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娟
摘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保障单位正常运营的物质基础。旧制度下,固定资产主要体现的是单位的占用情况,资产从定义上强调了占有权而非控制权,所以固定资产核算的科学性一直饱受争议。2019年1月出台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更新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基础、要求和范围,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核算水平和质量。同时,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管理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并实现了保值增值。本文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改革后会计核算变化的情况,探讨了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基础、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规避了资产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和漏洞,有力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逐渐防范和化解了围绕在固定资产中引发的风险与困境。如何科学有效地核算固定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使用率,给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变革。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基础的变化
在政府会计实施之前,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實现制,固定资产虽然也实行折旧计提制度,但是资产折旧只是“虚提”而非实提,累计折旧的借方不是计入成本费用科目,而是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新制度后,政府会计制度开始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变化,导致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开始进行规范性的核算。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以及折旧计提核算实现平行记账,即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分别记账,并将其折旧摊销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以达到真实反映其获得的成本。
二、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旧制度下,以原始价值1000元以上的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资产的确认只参考了价值所在。而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确认是从实质条件出发,原则上,只要以后的经济利益会流入政府会计主体,并且固定资产的价值或成本能可靠计量就行。这种从资产本质层面考虑的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日常账务处理中,识别固定资产不但要满足其定义,而且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可以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2.固定资产的价值或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主要是由固定资产获得时的初始成本决定的,包括固定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费用。固定资产的获得方式有购买、接受捐赠、无偿调拨、自行建造等。根据获得方式的不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下面以事业单位几种常见的获得方式为例:
1.购买的固定资产:购买的固定资产是根据其成本进行计价的,成本包括购买的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达到资产交付前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在实务中,新增固定资产时,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做固定资产增加单,然后根据资产增加单,在政府会计系统里面用平行登记法新增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并在资产系统里面进行固定资产的卡片录入。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一般来说,捐赠的固定资产是按照相关凭据标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的;当没获得捐赠资产的票据时,在账务处理中,应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的规定,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初始计量;如果没有取得相关凭据、也未经资产评估的,应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如果没有相关凭据也没有经过资产评估、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应该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相关税费、运输费等计入当期费用。
3.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对于这种资产,关键的业务核算是初始计量的核定,根据政府会计相关制度,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发票金额加上相关税费作为初始计量。
(2)参照同类资产作为初始计量。
(3)一些不能确定价值的资产,比如文物、陈列品等,要以名义金额入账,资产调拨时,如果发生运输费等,应该计入当期费用。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资产使用后发生的折旧、维修维护、更新改造等。在事业单位的实操中,主要体现在资产的折旧处理方面。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的最大变化在于由虚提到实提。政府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体现了权责发生制,最大的亮点是,资产实提并将折旧计入当期损益,客观地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当然,这种变化对习惯于旧制度下虚提折旧的政府会计人员具有一定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实提”比“虚提”高明之处在于,能更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改变的状况。不管固定资产的获得方式是购置、无偿调拨还是捐赠,都需要根据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进行平衡记账。在固定资产后续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不需要在预算会计记账,而只需在财务会计中摊入成本费用。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力度,广东省统一实行了广东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系统。资产的信息系统采用了资产的卡片管理,设有折旧、报废、月报、年报等功能,会计人员只需要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制度的应用指南,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单位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引用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为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资产的统一管控、集中配置、信息共享;同时,也为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节省了人力成本和规避了人为错误。
三、固定资产核算中常见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不精准
随着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的政策落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开始由以前的收付实现制转变成权责发生制。新旧制度的变化,影响了会计基础的改变,从而带来了会计分录、账务处理等工作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受以前年度思想影响,在资产方面,人们一般重采购轻管理,认为资产管理员岗位无足重轻,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者的选择存在两种情况:非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人员兼职,这种不合理的财务人员配置,往往造成几种结果,一是因精力时间有限而对资产管理和核算疲于应付;二是单位财、物、账混合管理,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三是财务人员不够专业,容易对新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认知不到位。试想,如果在资产核算中,资产化或费用化区分不清、基建项目转固资产清单列示不完整准确、调拨和接受捐赠的资产没及时入账、未建立资产台账等等,都容易产生固定资产核算不精准的问题。总之,新制度的改革和工作的繁重,进一步加大了资产核算错误的可能性。
(二)固定资产审计与监管的缺失
从目前事业单位来看,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审计流于形式。通常,上级单位对资产方面的监管,集中表现在每年每月需要申报的年报、月报方面,并且数据还是由下级单位自己根据资产系统统计,上级单位对其真实性疏于考核,更是对资产的动态变化难于把控。一些常规的单位内外审计,大家常常偏重于预算收支与会计核算,很少对单位资产的账实是否相符,账账是否相符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即使有时发现有资产盘盈,盘亏的现象,也会因为资产的繁杂性,不愿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甚至,有些单位组织架构根本没有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原值和折旧值等数据的真实准确性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日渐渗透各个领域的时代,固定资产的数字化需求也更加迫切。当前一些单位虽然也利用了资产管理系统,但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的程度还不够全面,比如只限于卡片录入、折旧计提、资产月报、年报等功能。而没有把单位的资产管理系统与政府会计系统、账务报告管理系统等完全挂接起来。这种信息化支撑力度不足、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单位难于实现资产监控、资源配置,从而增加了资产核算的难度,并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不到位
按照资产管理的要求,单位需要对资产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清查盘点工作。而实务中,常常会因为领导的不够重视,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懈怠,导致资产盘点范围没有全覆盖,责任人不清晰,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打标、贴标等。另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单位面对改革前资产归属不清,存放位置混乱,账实不符等现状,资产管理者往往会选择对以前的资产放任不管,只侧重清查盘点新增资产的现象。以上这些盘点问题,往往让清查盘点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进而造成固定资产核算的错误。
四、固定资产核算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提升固定资产核算的精准力度
要加强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首先,我们需要分离资产管理员和会计这两种不相容的岗位。资产管理员的职责是负责单位国家财产全生命周期的日常管理和维保,而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做会计核算,管理岗和核算岗的分开,避免了同一个人既管实物又管价值的弊端。其次,我们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健全财务人员的培训机制。为了提升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单位可以经常安排会计开展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培训,资产管理员开展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卡、盘点、调拨、处置等培训。例如我们当地财政,邀请有名的财务专家,每周四都会对各个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线上每周一讲。除了定期线上线下的培训学习外,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些加强财务人员实践经验的培训措施和方案,以保障财务人员有效地掌握新会计制度的知识和具体要求。相信,财务人员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不断累积,定能达到对业务的熟能生巧、灵活应用。
(二)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审计与监管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而审计和有效的奖惩制度,又是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保障。如果要科学有效地管理单位固定资产的每个环节,包括购买、配置、使用、处置等,必须通过审计与监管机制合力推进,才能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审计方面,我们可以在单位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经常对固定资产进行事前、前中、事后全过程专项的审计工作。甚至,我们还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为了保证审计有据可依,我们可以把一些有争议的核算方式,如“同类大批”资产的概念量化界定,纳入单位的内控手册。同时,我们也要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机制,并进行绩效考核,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我们只有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的标签、资产盘点表、资产月报、年报等资料进行审计、检查,才能强化资产管理员和使用者的重任意识,才能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新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资产的核算质量和效率,都选择了资产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的工具,但从目前开发的系统功能来看,还尚不完善,比如固定资产的确认、累计折旧、折旧年限、净残值等,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即从采购到报废的整套管理,迫切需要更完全的智能化,以实现各个平台的资源共享,提供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从而达到全流程的动态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与政府采购系统的互联互通。为了优化资产系统的功能模块,加深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增加软件开发的力度,拓展软件的使用功能,实现各个财务软件数据的衔接,深化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运用,以增加单位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另外,我们还需要提高资产管理员的操作水平和业务水平,以实现从严配置、高效使用的管理能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最终达到“过紧日子、高效利用资产”的目标。
(四)提高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的质量
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核算的准确度,事业单位需要每年定期安排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每次的清查盘点,都是单位摸清家底,检验资产是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的最好契机。为了厘清单位的资产状况,首先,我们应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面对以前的资产,在实物上,我们要具有不畏难的决心,通过盘点对过去的资产进行一次大清查,彻底解决账外资产、闲置资产、盘盈、盘亏等问题;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新制度的出台,使固定资产的折旧由虚提转变到实提。面对以前年度的资产,我们也要科学准确地进行折旧补提,以解决旧制度带来的资产核算后患。其次,我们要以资产管理员牵头,成立以财务部为主、资产责任人为辅的资产盘点小组,专项对单位实行每年至少一次的清查盘点工作。通常,盘点内容包括确认固定资产的标签,资产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使用人和存放地点等,盘点流程要有资产使用人的初盘和财务人员的复盘,并在盘点表上签字以明权责。清查盘点后,我们还要对盘点工作进行疏理和反馈,遇到疑问及时查找原因,落實处理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固定资产数据的准确无误。
五、结束语
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新制度的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了新的革新与挑战。本文以改革为出发点,从会计核算的角度,通过落实权责发生制,创新信息技术,健全监管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方面,浅层剖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同时,新会计制度的变化与推行,切实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财务风险,增强了单位的竞争力,为事业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晶晶.《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思考[J].纳税,2023,17 (11):28-30.
[2]朱谨霞.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J].财经界,2022 (35):78-80.
[3]莫波.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22 (28):93-95.
[4]吉春娜.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 (09):84-86.
[5]苑景熙.浅谈政府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J].质量与市场,2022 (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