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新要求,更强调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外,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以助力学生的长久发展.但结合现有教学模式来看,数学课程带有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学生常出现理解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此,教师应贯彻新课标要求,转变现有教学形式,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为目的,从多角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为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新课标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引 言
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起始阶段,此阶段学生认知思维、学习习惯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基于小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可得,学生虽然在以往成长中大多接触过数学知识,但未针对数学进行系统学习.为迎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教师开始将趣味性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但实施效果未达到理想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权衡知识传授与趣味性元素的占比问题.为此,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既要保留趣味性元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又要思考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助力学生在数学領域的发展.
一、形成学情收集,达成因材施教
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强化其学科学习能力并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因此,在实施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掌握学生学情,注重因材施教.以此为背景制订的教学计划,更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也更易达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目标.
(一)延伸学情收集范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适用于学生学习,还可以为教师教学策略的制订提供方向.为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对学生综合发展概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学情及课上表现及时转换、创新教学策略.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收集学情的过程中,除采用基本的课堂测验方法外,还需要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以此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往发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获取常拘泥于“考情分析”“作业批阅”两个环节,虽然这两个环节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会导致教师忽略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强化课上互动和课下交流,了解学生近期存在的学习误区,为下一阶段教学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在测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了解学生的成绩外,还需要对比学生在不同题型中的解题过程,了解何种题型对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从而推断其学习水平.同时,对比不同课上的教学手段,推断何种教学方式更具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在课上教学中,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形成与学生间的课堂互动,并根据学生回答水平和态度增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后,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了解学生近期感兴趣的事物,并将此类元素与课上教学相结合,使数学课程教育更具精准性,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二)基于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结合前期收集到的与学情有关的数据,以及对学生“数学成长计划”的归纳与整理,制订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以往教学过程中,为确保教学进度,教师多以统一化教学模式为主,但此模式并不适用于每名学生成长.“因材施教”目标的达成需基于针对性教学计划,因此,在教师了解每名学生学习情况后,还需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数学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如“巩固层”“提高层”,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做好明确区分,如为“提高层”学生提供更多可展现自我的舞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巩固层”学生提供更多基础知识内容,以强化其学科基础能力.这种将符合学生学情的课程内容直观化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的教学方式,能够达成多元化整合教学的目的.
如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针对“提高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多带有应用性成分的100以内加减法的问题,增加加法和减法于题干中的占比,以此提高此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率.针对“巩固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相关题干中选择更多可以表现“10”或是“5”整倍数的数字,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使此部分学生能够在计算中实现对加法和减法知识的深度理解.此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准确性和有效性,还能优化学生课上体验,避免学习要素过多影响学生个体发展.为确保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持续达成,教师还应定期转变教学方法,围绕学情制订教学计划,以保障教学的新颖性,使教学活动能够符合每名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兴趣特点制订教学计划能深度激活学生主观认知兴趣,使得教学工作更顺利开展.结合以往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关注重点多放在如何向学生普及学科知识,此背景下,难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构建激趣课堂,以学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激趣课堂的营造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游戏来开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结合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教学改革,为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发展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提高游戏化教学占比
小学生年龄尚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并且对新颖事物充满好奇.为此,教师应重视游戏主题下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搭建可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做好教学内容和游戏元素的占比分配,保证游戏能够充分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知识内容能够挖掘学生认知能力,使每名学生均能在玩中学、学中思考,以确保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稳步达成.但在游戏化教学实施中,教师还需掌握教学节奏,避免学生因过于沉溺于游戏而忽略对知识的获取.
如在“倍数”“除法”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建“数字速报”游戏活动,游戏规则如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几组数字,学生需要自“1”开始依次报数,一旦涉及教师提供的数字或是该数字的倍数,需要以鼓掌或是其他语气词代替,假设此过程中有学生存在失误就要以表演节目的方式作为惩罚.此类游戏形式较为常见,为了增强游戏的竞争性,使数学游戏更具吸引力,教师可以分组竞争的方式开展,要求出错小组共同商量小组表演节目,且主题要围绕数学元素.此方式可以增加游戏竞争性,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反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二)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亦是如此.为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做好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掌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融合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确保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引入学生常见的人、事、物,在注重课程知识讲解的同时,于课上还原生活场景,通过带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以此彰显数学现实应用价值,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提升.
以“小数”知识讲解为例,在初期接触小数概念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因概念较为烦琐复杂而出现理解问题.对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小数常出现的场景.如商店购物中,某件商品的售价为23.9元;天气预报播放室外温度为13.5℃等.此类信息均带有小数特点,可增进学生对小数概念的了解.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为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此类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未来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构建知识框架,提高数学思维
我国系统教育体系中小学属于学制最长的阶段,这也侧面凸显出小学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为向学生展现更饱满的知识信息内涵,解决學生思维单一化问题,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每名学生均能在特定的框架内,顺利地开展知识学习.
(一)融合大单元教学理念
虽然对于学生而言,小学属于数学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但与其他学段相比,小学数学知识密度更高、课程技能体现更为多变.这一特点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初期常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为解决教学、学习碎片化问题,小学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打破课程知识维度,适当引入“大单元”教学理念,带领学生从单元角度出发,掌握数学知识框架,了解单元主题下数学核心内容,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清晰学生的学习认知,解决学生因数学问题过于抽象而出现的理解问题.
以“时、分、秒”相关课程为例,在开展复习性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呈现单元知识信息,同时,根据学生口述内容于黑板或是电子白板中绘制出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框架,将“时、分、秒”三个时间点、换算关系、表示方法及相关概念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此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课上学习中,许多知识点内容相对零散,而知识框架的出现,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真正在拓展学生数学眼界、学习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摆脱对“点”式思维的依赖,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思维导图方法
小学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课程,虽然教材中以单元划分基础知识内容,但知识之间存在交叉点和连接性,而这一特点常会造成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为此,在构建综合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托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利用带有可视化特点的教学工具,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之间知识点的关联,以更直观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特点,以此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适度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现思维导图的优势,还需传授学生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避免因“成品化”教学影响最终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以“统计图”教学为例,针对本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呈现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根据框架整体结构填充信息,具体包括“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等,使统计图中各知识特点、应用方向更为直观,以解决小学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化的学习问题.在思维导图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以此作为“引线”,组织学生根据题型信息自主还原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浅层思维转向深度学习,以此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四、结合拓展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因小学数学教学多在课上开展,许多小学生逐渐将数学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认为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会较少,仅为考试而服务.此种学习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了解数学信息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在带有深度且多变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稳步提高,从而进一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例如,“三角形”属于学生在小学阶段需掌握的知识要点之一,且学习难度较大.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概念的学习,学生常出现理解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以实践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利用纸张制作三角板,然后撕下三角板的三个角,并将三个角拼在一起,观察拼起来的三个角是否能构成平角,以此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观点.此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的形成.
结 语
新课标向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提高现有教学有效性成为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贯彻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以制订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策略为前提,全面做好学情收集工作,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以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打造趣味性教学课堂;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为原则,构建系统数学教学框架;以拓展实践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在数学领域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宝伟.基于新课标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51-53.
[2]孙爱红.基于新课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J].智力,2022(25):111-114.
[3]张灵.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29):205-208.
[4]曹越洋,王子越.新课标背景下慕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新教育,2022(32):70-72.
[5]徐丹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启迪与智慧(上),2022(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