他同学的互动
(一)小组合作讨论,调动课堂氛围
在音乐课堂中适当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个符合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此时,学生在互相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在课堂中营造出轻松且热烈的讨论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热烈的讨论活动中。而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或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互相分享各自的思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编创课“脚铃舞”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脚铃舞的历史与来源,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印度传统舞蹈中的卡塔克舞片段,带领学生共同赏析优美的舞蹈与欢快的乐曲。之后,再播放以《脚铃舞曲》为音乐的脚铃舞表演片段,让学生寻找脚铃舞与卡塔克舞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对脚铃舞产生更加深入且系统的认知。接下来,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脚铃舞的核心特征与动作要领,让学生尝试跟随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走向律动身体,完成一小段脚铃舞。当学生初步掌握脚鈴舞后,可正式开展本课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四首不同节奏的乐曲,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乐曲,并根据所选乐曲自动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需要结合所选乐曲的节奏,编创一段完整的脚铃舞动作,并在小组内排练,逐步细化、完善舞蹈,确保每一名组员都可熟练完成这段舞蹈动作。小组编创结束后,教师应开展组间评比活动,让每一组轮流展示编创舞蹈,并由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评分,评出本课的“最佳编创团”。
适当的小组讨论活动,是培养学生团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热烈活跃的生生互动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升,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体验音乐编创,强化实践应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借助音乐编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音乐编创难度较大,无论是舞蹈编创、旋律编创、乐曲编创还是歌词编创,都是小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创作出一段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体验音乐编创的乐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编创之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也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触摸音乐的本质,在有趣的编创活动中,体验“玩音乐”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欣赏歌曲。本首乐曲的旋律动听、回味无穷,被诸多影视作品或视频创作者引用。在初次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此前是否有听过这首歌?大家是否觉得这首歌曲耳熟呢?还记得是在哪里听过这首歌曲的吗?以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可以带领学生完成歌曲演唱学习,并剖析歌曲情感。这首歌曲属于三部曲式,叙事性较强,因此,教师将本课编创活动设置为音乐剧形式。要求学生基于歌词及歌曲中的情感内核,编创并设计一个符合音乐情境的故事,并将本首歌曲引入其中,创造一出完整的音乐剧。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音乐剧的基本构成要素与音乐剧编创的基本流程。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成组、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出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为音乐剧编创故事情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与规范纪律作用,将互动的时间留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共同编创音乐,并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作品或小组作品的平台,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以及良性竞争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编创活动的积极性。
三、挖掘作品精神,强调与音乐作品的互动
(一)剖析乐曲价值,挖掘人文元素
音乐除了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及富有特色的节奏外,还暗藏着相应的情感价值、文化底蕴,极具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透过时空与作品直接对话,强调学生与作品间的互动,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暗藏于乐曲之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触碰乐曲的本质,感受音乐的内核,从音乐中汲取力量,真正发挥出音乐学科的核心育人功能。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时,教师需要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藏族文化,学习藏族文化,激活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藏族元素相关的流行音乐歌曲,并搭配藏区旅行类vlog等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逐渐走入藏区,以此激活学生对藏区的喜爱与憧憬之情,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优美的藏区景色。这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言,要求学生在课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构想,尝试将脑海中的美景描述给他人。接下来,教师展示第二段教学视频,内容为藏族踢踏舞的表演片段與发展史,在音乐课堂中为学生讲述少数民族文化,并引导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精神,激发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喜爱之情。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持续探究欲望后,再为学生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方才观赏过的藏族踢踏舞表演方法,并结合本首乐曲自由起舞,感受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氛围,以此实现在音乐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民乐的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音乐作为美育的重点科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透过音乐表层深入思考,强调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深层次对话。
(二)融入情感教育,解析音乐灵魂
音乐与情感息息相关。创作者创作音乐、演绎者演绎音乐时,都会融入自身的深厚情感。因此,不同的音乐中含有不同的情感内核。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感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深层情感,指引学生找到音乐作品中的灵魂所在,让学生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直接感受音乐作品中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直面音乐的本质,让情感给学生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将情感教育引入音乐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接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极佳手段。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课件。视频课件中应包含与乐曲意境相符的视频内容。如在乐曲进行至模拟雷雨、闪电时,应在画面中有所体现。利用视频带领学生走入这首乐曲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风雨交加的自然之景。在整首乐曲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乐曲中的旋律走向及情感内核,并让学生说一说,在聆听乐曲时,你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波动?结合视频内容,说一说你认为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壮丽场面?以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本首乐曲中热烈、喜悦、欢快的情绪。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塑料袋、报纸、玻璃杯等道具,让学生尝试使用这类材料,模拟乐曲中曾出现的雷雨声或风声。利用模拟游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还可再次导入情感元素: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乐曲中的雷雨声,和刚才我们模仿的雷雨声相同吗?二者体现出的情绪是否共通?雷雨渐猛,会对舞会上的人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大家的心情是否会发生变化?以这类丰富的情感变化,带领学生走入A-B-A三部曲式的学习之中。
新教育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带领学生剖析乐曲中的情感元素,让情感与音乐深度结合,共同助力学生发展。
总之,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互动式课堂,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双向互动,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深度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小学音乐课堂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教师应认真分析现有学情,并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各类互动式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