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命题研究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抓手,是教师从教学型、技能型向综合型、研究型转变的必要途径,是回答“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三大核心问题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命题研究的理解有偏差,对其内涵、路径及重要意义缺乏基本认知,常常导致命题研究虎头蛇尾、无法深入。笔者认为,命题研究不是短期行为,命题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不断学习、钻研、积累,并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要想学生跳出题海,教师得先跳入题海”,这都是在强调做题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通过做题,可以感受题目的常态规律,把握重点,也可以了解题型的变化更迭,与时俱进。同时因思考的前置性,教师能更加精准快捷地指导学生。做题量的积累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题做得多了,自然“胸中有丘壑”。
教师在做题时要思考:考点是什么?所考查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学生所需的必备知识有哪些?易错点在哪儿,如何避免?思考的切入口在哪儿,怎样突破?还有哪些解法?等等。做题后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收集和整理,对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与所学知识契合度高的题,对问题呈现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的题,对思想内涵丰富、方法多样的题,对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热情的题,都可以分门别类作为教学资源储备起来,这也是命题时的源头活水。
研题是集教法、解法、学法、考法于一体的立体化研究。研题常态化,可有效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要研究经典考题。经典考题提供了命题的思路、方向和设计路径。教师要从关键知识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育人功能价值等方面研究命题立意,关注题目呈现的独特性、问题解决的思想性、解题蕴藏的经验性、问题设计的拓展性等,力求激活知识、建立体系、发展学科思维。
要研究学生作业中的错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层次是不同的。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真实体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盲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矫正的问题,也是命题中要考察的内容之一。多研究学生的错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情、控制阈值。值得注意的是,命题时要有一定比例的一题多解题或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想法,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解题,以此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讲题能不能讲出“味道”,取决于教师研题功力的深浅。讲题的过程,是教师对题目的理解和认知外显化的过程,是把教师的直接经验移植给学生的过程,是塑造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
讲题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提炼思想、凝练方法,勾连整合、触类旁通,努力让这个输入过程对学生来说富有含金量和吸引力,做到拨云见日、灵动有趣,发挥讲授应有的启发和点拨功能。
讲题时,教师还要把“是什么”转化为“为什么”,把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说出“怎么想的”“有什么困难”“还有什么想法”等。让听讲和分享两线并行,让教师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命题是建立在研题的思考和讲题的淬炼上的实际操作。有这样一句话:“命题者的境界决定其命题的站位与格局,所有的题目都应该有一个隐含于内在的共性目标,即激发学生的内在灵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笔者对此十分认同。新时代背景下的命题要对教学观、育人观有更深刻的理解,着眼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学习渠道畅通、资源丰富,可以及时关注政策、把握发展方向、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用思想指导行为。
日常教学中例题的选编就是一次命题小实践。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题目编排尽可能具备启发性、思考性、思辨性、应用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积极性和潜能得以激发。
平时的每一份作业设计就是一次试卷命制的微缩版。一份好的作业设计要求题目做精做细。如何紧扣教材,如何聚焦学生的素养发展,应首先渗透在每一份作业的设计之中。要尽量减少低层次的机械作业,增加高层次的思维型作业,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和评价标准。
试卷命制可以从效仿开始。可以以一套好的试卷为蓝本,对照其双向细目表,逐题去查找其在教材中的出处;研究课标中的理念和要求是如何借助问题体现的;把同类型题进行置换;仿照综合题的设置框架设计新的题目,等等。教师通过体验完整的命题过程,逐渐掌握命题方法。
此外,命题研究真正落地,还需要制度保障、团队协作、学术支持等方面的助力。要组织多样化、系統性的教师命题培训,定期组织命题比赛;有计划地开展研题说题活动;做好梯队建设,层层带动,全面提升;专家引领和教师实践有效持续融合,让教研相长驶入快车道。
深耕细研、精于命题是对一名好老师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教师只有拥有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积极探索、勇于改变,才能让三尺讲台永葆活力,让教研生活幸福绵长。
(作者系大同市第一中学校初中部副校长)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