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正是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新科技产品和生产力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我国在航天航空技术领域,桥梁、隧道、铁路与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领先地位,在生物科技、工程技术等领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也正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而拓展,科技、人才、智力等元素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则是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保障的重要根基和动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62-04
2020年,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发展的国家行列,对我国的意识体系、科技体系、生产力体系、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创新与人才竞争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因此,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是未来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只有实现精准定位和有效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高等教育阶段给学生提供的扎实和丰硕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实践导向、社会实践、市场规律、综合素质、创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等素质,都是未来能够给社会提供更多品学兼的优秀综合人才的保障[1]。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育人价值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熏陶过程。当前,社会对于文化育人的认同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的认知与传承习惯。高校推行“三全育人”理念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发挥全员育人作用,符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符合市场规律和生产力创新的客观需要,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要。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推广路径的文化资源优势、育人环境优势、软硬件优势、安全监管优势等,需要高校把握好和落实好导向、规划、协调、协同、培训、嵌入、落实等核心环节。本课题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以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为抓手,将高校文化育人推广工作融入大学生的育人体系和全程生活中,拟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育人功能及功效的高质量实现[2]。
(二)“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及的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曾指出并反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紧紧围绕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文化育人资源是我国独特的思想武器,更是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统一、团结、奋进、拼搏等保驾护航的利器。通过发挥文化育人的“育心 育智 育德 育创 育能 育质”功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坚定其“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强国自信”。
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的着力点主要包括:引领价值追求、强化育人宗旨、运用现代媒体、开拓和丰富了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形式。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具有覆盖广、易实施、广接受、时间与空间灵活、阶段性、连贯性、延续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等优势,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是吸引学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与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构建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是借助文化育人资源增强民族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体验的迫切需要,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推广是加速推陈出新、助力民族复兴的双重实践向度。
(三)实践意义
本课题拟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操”为核心目标,秉承弘扬民族文化与历史精神,传承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深度挖掘江西省及周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题材,依托高校图书馆多元化的文献资源、校园主题阅读及读书推广系列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等平台,加速文化育人在校园育人体系中的传播、渗透、强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强国自信”,重塑新生代身心健康的五好大学生,使之成为实现中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坚实的建设者、继承人和接班人[3]。
二、“三全育人”进高校的主要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思维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国家和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传播、继承、创新与服务基地。文化资源是学校教学、育人、科研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引领思想、价值追求、指导实践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和途径之一,是高校實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念、思想、文化、实践的重要媒介平台,是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的有效载体,更是推动大学生养成潜心读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好习惯的催化剂。借助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文化育人进课程,借助图书馆资源推广推进文化育人阅读好习惯,借助文娱活动氛围推进文化育人的正能量传播,借助党建活力推进革新文化育人的创新力传播[4]。
(二)党史党建思想引领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先进性和影响力,以政治立场明确、工作态度严谨、服务尽责到位、引领和强化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崇尚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奋斗目标。
(三)传统文化熏陶育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科学规律、民族习俗、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常识的熏陶。主要通过推广阅读模式来培养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成长历史。强化爱国、爱校、爱家的强国理念与奋斗目标,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的意识。
(四)红色文化感恩育人
红色文化育人主要倾向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四进四信”、感恩奉献思维意识的引导与培育。主要通过推广学习红色革命历史、缅怀先烈模式培养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国家安定与团结环境的来之不易。强化责任、担当、奉献、服务的爱国理念与社会道德目标,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服务精神,增强凝聚力唤醒其强国战略意识。
(五)创新文化科技育人
创新文化育人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创新能力的引导、激发、培育、历练。主要通过推广学习科研创新理论与实践模式来培养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个体成长和国家强大的长远意义。强化学生在创新中提升自我,在创新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中助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服务于科技兴国、强国战略的意识。
(六)体育文化健身健体
体育文化育人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创”等综合素质的强化和提升。主要通过推广校园文体活动健身健心总体目标下使学生树立道德准则、健康人格、强健体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
三、“三全育人”进高校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借助党建活力推进革新文化育人的创新力传播
文化积淀与创新理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积淀与创新理念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依托党建品牌,突出“传承、培育、发展、创新”为主题的三结合、四平台、分阶段、多元化、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战略的实施与效果,充分证实了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性。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依托“党建+”、特色品牌文化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党、国、家”的思想信念,加速了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育人目标重构,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二)借助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文化育人进课程新思维
借助课程思政的东风将育人文化的精髓引入并融会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理论,构建了基于服务育人的多元立体文化育人熏陶环境。在文化育人推广实施中必须厘清文化服务育人体系的着力点和系统维度,由主导部门制订并确立目标、计划、步骤、方法,选定精准文化资源作为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文化拓展的目标,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借助图书馆资源推广推进文化育人阅读好习惯
阅读推广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书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层次,是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在每期阅读活动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从“核心价值观、文化素养、信息素养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反馈阅读推广活动的育人效果。
(四)借助文体活动氛围推进文化育人的正能量传播
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以文化主体、文化载体、文化环境三个层面为切入点,以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次为着眼点,切实增强高校文化育人推进“三全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在党领导下的文化强国战略的重任,体现了文化育人的本质与内涵,在实现“三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文化育人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信仰追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思维、价值观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6]。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推广路径的几点思考
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展现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坚持文化导向、优化文化环境、創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搭建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拓展文化育人途径、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格局等方面更是提供了更大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多元路径协同,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博爱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充分地挖掘中国不同优秀文化中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育人功能,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式正能量文化。构建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体系,让校园的每一个时间与空间都充满文化魅力和正能量,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营造高校文化育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加速文化育人理念与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课程育人、第二课堂育人的全过程。尊重并引导学生成长与教育发展规律,贴近学生个体发展、学业、生活、就业实际诉求,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产生共鸣。放飞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强化文化对学生潜在思维意识的熏陶、共鸣、升华、创新,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2. 落实长效机制的推动与监督作用、多管齐下、多法并举,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发挥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和思想精髓向育人实践过程中的渗透,强化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和实效。
3. 不断改革、完善和解决好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的突出矛盾,健全文化育人体系协同监督保障机制;创新育人方法与手段;优化分工、时间、空间:健全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的人性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育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加速优秀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4. 对于文化资源要采取深入发掘、提炼精髓、融入课堂与校园生活的战略,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本质。积极引导、激励、感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育人专项课程与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养成“知、情、意、行”德品行为统一的好习惯。
5. 由学校教务处统筹课程资源、大纲、计划、内容、软件、硬件、师资等的优化配置和制度约束,针对专项文化育人课程,由指定的二级学院或者部门开设1—2門选修课程(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设置为小课时8—16学时左右),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均匀地分布到每学期,每个学期开设1—2门必修选修课程的全校性选修课程教学,并且每名学生每个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专项文化育人课程[7]。
五、结语
西方国家的人文育人理论与实践环节重点突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法、道德、科研、理性”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育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和途径之一,是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信仰的精神灵魂,信仰是思想的重要基石,思想是行动的重要指引,行动是创造力的根源。“三全育人”必将成为国家、社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广、完善也是高校自身建设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也具有战略意义。构建高校多元文化育人体系已成为当下的首要工作之一。文化资源是学校教学、育人、科研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引领思想、价值追求、指导实践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引领我国教育事业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校永恒的主题和根本任务,在不断传播、继承、创新与服务社会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指导我国政治思维的重要理论根基。人才培养在高校育人领域不仅是学校自身创新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师资队伍质量、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也为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改革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兴趣,用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支撑和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德斌. “三全育人”与读书创作活动工作机制探析: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 传媒论坛,2020,3(17):116-117.
[2] 姜维生,刘征,左殿升. “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感恩教育与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探究[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S1):46-50.
[3] 董韩博. “三全育人”视域下校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 高教论坛,2021(10):10-12.
[4] 罗萍.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过程路径探究:以庐陵文化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0):85-87.
[5] 林敏. 博爱文化导向下“三全育人”推进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2):86-88.
[6] 涂爱荣.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9-28-(A08).
[7] 曾中令. 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2021(18):181-182.
(荐稿人:郑新成,河南工程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史捷龙(1988-),男,硕士,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高校学生工作、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