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力 刘霞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林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高等院校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潍坊科技学院“新农科”资源为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本文通过对潍坊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各年级大学生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专业认知、对新农科建设的态度以及就业意愿等,提出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注重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践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用合作等合理化建议,为建设学生满意、社会欢迎的“新农科”专业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知;实践成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6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230-04
1 研究情况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林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针对已有农林学科专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一些学者率先对“新农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2018年11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此后,“新农科”成为农林学科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方向。目前,“新农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的核心特征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旨在培养以农林知识理论为主、适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
国内关于“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在中国知网以“篇关摘”—“专业建设”进行检索,结果多达90 423条,但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以“篇关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检索,结果仅有555条,进一步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仅有310条。在555 条结果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仅有30次,且研究时间久远,仅有30篇文献被引频次到达10次及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非常薄弱。
我国学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 2018年“新农科”理念提出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新农科”理念提出之前,学者们主要是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身的建设问题,之后,学者们主要是在“新农科”框架下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在“新农科”框架下的研究显然更为宏观,更加合理,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對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关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此外,还有学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研究。
2 潍坊科技学院“新农科”框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
培养适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是地方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迫切需要。潍坊科技学院“新农科”资源为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潍坊科技学院位于农圣故里、蔬菜之乡、寿光模式创造地——山东省寿光市,具有以工学为主体、农学为特色,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齐全的应用型学科门类和丰富的服务地方发展经验,使潍坊科技学院具备较为丰富的“新农科”资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依托“新农科”办学优势及“寿光模式”地域农业特色,潍坊科技学院于2018年正式建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校生135名,涉及山东、四川、河南、河北等多个省市。依托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立足寿光蔬菜之乡,以扎根农业沃土、挖掘“三农”规律、服务“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为核心宗旨,
以寿光蔬菜产业化和创新提升“寿光模式”为发展目标,重点扶持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农业管理、文化振兴与乡村发展等三个学科方向。
本文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各年级大学生进行“新农科”框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
研,深入了解该专业(及农学相关专业)在校生的群体特征、专业认知、对新农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态度等,深入剖析农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对提高专业认识水平,为建设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社会需求的“新农科”专业群提供具体建设参考。
潍坊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3人,35岁及以下4人、36~45岁11人、46~55 岁8人,青年教师较为短缺,仅占17%,其中教授10 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比65%;博士教师15人,
占比65%。3人次获得潍坊市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寿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6人。重点聚焦“涉农”五大学科领域,加大校内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快校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建成“农艺与种业”“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等5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年轻化的学科教研团队。
通过调查,在校生60%来自于农民家庭,60%的同学更认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在对个人发展和学业规划排序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在大学期间需增强学习能力,精通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提高对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在校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知不足,与专业培养方向相去甚远。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就业前景不乐观
近年来,我国大力出台了一系列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很多涉农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民间和外商资本也不断涌入农业领域,创办了许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民营独资型的涉农企业。但在校大学生仍然从以往的视角考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偏冷门专业,不仅就业前景不乐观,发展前景更加令人担忧[2-3]。从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在校大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偏小,不足10%,一半以上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提升学历。
3.2 专业实用性不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也涌现了不少成功人士[4-5]。然而,当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知识持否定的观点,总认为该专业无法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技术性较强的经管类专业相媲美,更比不上计算机、信息与工程专业那么实用。由调查数据可知,近70%的在校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仅有37%的在校生认为就业方向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紧密。因此,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优化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新农科”框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更要以“生”为本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本文对潍坊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及人才培养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以深入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
4 “新农科”框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4.1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应运而生。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既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地方政府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的迫切需要。潍坊科技学院坐落于“农圣故里”“蔬菜之乡”,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模式”的山东省寿光市,既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又有支持“三农”发展的平台优势,更有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承担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信心。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新农科”框架改革,期望通过改革学到更多有用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服务乡村振兴。
4.2 注重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践效果
提高专业实习效率和效果,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农林相关专业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信心的重要保障。调查表明,80%以上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75%的同学将通过实践课教育课程设置来增加与就业的紧密性放在了第一位,第二位是素质拓展课程,仅有24%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能提高专业水平,清楚专业实习的重要性,能够为就业打好基础,但学校的专业实习安排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种情况在高年级在校生的调查中更加明显,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认可度不高。同时,学校应立足学科建设实际,选择关联性紧密的“农林经济管理”等基础性本科专业,下大力气建设建成一批更加符合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高的精品课程和金课,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用合作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培养“知农爱农”教师队伍,增强学生从事农业领域工作主动性。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学科团队优势和“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创新,健全人才队伍保障体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现有条件,优化现有师资团队,深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领域,明确具体工作抓手,重点细分建设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农业管理、文化振兴与农村发展等攻关领域,强化团队建设,明确政策倾向,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获得有效支撑。“新农科”专业建设应加强产学研用多维合作,建立起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互相关联、密切协作的评价机制,更好地推动服务对象融入学科建设,促使三方高效互动,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对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识,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实用性不强是该专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本文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注重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践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用合作等合理化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出发,就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可以在增强专业实用性的基础上概述就业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天琪.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中国科学报,2019-08-13.
[2]许晓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5):3-9.
[3]袁同凯,冯朝亮. 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3):123-134,156.
[4]青平,吕叙杰. 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35-41.
[5]徐阔.助力乡村振兴的耕读教育:内涵理解、价值探讨及路径构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