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楚文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美工区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3~6岁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系统地提高幼儿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增强幼儿的生态意识,促进幼儿形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美工区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材料等特点,为幼儿提供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1]。大自然的美感为美术教育提供大量的欣赏素材,使美术活动与生态文明教育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幼儿园的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内容局限,主要集中在集体活动、节日教育中渗透,而较少选择美工区活动。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与美工区相分离的方式不利于幼儿获得生态文明认知,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美工区生硬单一地投入有环保元素的材料;缺少幼儿对生态文明理解的个性化作品;评价机制单一,以获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为主。
在日常开展的美工区活动中,幼儿浪费纸张、随意扔碎屑垃圾等不良生态文明行为现象仍较为突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缺少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家长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致使幼儿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深,产生不良的生态文明行为。
幼儿园应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方针政策要求,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入常态的区域活动中,制定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
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生态素养的培育,在实践中教研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内容和途径、真正有效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美工区,培养新时代的“生态人”。
教师应采用探究及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幼儿参与实践,启发幼儿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
材料是幼儿互动探索的重要中介。教师应扩充美工区的材料种类,如稻草、竹子等;如选择树枝、竹子等作为绘画创作工具;增加自然材料的再生利用。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可投放自然环境的欣赏作品,让幼儿知道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是相互渗透的[2]。
教师要转变美工区是“技能训练场”及“环保的加工厂”的观念,构建“双主体”的评价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对生态的责任感[3]。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的情感体验和交流,助力幼儿保持并内化为自身的生态文明习惯。
教师和家长主动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大力挖掘家长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和幼儿参与收集、分类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参考文献:
[1]黄丽清.在.区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农村幼儿发展[J].幼儿教育,2019(12):85.
[2]茅春艳.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环境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03):61.
[3]李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3(06):152-15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