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磊
(日照市中心医院儿科,山东日照 2768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为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匮乏,导致呼气末肺泡萎陷[1]。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病后会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症状。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呼吸情况,但单一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有限。 为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提出以牛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牛肺磷脂注射液进入人体后可吸附于肺泡气液界面,有利于降低肺泡气液表面张力,对于防治肺水肿、肺泡萎陷等具有良好效果[2]。本研究选取2021 年3 月—2023 年3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对象, 以机械通气与牛肺磷脂注射液多方位给药相结合的方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展开治疗,并就患儿呼吸力学与动脉血气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 例。 对照组患儿胎龄29~39 周,平均胎龄(32.04±2.07)周;男20 例,女19 例。 观察组患儿胎龄28~38 周,平均胎龄(31.65±2.04)周;男21例,女18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患儿为自然分娩,且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儿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2)患儿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参数设置:氧流量8~12 L/min,呼吸频率30~50 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为30%~80%,呼气末正压0.28~0.58 kPa,吸气时间0.35~0.50 s,平均呼吸道压0.71~1.19 kPa。治疗2 h 后完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肺磷脂注射液多方位给药治疗。根据患儿体重选择合适用量的牛肺磷脂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用量标准为70~100 mg/kg。将明确用量的牛肺磷脂注射液与2 mL 生理盐水混合均匀,混合后的注射液均分为4 份,分别以平卧位、右侧卧位、 左侧卧位及半卧位对患儿实施注入治疗,注入时需注意保持动作轻缓,并在注入结束后给予患儿通气加压60 s,以确保药物分布均匀。
(1)呼吸力学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4 h,采用呼气末阻断法检测患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气道阻力与静态顺应性。 (2)动脉血气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取患儿动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3)临床疗效。根据胸部X 线检测结果与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判定临床疗效。X 线片显示胸部相关症状消失, 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0%判定为显效;X 线片显示胸部相关症状明显好转, 呼吸急促等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判定为有效;未达到以上评价标准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4)并发症,包括气胸、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等。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气道阻力、静态顺应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气道阻力均低于对照组,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注:1 cmH2O=0.098 kPa。
组别内源性呼气末正压(cmH2O)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138_1087_422_1110_453.png气道阻力[(cmH2O/L)/s]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138_1671_422_1694_453.png静态顺应性(mL/cmH2O)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7.28±1.73 7.24±1.65 0.104 0.917 4.41±0.82 4.78±0.79 2.029 0.046 20.14±2.85 19.88±2.67 0.416 0.679 15.64±2.23 16.74±2.31 2.140 0.036 25.46±2.89 25.71±2.95 0.378 0.706 30.24±3.33 28.72±3.29 2.028 0.046
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mmHg]
表2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mmHg]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PaO2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138_796_1333_819_1364.pngPaCO2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41.82±4.33 41.78±4.37 0.041 0.968 80.23±8.05 70.64±7.91 5.307 0.000 50.96±5.13 51.02±5.09 0.052 0.959 37.54±2.67 41.93±2.35 7.708 0.000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肺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有关[3-4]。相关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降低肺泡气液界面张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保护肺泡上皮细胞,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会引发肺泡萎陷,导致肺泡液吸收降低,大量血浆进入肺泡内形成透明膜,进而引发呼吸功能不全等问题[5-7]。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病后会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干预治疗方案,其通过激发氧合效应,可有效改善肺动脉的收缩情况,强化患儿呼吸功能,对于缓解肺动脉压力、纠正动脉血气情况均具有积极影响[8-9]。 但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改善患儿肺泡水肿、肺间质水肿等问题的效果有限,进而难以为患儿的治疗预后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使用肺磷脂注射液后其可吸附于肺泡气液界面,有利于降低肺泡气液表面张力, 对于防治肺泡萎陷、改善肺顺应性与气体交换情况具有积极影响[10]。但有研究指出,牛肺磷脂注射液常规用药方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欠佳,通过多方位用药方案以不同体位滴药可为药效作用表现提供可靠保障[11-12]。
呼吸力学指标可有效反映机体呼吸过程,对于评估呼吸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机械通气与牛肺磷脂注射液多方位给药相结合的方式对观察组患儿展开治疗后,患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水平、气道阻力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将机械通气与牛肺磷脂注射液多方位给药方案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受阻情况,对其呼吸功能的恢复具有可靠的促进作用。 此外,有研究指出,使用牛肺磷脂注射液可降低患儿气胸、肺间质水肿等发生风险,对改善患儿机体缺氧情况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患儿对于机械通气治疗的依赖程度[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PaO2能够反映机体的缺氧情况,PaCO2则可提示机体的通气受阻情况[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牛肺磷脂注射液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指标改善具有促进效果,其与机械通气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联合应用价值。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多方位给药方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展开牛肺磷脂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显著。究其原因可能为:在气管插管的情况下,通过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体位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展开多方位给药,并通过气道加压可保证药物在患儿体内均匀分布, 进而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使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更为明显[15]。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结合牛肺磷脂注射液多方位给药方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于改善患儿呼吸力学指标及改善患儿机体动脉血气情况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