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生
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文化”一词当动词讲就是过程,是教化的过程、走向文明的过程。过程中的作用要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得到体现。我们都明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服永远胜于“征服”,但往往在交流互动中话不投机、事与愿违。说小点是我们话语不得体,说大些其实是意识不纯粹。
这四个字往往见于学校各部门的通知中,也有班主任通知学生或家长上交相关材料时。看起来好似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提醒相关人员快速完成任務,但实质上是官僚主义意识在作祟。其实事情本来可能并不是那么急,即便事出紧急也完全可以换一种提醒方式,比如说:“如果不能按时上交,可以……以免影响整体工作。”更有甚者,在过期不候后面还强调另外四个字“后果自负”!校园关系因此而变得冷漠无情。
这句话常常发生于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受阻时。交流互动受阻,首要原因是双方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负有主要责任的应该是两者之中的强势者或占理者,强势者或占理者的反思、让步包容会让对方逐步感化而认清错误,从而打破僵局。如果强势者一味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无异于给双方伤口上撒盐,造成矛盾升级。本来占理者有主动权,由于一句“爱找谁找谁”让局面变得无法掌控。这无疑是在逃避问题、推卸责任,错失教育良机。
这是个最伤害心灵的反问句。学生不论请教问题水平高低,只要有质疑就是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愿意通过请教问题和老师交流互动,既是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又是上进的表现。“当其可之谓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即时激励学生,问题解决是小事,重要之处还在于可能会成功转变了一个学生。而教师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对于一个刚刚有上进心的学生来说恰恰是致命的打击。
素质这个词本来是中性词,但表达者的语气语调神态会给听者带来贬义或褒义的理解。客观地讲,教师素质并不低,也不会无事生非,高素质的家长群体一定会尊重理解。但家长层次确实千差万别,有些家长在和教师交流沟通中含糊不清、强词夺理;加之家长往往爱子心切,当教师指出孩子问题而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会谎言狡辩甚至可能骂骂咧咧。此时教师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找个理由委婉谢绝交流是最佳方式,而不小心把意识中的歧视流露于口角,或恼羞成怒的一句“什么素质”,则会埋下家校矛盾的祸根。
学校无小事,教育皆大事。教书是职业,而教育是事业。区区只言片语,伤害的是人心,损失的是自身形象,影响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且行且珍惜。
(作者系兴县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