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晔 周文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强调要建立课堂教学全场景、全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评”等各要素协调融合的课堂教学生态。只有正视课堂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构建行动路径与实施策略,才能更好地回应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诉求。
反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三者相悖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学生的因素,制定的目标不是照搬教参,就是从个人教学能力去考量。导致课堂呈现出知识点堆叠的状态,忽略了系统性、层级性、操作性的层级建构。
课堂教学中,缺乏情境性的创设、探究性的活动,由教师滔滔不绝地一问到底或者一讲到底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缺乏自主思考,学习效率普遍较低。
评价的权利往往只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且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方式单一、反馈滞后,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思维发展的关注度极低。
要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在尊重“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处理好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估任务的设计三大问题,以学定教、以教优学、以评导学。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智慧课堂必然是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融入知识技能策略、以意义探究为目的展开的教学活动。
设计合适的学习目标是构建“智慧课堂”的第一步,可以清晰地回答“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必须建立在课标意识、课程意识、学情意识的基础之上。
第一,课标为纲。课标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要则。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厘清上位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段要求与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课堂实施的方向准确。
第二,教材为本。以主题或文体组元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单元与单篇课文之间的勾连关系,从语篇的释义、解码、评鉴三大层级,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保证课堂实施的目标可见。
第三,学情为始。盲目从教师的角度来制定目标,容易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因此,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心理特征的差距,设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可测的细化目标,保证课堂实施的目标有效。
《紫藤萝瀑布》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托物言志散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揭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传统课堂中,“景”和“情”割裂式的琐碎讲解使得学生思维只能以浅表化的方式运作,最大的原因是学习目标定位不科学。可将课标核心素养四维度、教材单元导读的研读作为纵轴,基于课堂观察和课堂前测横向参考学生的现有学情,进行分析。这样制定出的学习目标摒弃了随意性,有依据,能施行,可检测,保证了学与评的开展(见表1)。
表1 《紫藤萝瀑布》学习目标解读分析表
以教优学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想方设法从兴趣、能力、价值三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情境激趣,问题驱动 。情境化的课堂,能让学生从听、说、读、写、思、议、辩等实际运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能力的优化。
《紫藤萝瀑布》借物咏怀,寄寓在“花”中的“情思”需要抽丝剥茧地品悟,因此,可以借助情境“鲜花与花语” 帮助学生建构初步的认知。再利用设问引导探究活动:你觉得“瀑布似的”紫藤萝和“伶仃衰败的”紫藤萝的花语一样吗?使学生由读生疑、由疑深入。
第二,提供支架,提升能力。学生在尝试思考、探索时会遇到一些困惑。以讲代学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比如,在赏读紫藤萝花的姿态之美时,教师可以用小贴士进行“赏花品悟”的方法指引。
品景赏美的角度通常有:用词之妙、修辞之美、句式之变、标点符号、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感官角度等。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花之姿”的描写,任选角度品读赏析。
又如,在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时,教师可以提供表达的框架,引导学生将浅表式的归纳“文章表达了……的思想情感”转化成融文本与个性解读为一体的创造性表达。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已经读懂了紫藤萝的花语,“我”会将这花语告诉谁?怎么说?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
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想将这花语告诉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第三,优化活动,多维合力。学、教、评一体的智慧课堂围绕教材展开,又联系生活,勾连课外。教师要注意围绕核心问题重组或拓展教学资源。
《紫藤萝瀑布》的课后习题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然而,学生已有的认知和阅历却制约着解读的精度和深度。此时,可借助宗璞的《1966 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哭小弟》等文本进行拓展,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花与人的相似之处”,思考探究“生死的疑惑指什么?疾病的痛楚从何而来?流进心底的又是什么?……”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视学生为静态的知识容器。而在教、学、评一体的智慧课堂中,教师的“教”就是要想法设法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唤醒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的功能。
评价活动在“智慧课堂”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功能上的引领和驱动,二是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即把预设的学习结果变成一个过程性的、可表现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分散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估来引领教学过程的走向。
第一,评价任务贯穿全程。从现有证据来看,使用最多的评价方式是作业。通常情况下,会侧重对学生的成就取向,重点关注对知识答案的是非判断。其实,作业也可作为评价任务融通于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作业获取反馈,可凝聚学的“焦点”;课中,通过作业评价,可查找学的“滞点”,为新的学习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课后,通过作业检测,可检查学的“效果”,实现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联结。
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多样。学生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应该建立学生、家长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比照差距、发掘潜能、学会管理、锻炼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以及内化评价标准、把握尺度。下面是为《紫藤萝瀑布》插画作文制定的量规(见表2)。
表2 《紫藤萝瀑布》插画作文评价量规
此评价量规是在布置作文的同时提供给学生的。通过评价量规,学生可以了解写作有哪些维度,明确什么才算是好的表现,进而通过自我调整、同学互评、与师交流,加深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获得全程性的学习体验。
总的来说,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追求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追求。
从课程理念到单元要素的梳理,再到学情的分析,最后落实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践行、评价反馈的实施,无一不渗透着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因此,要坚持科学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基础,以评估环节为度量,切实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以“教学评一体化”来引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关键措施。从学习的本质与成长的关系来看,要摒弃机械而静态的知识填充观念,鼓励以发展的眼光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创设手脑并用的实践情境,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淡化对学生“贴标签”,突出培养的发展性。
“学—教—评”是一种传递,更是一种转化。三者相互关联,既可以并列展开,也可以纵向递进,还可以交叉环扣:“学”的活动决定着“教”和“评”的方式,“教”的实施推动优化着“学”和“评”的途径,“评”的融通推动着“学”和“教”的走向……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就是要构筑起一套前后衔接、动态运行、循环往复的进阶体系,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得踏实,学得真实,评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