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华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各部门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表现出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旧的体制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通过体制改革,改进自身能力建设,完善内部管理,防范会计风险,提高服务效能。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会计风险的各种具体表现,从各方面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应对,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会计风险。会计风险可能会给部门和单位带来各种不利后果,致使部门和单位不能顺利完成和实现工作目标,或达不到预期的成绩和效果。因此要严格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和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尽可能的杜绝会计风险和违规行为导致的失误和损失,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防范单位内部违规行为
会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会计通过监督职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职尽责、遵纪守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单位预算执行和业务活动的各环节和各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会计风险,稍有不慎随时都会发生疏漏,违反相关制度和规定。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防范和控制违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单位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可以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二)有效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单位应该尽快清查现有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摸清家底,进一步明晰资产占有、使用和维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因此必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清查和管理。对于各项资产的使用人和地理位置的转移,做好登记,做到有据可查,如有丢失或损毁,可依据记录的线索追责,从而有效避免资产无故消失不见和损坏的风险。明确各项资产管理责任人,做好使用保养和维护,让国有资产在业务活动中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使用效能。
(三)优化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编制预、决算报告等依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结果,必须加强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信息真实可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会计核算风险
1.会计核算不规范
(1)没有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规范使用会计科目。应计入应收款项借方金额的,却以负数计入应付款项贷方,导致应付款项下其他明细科目贷方余额被抵减,因而应付款项总账余额减少,应收款项借方余额也没有增加。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与负债均少于实际数,人为低估了负债与资产,不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
(2)在支出发生以后,没有及时入账,不符合会计及时性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往来款清理不及时。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实际上早已无收回的可能,被列为呆账或坏账。但无人关注,多年不清理,导致账表增产或负债虚增、净资产数额与实际不符,违反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对于专项资金没有按照要求专设明细科目核算。将多个专项项目资金的支出混在一起,没有按照每个项目名称单独设置明细科目,不能分清楚每个项目支出的经济分类明细和金额。直接影响了报表的质量。
(5)记账凭证附件设置不规范。与供货方签订了合同,但是没有附在记账凭证后。或签订的合同不规范,在合同原文中没有甲乙双方或只有一方签字、盖章,没有签订时间等。只有发票,缺预算支出的申请审批记录,缺货物清单明细单。政府采购的采购预算、采购合同、超投标文件等附件不全。报销差旅费只有差旅费报销单,没有附相关部门的会议培训通知或文件。
2.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度终了需要编报双报告,即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部门决算报告是基于预算会计编制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预算会计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而财务报告是基于财务会计编制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财务会计生成的数据为依据。其中,部门决算报告的难度和工作量大于财务报告,要想编制出高质量的决算报告,并非易事。有些单位只求关注报表内错综复杂的表内公式和表间公式的平衡关系,通过审核模版的公式审核,财政拨款数与国库对账单数额对账一致,就完成上报了。而对于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只在每个功能分类代码下列一个总的项目名称,没有反映每个具体项目的收入、支出、结存情况。需要时只能到账簿里翻查、统计加总,耗时费力。部门决算报表不是魔方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内公式和表间公式的平衡关系。通过编制决算报表,可以验证和发现会计核算中的不当之处。比如,在年初结转和结余调整表,其中归集上缴和缴回资金栏,填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表内公式,小计栏大于等于其中各项之和,若其中各项之和为负数,表示已经上缴的资金;若其中各项之和为零,则小计栏金额也为零,表示没有上缴资金。某单位在其中项填列了负数,表示已经上缴了资金,但小计栏填零。按照公式审核要求,零大于负数,貌似应该審核通过,实则不然。试想,某项结余资金确实上缴了财政,小计汇总以后却等于零,表示没有上缴,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这项资金有结余确实应该上缴,但却是挪用其他项目资金上缴的。而被挪用的项目不应该上缴,由于挪用资金导致拆东墙补西墙,陷入恶性循环里。这样的数据经部门决算报告汇总以后,模版审核提示差错调整,影响了报告的信息质量。
3.大额现金的违规使用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普遍实行公务卡报销制度,按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规定的范围,可以支付差旅费、火车票订购等费用。在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以后,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很多单位也实现了零现金支付。然而,还是有部分单位仍然使用现金结算,特别是大额现金,使用大额现金购物、预借差旅费等。首先不利于财政和单位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其次为个人虚开发票、收受回扣、贪污公款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还可能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的现象。
(二)资产配置管理风险
未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配置资产,未按照资产管理办法管理资产。造成资金浪费,资产闲置。清洁维护保养不当导致使用效能低下、资产贬值毁损、安全事故及资源浪费。采购审批过程有漏洞,产生舞弊行为。资产验收环节流于形式,难以保证质量,价高质低。资产保管制度缺位导致资产被长期借用或不知所踪。上级配备各种执法装备,容易出现入账不及时甚至不入账,无专人管理、维护,甚至成为私人财产,资产随着使用人的转移而转移,人退休了,装备也带走了,却无人追责。处置方式不规范等诸多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预算支出的随意性
在部门预算编制中,所有预算数据都按照财政要求的標准,经过了严格测算,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年度预算批复文件。要求单位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而有些单位领导和会计对预算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钱花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依然抱着只要钱不装进个人口袋,花错了也没事的保守观念。忽视预算落实和执行控制,重编制不重执行,出现预算执行风险。跨类别跨项目错位支出,甚至随意挪用资金,导致执行与预算批复出现较大偏差,不但在编制年终决算报告会遇到困难,在外部监督检查时,也属重大违规行为,会受到严肃处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制度缺失或已过时失效
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需要建立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而有些单位对于制度的建立健全不重视。有的建立了新的制度,只是为了应付外部审计和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未在本单位实际施行;有的只是简单复制照搬了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考虑本单位工作的实际,没有经过可行性讨论研究,可行性差;还有的没有建立新制度,仍然沿用旧的制度。这些做法使得制度形式化,成为一纸空文。对于改革后变化的部分不能正确处理,造成了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不重视职业素养提升
行政和事业单位发展几十年来,由于普遍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会计人员思想保守,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没有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有些老会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抱着消极的态度,得过且过。仍然抱着计划经济下的老观念来对待当下的会计工作。虽然在过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却没有及时对自己旧的过时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而近年来考录的财务人员,他们即使在学校里学的是会计专业,学到的大多是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存在很大差异,到了工作岗位,马上要投入工作,几乎从零开始边学习边实践,如果没有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老会计手把手的教导,依靠自身很难理解和顺利掌握新制度下的复杂的会计处理。
(三)单位负责人和领导班子不重视内部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来源比较复杂,除了支付费用采购的,还有上级部门无偿划拨的执法执勤装备和机构改革划转移交等形式取得的资产。不同方式获取的资产,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加大了资产管理上的难度,很容易导致资产在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资产管理人员老龄化或配备不足,有的一人身兼多职,会计或出纳兼采购与仓库保管,为会计人员营私舞弊,伪造凭证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监督,单位不重视内审工作
外部监督覆盖面不全,一些部门和单位接受各级各类检查、审计、巡视机会少,出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蒙混过关,在管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内审工作或因人才缺乏未成立内审机构。使得财务工作处于失控的状态,财务人员对待工作主观性随意性强,难免漏洞百出。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是评价单位综合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内控管理工作能帮助单位客观、清楚地了解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的风险,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补救和完善不足,化解风险,使单位各项业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尽快修订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决算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
(二)强化队伍建设,做好会计核算
应当引进人才,重新组建专业化的财会队伍,广大会计人员应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能再依赖于过去方法和经验看待和处理现在的财务工作。应该规范使用会计科目,在每笔支出发生以后及时记账,集齐所有凭证附件,及时清理往来款项,避免使用大额现金。对于专项资金,应当按要求专设明细科目核算。会计报告是基于会计账簿编制的,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成果。根据规范的账簿信息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报告。充分利用决算和财务报告的数据信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控制
进行资产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当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无偿调拨获取的资产和政府采购等获取资产的不同方式,量身定制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且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用以维持和保障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按要求配置和管理资产,应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物品等台账和清册,登记物资规格型号、使用人、领用日期、存放地点等信息,当资产使用人变更时,也应该登记变更记录。责任到人,做好资产保管工作。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按照系统要求及时准确上报资产月报和年报,做好资产的统计分析报告工作。并与会计账簿记录保持一致。应当加强对资产实物的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与财务部门做好核对工作,定期清查、根据盘点单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发现不符的,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都属于审计监督体系,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针对可能和容易发生疏漏的部分进行重点检查,就是为了及时的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得到解决和控制,防止事态的严重化。而外部审计通常是由政府或部门委派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会计事务所机构进行的,比内部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加强外部审计对各部门各单位检查监督的频率、力度和覆盖面,可以更有力的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改进和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如果存在需要被审计单位整改的事项,说明该单位的某些工作和管理存在疏漏和不到位,会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声誉,对被审计单位的考核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做好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容应对外部审计。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稳定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由于过去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虽然已经在施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现在改革还不够深入,应当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客观情况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会计风险防控机制,针对会计风险的种种具体表现,对症下药,在改革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通过合理的改革和创新策略,提高管理效能,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市场化和专业化,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的服务于公共管理,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庆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财富生活,2021 (14):2.
[2]范丽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商讯,2021 (24):42-44.
[3]孙菊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 (16):78-79.
[4]刘宇红.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 (15):74-75.
[5]邹庆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财富生活,2021 (1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