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1-28 11:39王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王仙

[摘 要]本文基于作者所拥有的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以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经验,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教学模式能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职场体验、实际技能培养和导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实践教学机会有限、课程体系缺乏全面性、实践内容偏向辅助性和导师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加强政府主导、增加企业参与度、完善课程设计、丰富实践形式、建立评估机制和实施双导师制等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35

[中图分类号]F272.9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117-04

1     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高校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对工作场景的适应能力、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其接触真实的管理环境。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将产业界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实现了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最常见的模式之一,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这种模式对于高校及企业都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1.1   从高校的角度

1.1.1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1.2   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

1.1.3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通过接触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并适应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运作方式,提前适应职场环境,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趋势。

1.2   从企业的角度

1.2.1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企业可以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招募到适应企业需求的有才华、有潜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储备,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2.2   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企业与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同时也是对现有工作流程的重新审视,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外脑作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1.2.3   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業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实践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实践问题和挑战,诸如实践教学机会有限、课程体系缺乏全面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产学合作范围有限、企业实践岗位有限,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机会有限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合作往往局限于少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个体合作。合作机会可能只局限在一些大型企业或知名学校之间,而其他学校和中小企业很难参与其中。这导致了企业合作的范围有限,无法覆盖更广泛的学生和企业资源。

其次,大型企业受办公资源、导师数量以及可以提供的人力资源岗位数量限制,可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有限。

再次,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合作形式为企业向高校输出实践教学岗位,而缺少对企业方利益的输入,导致企业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2.2   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全面性,造成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度低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企业实践课程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全面性。首先,系统性不足。实践课程设计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构,也没有将各个实践环节和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碎片化,主要由企业导师设置课程的内容,因为缺乏对高校培养目标的理解,课程常常与培养体系脱节。其次,创新性不足。实践课程没有及时将本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工具纳入教学实践内容中。最后,全面性不足。实践课程没有覆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全面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实践工作。

2.3   实践内容多为辅助性、临时性工作,造成学生实践效果无法保障

辅助性、临时性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学生往往被安排从事一些琐碎、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如文件整理、分发、接打电话和数据录入等。虽然这些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基本能力很重要,但对于学生来说,实践应该更加贴近专业内容,并能够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缺乏挑战性和深度,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缺少高水平导师指导和支持,造成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经验

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导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以获取反馈和指导。然而,由于导师的数量有限,学生们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个人指导。其次,导师的质量也存在问题。专业的导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支持。然而,高水平的导师缺乏,可能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解答,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增加实践教学机会

发挥当地政府就业部门主导作用,建立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构或平台,负责协调、推动和评估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不能仅限于少数大型企业或知名学校之间的合作,高校还可以与中小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网络,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

同时,为了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完善管理办法和流程,给予表现突出的优秀企业或者高校政策支持,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加大对校企合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高校、企业和学生了解校企合作政策,促进他们积极参与。

此外,应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企业从中受益,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首先,校方可以通过师资队伍走访交流的模式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次,通过项目制合作制,使高校教师成为助力企业成长的智囊团,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3.2   提高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全面性

首先,需要提高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校企双方应增加互动,企业导师要全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课程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结构,明确要达到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和应用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应该有逻辑性,将各个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可通过建立实践课程大纲、设定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方式实现,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系统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其次,需要提高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实践课程应该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及时地将本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工具纳入教学实践内容。可以通过定期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引入前沿的技术和工具等方式,使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应对变革的能力。

最后,需要提高课程设计的全面性。实践课程的设计应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并结合当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领域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接触到多行业、多企业、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内容并参与其中。

3.3   合理选择实践企业,丰富实践形式并明确评估

机制

第一,要注意实践岗位所在企业的选择。在设计实践内容时,需要结合课程体系,并根据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与多家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任务和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要丰富实训实践的形式。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型,HRSSC角色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基础性事务性工作,HRBP角色负责帮助业务单元更好地维护员工关系,以上两部分工作,更适合采取到企业深入实践的形式,提升技能。而COE角色负责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咨询的工作,可以通过竞赛制、项目制的形式,让学生和高校教师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改进、创新实践项目。这种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实践更有成就感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可以择优选取优化改进的方案,从而提升品牌形象,降低管理成本。

第三,要加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并明确校企合作实践效果评估和反馈的机制。學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关注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以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有动力和目标感,也可以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实践表现,为后续实践提供参考和支持。

3.4   实行双导师制,增加校外导师数量并提升导师

质量

实行双导师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由一位企业导师和一位高校导师组成,分别负责职业实践和理论指导[1]。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可以从两位不同背景和经验的导师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同时,在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实践岗位的角色情况,增加不同层级、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校外实践导师,增加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的数量,设立校外导师库,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企业实践老师和高校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促使导师更加积极地参与学生的指导和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导师的激励机制[2]。例如,可以根据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和学生成果来评定导师的表现,并根据评定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荣誉。这样,导师将有更大的动力和热情来支持和指导学生,从而增加学生获得高质量指导的机会。

为了保证导师授课质量,需要加强导师培训并建立导师的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帮助导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学生指导技巧、实践案例分享等,以确保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支持[3-4]。此外,校企合作双方应共同建立导师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导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参与度;高校应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企业应提供更多优质实践机会;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满足产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晓英,郑桂斌.基于就业导向的校企协同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构建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6):62-63,111.

[2]刘艳.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132-133.

[3]何建华,王立华,王慧敏.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9(2):35-39.

[4]黄艳.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M]. 5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