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峰
最近读了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教授谢维和先生的《小学可以有大作为》一文,里面的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小学是义务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是为人的成长奠基的层次,也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层次。做小学教员不算小,做大学或中学教员不算大,大小乃是对学生而言,并非事业本身有什么分别。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和杜威都是小学教员出身,事无大小,全在自为之。”小学有大作为,中国的教育才能够有大希望。
人们对小学教师有不少的偏见———“一个小学教师能干啥?”确实,我们的工作看上去很平凡,但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地把小事做好,慢慢解决一个个“难题”,同样也很了不起。所以我认为,只要潜心去研究一些小问题,小学确实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历经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谈一个奇怪的教学现象:无论我们课前如何绞尽脑汁设计教学,上课如何尽心尽力讲解,换来的却是很多学生作业中“幼稚”的错误,有学生能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错误反例搬在作业本上,甚至有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课后常反思,甚至会生气、抱怨,“不管如何认真对待这节课,结果总不尽如人意,但一直找不到症结在哪儿”。细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似乎很忙。我们回想几个教学场景:
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准备上课时,学生在干什么?有的在等老师开讲,有的还未进入上课状态,有的在漫无目标地发呆;当讲解学生的共性问题时,学生在干什么?有的忙于改錯,有的在走神,有的在发呆;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学生在忙什么?他们正忙于翻书看例题;当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在忙什么?他们大多数人在玩弄学具;当展示个别同学的成果时,学生在忙什么?有的在研究自己刚刚未完成的任务,有的在纠正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些场景,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学生总跟老师不在“同一频道”。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第一,当我们登上讲台时,用眼睛先巡视一圈,眼神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号已覆盖到他。第二,讲课时尽量不用课本中的例题,彻底切断学生依赖课本的思想;要求学生课堂上不看课本,课本是用来预习和巩固复习的。第三,讲解共性问题时,调整音量,顺便再次用眼神信号覆盖全班,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的讲解上。
课堂效率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我们把这些费解的“小问题”解决了,将是“无量的功德”。作为学生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可以有大作为,并且应该有大作为。
(作者单位:河曲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